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醒, 桂富荣, 陈 斌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Tinsley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绵粉蚧属Phenacoccus(武三安和张润志,2009),是一种全球恶性入侵害虫,为我国重要的入境检疫对象,于2008年传入中国,在我国广东、云南、台湾、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西、海南、四川等13个省区有报道(徐卫等,2009; Ahmedetal.,2015)。2009年,扶桑绵粉蚧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2010年,该虫被增列为全国农业、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2010)。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四川、广西、贵州、西藏接壤,与老挝、缅甸、越南相邻,有25个边境县,国境线长4060 km,有11个国家级口岸、10个省级口岸、83个主要边境通道和边民互市点。贸易的发展与交流日益活跃,植物等产品转运频繁,为扶桑绵粉蚧的入侵提供了通道,极易造成扶桑绵粉蚧快速、大面积入侵为害(昝庆安等,2016)。云南省气候类型丰富,水热条件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利于扶桑绵粉蚧的定殖与扩散。
扶桑绵粉蚧繁殖能力强,多营孤雌生殖,但也发现能两性生殖(关鑫等,2011);单头雌虫平均产卵量400~500个,卵产在卵囊内,每囊有卵150~600个,多数卵孵化为雌虫(崔金杰等,2010)。卵期3~9 d,若虫期22~25 d,一般25~30 d一代,一年12~15代。在温度低的地区以低龄若虫或卵在土中、作物根、茎秆、树皮缝隙中、杂草上越冬,热带地区终年繁殖(王艳艳,2013)。该虫繁殖量大,种群增长迅速,且世代重叠,各虫态并存(崔金杰等,2010)。
2008年,我国广东省广州市首次发现扶桑绵粉蚧。2010年,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市区、文山州富宁县、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被划为扶桑绵粉蚧疫区(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2010)。截至2013年3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保山市隆阳区,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丽江市华坪县,怒江州泸水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等共8个州(市)10个县(市)发现扶桑绵粉蚧为害(黄奎和胡文兰,2012; 闫鹏飞等,2013; 袁盛勇等,2016)。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的分布呈点状,分布区域较小,仅在德宏、保山、红河、楚雄、西双版纳、怒江等地零星发现(闫鹏飞等,2013)。
扶桑绵粉蚧个体小,少量发生时,个体体长小于5 mm,通常分布于嫩叶叶腋或嫩芽处,隐匿难以发现(朱艺勇等,2011a)。该虫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汁液危害(张娟等,2014);受害植物叶片萎蔫,嫩茎干枯,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止,花蕾、花、叶片脱落;扶桑绵粉蚧排泄的蜜露诱发的煤污病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脱落,植物生长受抑制,严重时可造成植株大量死亡(苗广飞和黄超,2013; 司升云等,2013)。
扶桑绵粉蚧寄主范围广,目前我国已报道的寄主植物有56科166种(汪金蓉等,2015)。黄奎和胡文兰(2012)调查发现,扶桑绵粉蚧在绿化植物扶桑Hibiscusrosa-sinensisL.、红继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驳骨丹GrendarussavalgarisNees Justicia gendarussa L. F.上发生,农作物及其他植物上尚未发现。闫鹏飞等(2013)调查发现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寄主植物14科18属19种,包括杂草11种、园林观赏植物3种、蔬菜作物2种、经济作物1种、粮食作物1种。汪金蓉等(2015)在云南省发现扶桑绵粉蚧危害茜草科小粒咖啡CoffeaarabicaL.。Hardeetal. (2018)观察到锦葵科的长蒴黄麻CorchorusolitoriusL.是其新寄主。
扶桑绵粉蚧的发生除与寄主相关外,与温度也有关。研究表明,在22~27 ℃,扶桑绵粉蚧的存活率最高,繁殖能力最强,是该虫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朱艺勇等,2011b)。黄奎和胡文兰(2012)调查发现,该虫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4月份开始为害,6—7月是为害高峰期,于12月越冬。
云南省平均温度5~24 ℃,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度19~22 ℃,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6~8 ℃,扶桑绵粉蚧可以全年生长发育繁殖,造成巨大危害。
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区,但由于对扶桑绵粉蚧的入侵认识不足,致使其通过人类活动从发生地传播到新地区,在适生地定殖并迅速扩散蔓延。现代交通运输便利,云南省进出口贸易频繁,加剧了该虫的传播速度(陆星星等,2016)。
灭多威、毒死蜱、多杀霉素、阿维菌素、杀扑磷、噻虫啉等6种农药对扶桑绵粉蚧各虫态均有较好的毒杀作用,其中,90%灭多威WP在第3天时防效达99.92%(昝庆安等,2016)。施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1500倍液,药后1 d防效均达96%以上,药后3 d达100%;这2种药剂防治效果佳且毒性低,对农作物及生态环境安全,可作为防治药剂推广。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的用药成本为60.0~90.0元·hm-2,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1500倍的用药成本为225.0~270.0元·hm-2,因而推广时,首选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其次是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李云明等,2017)。印楝素也可用来防治扶桑绵粉蚧(方天松等,2016)。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和植物源杀虫剂来抑制扶桑绵粉蚧的大量繁殖,控制其种群增长。
植物源杀虫剂不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多数对天敌无毒害作用,其中,茶树Camelliasinensis(L.) O. Ktze.、桉树EucalyptusrobustaSmith、麝香草ThymusmongolicusRonn、欧薄荷Menthalongifolia(L.) Huds.、莎草CyperusrotundusL.提取精油经实验室室内测定,对扶桑绵粉蚧毒杀效果较好(姚陈霞等,2017; 张美翠等,2016; Mostafaetal.,2018)。
扶桑绵粉蚧的天敌中,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班氏跳小蜂AenasiusbambawaleiHayat、松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coccoisSmith、粉蚧广腹细蜂Allotropasp.和长崎原长缘跳小蜂Prochiloneurusnagasakiensis(Ishii)(陈华燕等,2010; 魏行等,2014)、橙额长索跳小蜂A.aurantifronsCompere、克氏长索跳小蜂A.clauseniTimberlake、泽田长索跳小蜂A.sawadaiLshii、指长索跳小蜂A.pseudococciGirault、亚金跳小蜂Aenasiusbambawalei(Girault)等(高原,2014; 王香萍等,2016; Ahmedetal.,2015; Thangavel & Ganapathy,2017)。在中国南方,班氏跳小蜂在扶桑绵粉蚧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寄生率也高(陈华燕等,2011)。
扶桑绵粉蚧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是瓢虫类,如盗唇瓢虫亚科(Brumus、Aspidimerus、Stictobura、Orcus)和小毛瓢虫亚科的6个属(Diomus、Nephus、Sidis、Parasidis、Cryptolaemus和Pseudoscymnus)(王香萍等,2016)。其中,双带盘瓢虫Coelophorabiplagiata(Swartz)、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montrouzieriMulsant及圆斑弯叶毛瓢虫Nephusryuguus(Kamiya)主要分布在南方(陈华燕等,2011)。周湾等(2012)调查发现,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sexmaculatus(Fabricius)能捕食扶桑绵粉蚧。
实施水旱轮作,及时铲除农田杂草并集中烧毁,选用和培育抗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进行冬耕深翻、土壤消毒灭虫,减少第二年越冬的虫量,以防第二年大面积为害(关秋英,2011; 魏行等,2014 )。
剪去扶桑绵粉蚧寄生的植物叶片及枝条,受害严重的植株可连根拔起,焚烧带虫的枯叶和落枝、干枯杂草等(王艳等,2011)。对于不方便剪除的寄主,采用人工刮除的方法以减少经济损失。
化学防治在扶桑绵粉蚧的综合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使用杀虫剂导致扶桑绵粉蚧大暴发的情况却时有发生(Sahitoetal.,2011);同时,杀虫剂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几种防治方法相互结合,共同作用,达到治理虫害的效果。
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主要分布在边界州县,随着扶桑绵粉蚧的定殖与扩散,云南省的内部州区将面临巨大的被入侵的风险。
目前,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的寄主植物主要是园林绿化植物和杂草(闫鹏飞等,2013),所以最简便有效的措施是人工刮除枝条叶面的虫,剪去受害枝条叶片,铲除农田杂草,集中用火焚烧,并对受害植物所在的土壤表层进行消毒。在虫量较大、危害严重时,可以施以化学药剂。扶桑绵粉蚧1、2龄时虫体覆盖较少或不覆盖白色粉状物,在此时施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应注意用药浓度和施药次数。
扶桑绵粉蚧低龄若虫可随风、雨、动物等自然因素传播,也可随人群的流动而扩散。由于该虫体表覆盖蜡质,其虫体亦常黏附于农业器具、机械设备、交通工具或人体上而传播扩散(罗梅等,2011)。扶桑绵粉蚧特殊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和极强的繁殖能力也加大了该虫扩散的可能。扶桑绵粉蚧雌成虫活动能力有限,远距离扩散必须依靠媒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空间调运等途径传播(吴定发等,2011)。为防止扶桑绵粉蚧大面积扩散为害,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该入侵害虫危害的宣传力度,加强检疫,以减少人为的传播。同时,应建立健全监测体系,严密监测虫情发生动态,做好普查工作,弄清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的分布危害情况,开展与防控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