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从业到事业:编辑发展的三部曲

2018-03-27 14:40钟小族
传播与版权 2018年7期
关键词:书稿出版社图书

钟小族

一名优秀的编辑,不仅能给出版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然而,要成为这样的编辑并非易事。从最初选择编辑作为自己的职业,到逐渐熟悉编辑业务之后决定长期从事这一职业,再到把出版当作人生的重要事业,是成为一名优秀编辑必须经历的三部曲。

一、就业阶段

一般来说,新编辑有的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出版社工作,有的是从其他单位调来出版社工作,有的是出版社直接面向社会招聘的人员。无论以哪种方式、何种学历进入出版行业,新编辑都必然经历其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熟悉编辑职业和工作环境。在这一阶段,由于新编辑面对的是全新的认知范畴和生活环境,因此,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上,以尽快融入新环境。

(一)熟悉编辑职业

入行之初,新编辑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编辑工作流程和相关规定。了解编辑流程,包括如何加工稿件、如何安排板式、如何撰写三审表、如何办理发稿手续、如何与作者交流沟通等。条件允许的话,新编辑可以到其他部门见习一段时间,对图书出版流程有大致的了解,以便工作的开展。同时,新编辑入行之初往往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害怕出错,学习常用的出版规章制度,有利于新编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需要了解的主要是出版管理制度、出版法律知识、版权知识,如《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著作权法》等。

同时,新编辑要加强文字功底的修炼。因为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语言文字的锤炼。尤其是非中文专业背景的新编辑,在入职之初做好语言文字功底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案头工作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和考核编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新编辑来说,因为人脉和经验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版社往往不会对其进行经济效益方面的考核,而主要是通过书稿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来进行评价。所以,新编辑提升文字功底,既能提高书稿的编校质量,也能让自己尽快获得出版社的认可,从而获得较为宽松的职业氛围。

(二)了解工作环境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组织文化和行业特点,对于编辑所在的书、刊、报社而言,除了共同的特征,如作风严谨认真、流程清晰严格、团队协作密切等,也会拥有一些自身的特点。”[1]因此,新编辑最需要了解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自己的工作环境。首先,新编辑要尽快熟悉所在出版社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各职能部门及职责、管理条例以及福利制度等,以便消除工作中的顾虑,加强与其他部门协调工作;其次,新编辑要及时了解所在出版社的性质和在行业中的地位,因为各家出版社有各自的分工,有各自的出版领域,而绝大多数编辑在进入出版业之前对此并不了解,所以要及时知晓,避免产生错误的预期甚至工作上的误导;最后,新编辑要尽快了解部门其他人的工作职责、工作习惯等,以很好地形成团队向心力。

二、从业阶段

在熟悉并适应了工作环境之后,编辑便进入职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从业阶段。经过两三年的实践之后,新编辑熟悉了出版流程,文字能力有所提高,已不满足仅仅从事书稿的编校工作,渴望拓展工作范围。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增强执行力。执行力,通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贯彻经营者战略思路、方针政策和方案计划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司经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具体到编辑身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高质量完成编辑任务

编辑能够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在接受工作安排后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做好,高质量地完成出版社交付的任务。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接收书稿后,编辑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书稿严格把关,及时发现书稿在内容上、学术上的缺陷和不符合出版规范的内容,并主动、有效地与作者进行沟通,辅助作者完善书稿。书稿内容和体例基本完善后,编辑要就书稿的装帧设计,做好作者和美编的“中转站”,向美编传达作者的个人喜好,再向作者传达美编的设计思路,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设计出作者、读者都觉得有吸引力的图书形式。

在日常工作中,要能严格遵守图书出版的三审三校制度,做好图书质量保障工作;在处理市场急需的书稿时,又能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灵活安排工作进度,并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及时处理发稿、质检、出片、付印中出现的问题,为图书的出版铺平道路。这就要求编辑不仅具备过硬的编辑素养,还要养成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高效完成图书出版任务。

(二)及时执行出版社的决策

编辑还要能够及时、准确地执行出版社的决策。做好图书是编辑的基本功,执行好出版社的决策则是编辑职业生涯进一步发展的奠基石。每一位新编辑都会有很多想法,有很多新的点子,都渴望自己能够尽快策划出成功的书稿,但是,囿于经验的不足、视域的狭窄和人缘的有限,这些想法往往都存在较多的缺陷,编辑自己不容易发觉。而出版社的决策,是多年从事出版的领导、资深编辑经过深入调研、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后才做出的决定,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合理性。执行好出版社的决策,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经验,还能加深对出版规律的认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自己的观念与出版社的决策之间存在差异的时候,编辑要懂得以大局为重,及时地将出版社的决策执行好,落实好,这样才能促进出版社的发展。只有出版社发展好了,编辑自身才有发展的平台。

三、事业阶段

如果做了多年的编辑,对它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把它作为“饭碗”上,甚至对它失去了热情,那“编辑”永远都只是一份职业。“从编辑个人角度来看,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包括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和反馈与修正4个方面,其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从编辑职业中得到什么,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以及这些要件与自己考虑的备选职业、发展方向是否匹配。”[2]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就必须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抛开工作的功利性,把编辑当成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来做。这一阶段编辑需要培养的就是创造力,对内表现为能够团结所有部门,齐心协力打造精品图书;对外表现为能够有前瞻性地发现优秀作者和选题,组织、协调好作者之间、参编单位之间的关系,能为出版社谋发展。

(一)主动策划精品图书

这一阶段,编辑要走出的重要一步就是在工作上变被动为主动。之前的工作,由于工作能力、职称和人脉等限制,编辑的工作主要是接受出版社安排的任务,处于被动的地位。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甚至能产生一定影响的编辑,那就必须要迈出重要的一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了解、参与出版中的每一流程,主动探索新的工作模式。

编辑首先要对自己期望进入的选题范围有深入的了解,对同类图书中影响较大和销售数量较多的产品进行研究,找出它们吸引市场关注的地方和营销推广的途径。在深入研究它们的基础上,找准市场切入点,然后在市场部同事的帮助下,对该类图书的总体市场进行预测,包括目标人群的确定、目标市场的容量考察、同类图书销售情况等,从而对将选题的销售前景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有了扎实的前期调研,编辑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要发掘适合编写书稿的作者,迅速组织一支高效的编写队伍,完成图书的撰写。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编辑主动、积极地融入图书的编写过程。因为参加编写的作者往往会有多人,相互之间在写作风格、写作水平上存在差异,对主编的要求也可能理解不一致。因此,编辑一方面要向主编阐述清楚编写方案,辅助主编制定编写大纲;另一方面,在编写过程中要辅助好主编,督促所有参加编写的人员按照既定的规划进行创作,避免书稿出现五花八门的现象。

在书稿完成之后,及时发现书稿中的问题,并督促作者修改。优秀的编辑,往往能够成为作者的有力助手,挖掘作者的潜能,推动作者的进步。内容过关后,编辑还要讲求呈现方式的创新,使图书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当前视觉文化成为社会主流审美取向的背景下,图书的开本、版式、装订形式甚至纸张的选择,都会成为吸引读者的一种因素,对推动图书的销售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编辑要充分研究目标读者的审美趣味,做出符合市场的图书。

(二)多渠道营销

万事俱备之后,编辑还必须积极参与营销。“一个真正出版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不仅应是一个文化人,需要具有坚守书香、传承文化的理想信念,而且也应该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有运筹帷幄、博弈市场的本领。”[3]虽然各家出版社都设有营销部门专门负责市场,但一位成熟的编辑,也必然是一位懂得营销、能够经营市场的编辑。如果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好的图书也只能是“看上去很美”。图书是否需要宣传,采用什么媒体进行宣传,销售渠道的选择,销售网络的构建,甚至宣传文案的撰写,都是编辑必须要主动参与和思考的问题。唯有如此,编辑才能策划出优秀的书稿。

在网络平台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因此,顺应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好网络营销是必须的。线上销售要关注以天猫、当当、京东等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可以开设旗舰店,在线上利用各种节假日进行主题营销,举办各种活动;线下要做好二渠道的开发,精准定位读者群。尤其是一些小众图书,可以利用读书会、微信群等形式,通过业内人士扩大其影响。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甚至著名编辑,是需要长时间的打磨的。自身知识的广博,对编辑事业的热爱,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交替时的冲突,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编辑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以上只是我在为期尚短的编辑生涯中的一点思考,提出与同行商榷,希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书稿出版社图书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我等待……
图书推荐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