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8-03-27 14:40
传播与版权 2018年7期
关键词:东山文昌

黄 珊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和方式方法,要求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发掘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具有指导性、引领性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理念和方法。[1]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者,更是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在他的讲话稿和文章中,闪烁着鲜活的中国故事,展现出中国故事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重要体现,让每一位新闻舆论工作者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散发着中国自信和中国力量,指引中国人讲好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声音,构建全新的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

2017年9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一书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作品生动讲述了优秀党员干部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战胜风沙,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本届“五个一工程”评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的评选,充分展现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和崭新成就。作为获奖作品中唯一一部以报告文学为体裁的图书,《谷文昌》记叙了优秀共产党干部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共创辉煌的历史,是典型的中国故事。

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笔者在编辑过程中,对《谷文昌》一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应当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精神,蕴含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辉煌的历史时代。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以人民为中心,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像中国人民这样拥护执政党,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汇聚如此巨大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故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故事,是最蕴含中国精神的故事,也是最能反映中国力量的故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我们党和人民的感人故事,成为经典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广为传颂,感人至深,是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不断挖掘、重点讲述的中国故事。

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散落在历史档案的记载和人民群众的记忆之中。深入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真实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

《谷文昌》一书多视角、多场地、多方位地观察谷文昌的光辉一生,深入挖掘出典型的中国故事,多次实地走访和调查,生动讲述了谷文昌无私奉献、舍私为公的故事。谷文昌出生于河南林州,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力量。1949年,谷文昌随军南下福建,投入到解放福建的战斗中。随后,他服从组织安排,留在福建工作,历任东山县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及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龙溪行政公署副专员。他生在北方,扎根南方,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挖井修坝,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把风沙肆虐的荒岛建设为绿树遍野的宝岛。而谷文昌生活艰苦朴素,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公物涓滴不入私门。作者吴玉辉在搜集和创作谷文昌故事的过程中,发掘出很多感人的历史细节,谷文昌生前的旧皮箱、日记本诉说着真实的故事和情感。1950年,谷文昌到东山工作的时候,只带了一个旧皮箱。他在东山一干就是14年,调离东山时,带走的还是那个旧皮箱。这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无私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谷文昌的日记本上一笔一画地写道:“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记录着一个共产党干部的真实心声。谷文昌临终前牵挂还是东山岛的绿树和百姓的生活,他交代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我这次到上海看病,得知木麻黄寿命只有七八十年。你回东山后一定要让林业部门想办法,抓好木麻黄的更新换代,否则将来东山百姓要再受风沙之苦了。”[2]谷文昌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东山人民,东山人民牢牢地把他记在心里,在赤山林场的深处修建了谷文昌纪念园,逢年过节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谷文昌的故事广为传颂,2009年9月,谷文昌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时隔多年,人们还是没有忘记谷文昌。有人在他的坟前捐献了一个花岗岩香炉,上面凿着“谷公——人民敬仰”六个大字。然而,香炉的捐献者却没有留下姓名和其他的任何线索。作者吴玉辉以寻找香炉的捐献者为线索,四处奔走查访,山口村、铜钵村、东山档案馆、林州市南湾村等等,他都实地寻访了,虽然没有找到香炉的具体捐献者,却收获了满满的感人故事:在山口村,谷文昌带领当地村民植树造林,不辞劳苦寻找先锋树种,最终锁定木麻黄,发出了“今年绿化光秃山,明年绿化飞沙滩,四年绿化全东山”的号召。在铜钵村,谷文昌考虑当地妇女的生活实际,冒着巨大的风险,把国民党家属由“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像亲人一样对待她们,把她们从社会底层挣扎的边缘拉了出来,给她们生活的信心。在东山档案馆,谷文昌当年的讲话稿如实地记载着他实事求是的作风,坚决抵制“浮夸风”“共产风”,在农村和社员一起劳动,倾听群众的意见。林州市南湾村的老人们回忆了谷文昌苦难的童年以及参加革命的历程,揭示了他逐渐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干部的历程。

二、谁来讲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故事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故事应当由中国人民来讲,这就决定了中国故事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中国的巨大发展是人民共同努力获得的,也体现在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具体生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幸福指数是衡量中国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人民的生活状态、经历、感受是中外媒体真正想了解和关注的。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应当关注人民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谆谆教诲,在一句话中用了两个“下”、两个“实”,就是强调创作者要走“下”去,要写“实”。因此,深入实际,走向基层,表达人民的声音,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

作者吴玉辉在创作《谷文昌》的过程中,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成功地搜集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声音,让谷文昌故事的当事人、见证人讲述谷文昌的故事。作者多次往返河南和福建,沿着谷文昌的足迹四处走访,寻找谷文昌故事的当事人、见证人,倾听他们讲述历史故事。他采访了众多相关人员,让他们讲述所见所闻所感,使谷文昌的故事更加丰富、真实,使谷文昌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在谷文昌身边工作的老同志:朱财茂、潘进福,他们见证了谷文昌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谷文昌的家人:谷豫闽、谷豫东、谷哲芬,他们追思了谷文昌生前的高贵品格;谷文昌河南老家的老人:谷维山、谷才富、谷相周、谷才义、郭紫明、谷翠平,他们回忆了谷文昌走向革命道路的历程;和谷文昌一起植树造林的山口村生产队长陈细乒,他追溯了谷文昌不辞劳苦植树造林的故事;山口村的老阿婆何赛玉,她至今仍铭记着谷文昌救助自己的故事,每年不忘祭奠谷文昌,几十年如一日;寡妇村展览馆老馆长黄镇国,曾亲眼看见寡妇村妇女的辛苦和苦楚,掌握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清楚谷文昌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对村中妇女的意义……他们的讲述都是亲身经历、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字字如实,饱含深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最为可贵的是,这项工作具有抢救历史资料的重要意义,谷文昌故事的当事人、见证人已经年迈,其中,山口村的老阿婆何赛玉在接受采访时已经是94岁的高龄。而寡妇村六七位健在的老阿婆年事已高,记忆都已经模糊了,不能亲自讲述她们记忆中的那段历史,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三、怎么讲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这是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精品意识的体现,也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作品一定要有高水平和高质量,一定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中,精品意识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保证。唯有精益求精,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佳作,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在创作《谷文昌》的过程中,作者吴玉辉倾注了深厚的感情,精心雕琢每一个故事细节,认真推敲每一个字词和标点,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因此,该书的创作特点十分鲜明:第一,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作者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书中的故事都是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真人真事,实话实说,作者原汁原味、一五一十地记录在书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真正做到诚以感人、实以动人。书中引用的文字资料都是作者前往档案馆、纪念馆和展览馆查阅考证得来的,谷文昌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寡妇村展览馆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甚至,在隆陂水库附近的一个小型纪念园,作者都要实地寻访,在纪念园内找到了一份珍贵的原始材料——1971年11月24日隆陂水库工程指挥部用钢笔书写的《对老谷同志的意见》,这份材料真实地反映了谷文昌下访期间的可贵精神和作风,生动说明了当地干部群众对他的信赖和敬重。对此,作者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用实实在在的历史材料说话。[2]第二,灵活新颖的叙事方法。在叙事方式上是“环环相扣”,打破了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人物生平的传统叙事模式,巧妙地以寻找谷文昌坟前香炉捐献者为线索,串起谷文昌的生平故事。在叙事技巧上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在寻找香炉的途中,故事情节一路带着悬念,不断吸引读者沿着寻找路线读下去。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听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虽然没有寻找到香炉的捐献者,却收获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寻找地点都会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动。正如何建明撰文所评:“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多处引入对话场景,善于挖掘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注重细节呈现的同时,又保持了主人公典型事迹的宏观叙述。”[3]

第三,丰富多样的语体风格。这是《谷文昌》的突出特点,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搭建一个语言平台,让不同的采访对象讲述不同的故事,保持了各自语言特点的原貌。东山的方言、歌谣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聆听到海边的声音。榕树下,铜钵村的妇女一边织着渔网,一边唱着歌册调:“门前海水平波波,哪知人间有银河。多少年来断七夕,何时鹊桥接阿哥?”如泣如诉的歌声诉说着她们饱受的苦难,令人难以忘怀。[2]林州的方言让人感到谷文昌的乡音未改和朴实无华。谷文昌在家中和妻子谈心的时候,说的是家乡话:“我们的信仰不能变,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我们是在党旗下举过‘骨朵’的(林州方言,举过拳头)。”[2]“骨朵”是谷文昌老家的方言,他没有改变河南老家的乡音,更没有改变信仰与信念。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既是创作者,也是记录者,他巧妙地处理好了两者的关系:采访对象讲故事时,作者做好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和记录者,原汁原味地记下口述者;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时,回归到作家的身份,既有娓娓道来的叙述,又有动人心扉的情感表达,既有激昂炽热的现代诗歌,又有洋洋洒洒的《东山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谷文昌》一书是讲述优秀共产党员光辉事迹的精品佳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文化成果,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实践。这将鼓舞我们继续以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为指导,认认真真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东山文昌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文昌发射场暮色
东山由义井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福建东山关帝庙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谷文昌》:家风的好教材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