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女性成长中的自我意识

2018-03-27 14:40李亚星
传播与版权 2018年7期
关键词:安生爱情

李亚星

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苏醒,女性成为社会愈发关注的对象,中国的部分电影也越发以女性视角为主导,表现出女性命运的新观念和自我意识的表达。《七月与安生》影片是曾国祥导演,陈可辛监制,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虽然有闺蜜分裂、怀孕、劈腿的剧情,但是这些剧情丰富了七月和安生的形象,让人物的设定更加饱满。影片以新颖的主题、丰富的细节以及精美的画面,展示出一个不一样的关于女性成长的青春电影。

一、女性视角的叙述表达

从七月与安生13岁相识到27岁七月去世,14年的相爱相恨,相离相聚,所有关于青春、成长、爱情都是从两人的视角出发,换言之,就是从女性的视角来展现的。影片中展现的并不仅仅是女性对爱情的欲望、友情的背叛以及事业的追求,而是一种女性对自我意识的矛盾形态、对现实生活的羁绊以及女性命运自我认知的过程。

影片是以倒叙的方式开始的,通过网上连载的一部小说开始,小说使安生追忆过去。主观叙事是以剧中某一人物的口吻和视角来描述事件和情结,叙事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感情色彩。小说内容是以七月的视角叙述的,而回忆是以安生的视角来展开的。通过两个不同女性视角的展开,表现出两个女生对同一段时光的不同心理形态。

七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女生代表,乖乖女形象,学习优异,考好的大学,遵从父母之命,找本地稳定的单位,恋爱结婚生子,一眼似乎都可以看到一生,如今或许90%的家庭的女生都是这样的活法,也是父母希望的样子;而安生则是和七月完全相反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18岁的她更加叛逆,选择漂泊流浪,放浪不羁,爱自由。前者令人心安,但却有点无趣;后者令人向往,却透着危险,这两种截然不同形态共同构成了女性思想的两级,它散发出来一个问题,即女生到底应该是要自由还是要归宿?现在大多青春的电影,多是以爱情为主线,讲述了男女双方怎么相爱到最后结局是否能在一起的剧情,而《七月与安生》淡化了爱情这条主线,只是以爱情为引子,表现两个不同性格的女生对生活以及命运的追求。苏家明,他是爱情的代表,诱惑的化身,但是在影片中他可存在亦可失去,女性不一定视爱情为生命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特别是七月的女儿瞳瞳的出现,安生独自抚养女儿,更加否认了女性是依附男人而活的陈词滥调,当女性不再把爱情视作唯一,那她的命运还剩什么?

影片还采用了一个非常精准和微妙的视角来加强对女性的表现,就是女性独有的身体部位——胸部,同时影片中导演也把内衣比作对女性的束缚。全片一共有四个片段来表现,从小时候一起洗澡她们赤裸相对,到几年后两人在出租屋里争吵,七月看到安生竟然有很性感的内衣,让她对安生的恨一下爆发出来,这深刻的表现了女性原始本能的情感召唤。这一女性特征线索贯穿了整部影片,一方面增加了影片的情趣点,使不同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这种赤裸的视觉冲击力也增强了她们的亲密感;另一方面,内衣象征的“束缚”,折射出七月是传统的保守女性,提到胸部会害羞不好意思,被“我妈说”“习惯就好”“女孩子将来要适应很多不习惯的事”的传统观念勒得很紧;而安生是毫不避讳、甚至不穿内衣,想要的是自由以及洒脱的个性。

二、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很多时候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可以映射出作者的个性,《七月与安生》是安妮宝贝写的一部短篇小说,七月传统稳定,安生自由不羁,也许是安妮宝贝想要经历的生活,她似乎要把小说过成了生活。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大都美丽、颓废、黑暗,她们放纵、玩世不恭,有着孤独的灵魂,她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家庭的不完整。痛苦的根源来自没有一个完整的家,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这样的童年和长大后的经历相互映衬。

在女性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正是因为家庭的破碎,导致孩子内心更加敏感、脆弱,习惯用放纵、不羁来伪装自己,表面强大到什么都不怕,实际在自己珍惜的人面前不堪一击。安生的父亲早逝,母亲也丢下她不管,所以安生选择叛逆,或许想用叛逆来宣告她清醒地活在这个世界,但是当七月出现的时候,她会那么珍惜,甚至为了她去流浪,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来对抗现实。而七月的家庭和谐,很受父母宠爱,她就像七月的阳光一样温暖,朝着既定的生活轨迹在运行,未来一眼就可以看得见。但是每个人都是存在着双面性格的,看似幸福的七月因为家庭的包容让她更加自私,而家庭不幸的安生则扮演包容的角色,影片通过两人吃包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来。

七月与安生,就像是女性的双面意识的体现,七月代表着安定,安生代表着自由。但是相对于乖巧的七月,安生似乎活得更加坦荡,她追求自由,流浪于世界各地,但是她依旧想要汲取七月的温暖;七月看似稳定,但是内心却暗藏汹涌,她向往安生的生活,想自由,但是又不敢不舍得这样的安定生活,面对选择她实际上更爱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在安生发现自己喜欢七月的男朋友时,她选择的是离开,是对自己残忍,逃离对家明的感情旋涡而成全七月;但是七月当她看到家明送给安生的玉佛,她看着安生的脸似乎就变了,她不再追火车,甚至是希望安生离开,她自私的一面也显现出来,终究她更爱的是自己。所以说,每个女生都有双面性,没有绝对无私的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不过是展现在大家眼前更多的是哪一面的自己,而另一面则被压在了心底,不轻易显露而已。

三、画面语言的细腻表达

《七月与安生》影片不仅使一对鲜明的女性形象跃然于荧屏之上,更将原本老套的剧情加入了创新的元素,使剧情更加饱满,同时画面也很精美,细节刻画得生动,整部影片非常细腻。同时三种结局也令人意想不到,有意料之外之感,牵动着观众的心。

影片的细节刻画得非常细腻,有很多的隐喻表现。影片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以一个仰望天空的视角进行拍摄的,画面的四周都是树木,只有中间一小片天空,象征着七月与安生的友情似乎是被禁锢的,冲不破的牢笼、挣不开的枷锁一般,随着悠扬缓缓的音乐,两个女孩在树林追逐打闹,美好而灿烂。七月就像安生的影子,而安生也是七月的影子。昏黄的画面以及悠扬的笑声,表现出这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快乐的时光。

当安生选择踏上北京的火车,七月和安生本该在车站表现惜惜的离别之情,却意外看到安生戴着家明的玉佛,两人也种下了误会,画面中两人的距离随着火车开动而越来越远,也暗示着彼此的心也越来越远。而七月选择让安生离开,彰显了传统保守的女性,内心或许隐藏了自私的一面。还有一个场景的画面也表现出七月隐忍下的爆发,就是在上海之旅的餐厅中,七月看不惯或许也是瞧不起安生蹭酒依附男人的行为,画面中两人从勉强维持人物表象到酒后吐真言,扯掉人物面具,这一场景的画面语言很丰富细腻,细节处把握到位,让整个场景和场景中的人都成为她们在内心世界开战的导火索,也深刻表现出女性世界的复杂性,表面平静而内心暗涌。

两人四年的通信中,从影片画面中显出的一个暗藏的信息就是——七月对安生的矛盾升级,画面给明信片的特写最后一句都是问候家明,七月表面平静,实际内心汹涌。画面从北京、游轮、雪山,导演对安生流浪的生活画面刻画得非常细腻,包括季节的更替,服装的变换,无不体现着安生生存的艰难,依附男人,住小旅馆,被劈腿,当舞女等,充分地表现出安生生活的阴暗,卑微,四年的流浪让她太累了,她那么想念七月的温暖,那么想要回家。

影片最后当七月逃离了小镇,想要找寻当年安生走过的路,画面中七月在游轮上满足的表情,画面细腻唯美,展示出脱离传统的生活枷锁后,女性的自由和满足,她要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再为了爱情而留守。最后故事的三个反转结局,在一重又一重的崭新诠释中,七月与安生的“你我”不仅被消解,而且被重构了——从此不是我们活成了彼此,而是我们就是彼此。最后当七月去世后,安生要签死亡通知书时的画面,非常考验演员的演技,从开始的不相信不签字,到号啕大哭,再到最后平静的签字,演员演得很真实、细腻,同时画面的转换与景别的控制也十分到位,表现出女性最终不得不向命运妥协的心理,也暗示着女性的安定与自由的两面性终究是不可兼得。

四、结语

《七月与安生》是基于同类青春电影的一次蜕变,它是对常规叙事元素的创新表达以及故事的三重结局的大胆创新,同时也从常规的青春、爱情、友情的剧情中,表达出了对女性成长的讨论和对女性命运的揭露,以女性的视角来传递女性灵魂之下的双面性,深刻且细腻,为青春主题的影片探寻了一条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安生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知足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基于“双生花”视域下《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与自我表达研究
“自我”与“他者”互为影子
同一体的两面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评电影《七月与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