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本质解读与村庄规划策略

2018-03-27 13:19:21尼玛
重庆社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村庄规划旅游

亚·尼玛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提出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有助于实现村庄的科学规划,从而使村庄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人口增收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村庄规划研究理论基础

(一)回归本体研究视角的“生活世界”理论

1.回归“生活世界”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面对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动荡环境,从现象学视角进行研究,认为欧洲的社会危机实则是科学危机,危机来源于对“生活世界”的忽视[1]。唯有认识到科学仅仅是生活世界的衍生物,认识到生活世界是一切客观因素的源头,进而回归生活世界的本体,方能实现科学与生活的协调与统一。自然科学的价值便是基于主观视角出发,获得最大的客观性。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丰富的、能够被真实体验到的直观世界,整体性和直观性是“生活世界”的两大基本特点。

2.马克思的“生活理论”

马克思对生活的内容、本质、特点等因素的思考形成了马克思“生活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活内容应当是全面而具体的,包含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关系[2]。生活的本质是在与现实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持续发展的,此外,该理论还认为生活的本质便是生产,生产是为了服务生活,二者互为条件与前提。就生活的意义而言,该理论认为生活既是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学术科研的归宿。物质生产不是生活世界的全部,科技发展的目的不是提高生产效率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将必要劳动时间降到最低,从而使人们能够有充足的事件发展艺术、文化等活动。

3.生活世界与人的活动

城市生活空间是人类在生活中对环境所产生的理解[3]。部分城市社会学研究者将城市生活空间划分为邻里、社区以及社会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以家庭为核心的绝对私密空间中,随着活动距离的拓展,逐步进入半私密的邻里空间,然后是半公共的社区空间,最后是全公共的社会区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世界逐渐由自由的个人世界转变为充满约束的公共世界。

(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大多还相对落后,开发乡村旅游无疑是一条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捷径。然而,由于始终难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诸多农村进入了盲目发展乡村旅游的状态,在科学规划的缺失下,这部分农村的经济面临着巨大压力,农业资源保护不力的问题也愈加突出。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急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

为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需促进旅游和乡村的自然、文化与群众生活环境融为一体[4]。自然、文化与生活环境间的稳态关系能够确保乡村旅游开展地生成自身特色。尤其是针对位于历史村落或生态保护区的乡村,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应冲击这一脆弱的稳态关系。鉴于乡村旅游可能对自然环境、生态物种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还无法从技术上避免这种影响,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遵循渐进、适度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对于乡村文化遗产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应当着力维护地方特色,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

为使旅游对乡村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各相关建设主体之间应当在各层面上形成有效合作,城乡之间、上级政府与乡村之间、投资商与村民之间都应当深化合作关系。在相关建设主体达成共识后,当地政府应当果断发力,提升乡村旅游资源质量与自身的旅游服务能力。质量与能力的提升必须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生态经济学与村庄规划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首先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5]。这一学说包含三个基本理论,即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三者既相互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基于正向影响角度来看,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影响着生态经济平衡的形成;生态经济平衡为生态系统运行提供动力保障,促进系统进行物质与能力交换,进而带来生态经济效益。基于反向影响角度来看,人类在创造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生态经济平衡的变化;而生态经济平衡的变化,必然又将进一步影响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甚至危及其存亡。

基于生态学视角探索得到的科学的村庄规划方式,应当是在保障村庄生态与经济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以维护村庄生态资源、推进村庄经济发展为主旨,以适度追求生态效益为导向,加快构筑村庄生态经济稳态结构。

(四)循环经济与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的第一要务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优化农业发展模式便是村庄规划的关键任务。在过去数千年农业发展历史中,我国农业始终坚持直线型粗放式的耕种与畜牧,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废弃污染物排放以及过低的能源利用效率,都已使得农业资料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导致农业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倡导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势必应当应用于村庄规划。政府应当在农村广泛推广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着力缓解农业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进而实现农村生活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6]。

二、乡村旅游的本质解读与村庄规划的反思

(一)乡村旅游的本质解读

1.旅游的本质即体验

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以来,旅游更多地被纳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三产业来发展。虽然旅游能够有效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但是过分看重旅游的经济属性,必然会使得部分城市不惜一切代价,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追求来发展旅游产业,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不利于旅游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旅游是自古便已形成的一种社会活动现象,虽然现代旅游形式和内容与古代有所不同,但旅游活动的受众广泛性从古到今都未曾改变[7]。在现代生活中,旅游是一种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社会性。谢彦君指出,旅游的本质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一种休闲体验活动,不同于一般体验,旅游体验是基于时间闲暇与地域变化而言的,体验是旅游的本质。

2.旅游体验的内涵

体验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也就是在亲自到达某一地区或亲身感受某一事物后所获得的认识。体验的内涵比较丰富,包括经验体验、认识体验等,这些体验既可以是身体感官经历,也包含人的心理与意识层面的体验内容。

旅游体验是一种客观感受与主观意识相结合的认知活动。旅游体验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分为感官体验、认识体验、情感体验、回归体验、灵性体验等[8]。感官体验仅停留在旅游者身体意识层面,是浅层次的、基本的旅游体验;认识体验是旅游者在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知识对旅游活动进行评价而获得的体验;情感体验是旅游者的主观体验,在同一旅游活动中,不同旅游者可能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回归体验和灵性体验是比较高层面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部分旅游者会因为旅游活动而获得心灵的共鸣,感受回归某种生活的美好,从而产生回归体验、灵性体验。

3.以乡村性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本质即体验乡村生活世界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乡村经济发展形式迅速崛起。但目前看来,由于发展理念较为落后等原因,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盲目建设现代化旅游设施等现象,使得乡村旅游内容缺乏特色,与城市旅游相似度极高。为了体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应该重视乡村旅游的本土性。

根据补偿理论,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于个人日常生活体验的活动,来实现生活的平衡,补偿生活中及心理上缺乏的体验[9]。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在城市高压生活下,很难实现与自然的互动,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离。作为立足于乡村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应该坚持以乡村风格为核心,为人们提供乡村生活体验。作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乡村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拥有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这种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文化使得乡村生活更惬意、亲近、有趣。久居城市的人正是希望借助这种乡村旅游,暂时远离城市高压、快节奏的生活。

乡村旅游的本质就是为旅游者提供乡村生活体验,通过乡村自然风景与文化的结合,使旅游者在感受乡村生活的同时,获得身体及心灵的愉悦。同时,乡村旅游还能使旅游者在感受乡村生活的同时,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旅游者调整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二)对村庄规划的反思

村庄规划指的是为促进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利用各种管理手段、经济政策,安排和部署村庄功能布局、资源保护方式等。目前来看,村庄规划体系尚不健全,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反思,是实现村庄规划合理化的重要基础。

1.回归生活世界的村庄规划

当前,部分职能部门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村庄发展规划时,基本沿用城市规划模式,没有制定专门的、完善的村庄规划。这种情况使得村庄规划存在许多问题,如过于看重物质空间规划,忽视了人们其他方面的需求等。

完善的村庄规划应该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基本目标,并能对乡村生活产生积极影响[10]。因此,在制定村庄规划时,不应该“唯经济发展是从”,要重视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坚持为村民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体现乡村生活特色。

2.维护村庄规划的村民主体性

村民是乡村生活的主体,因此,在制定乡村规划时,必须重视对村民主体性的维护。根据对村庄规划的调查发现,在部分村庄,村庄规划基本由政府管理人员或相关专家制定,他们一般根据自身价值观念来规划村庄建设及发展,甚少考虑村民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农村建设规划制定者大多居住在现代城市,其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受城市影响较大,缺乏对乡村生活的深入理解。因此,在制定村庄规划时,制定者一般也会根据个人城市生活体验来规划乡村旅游建设布局。城市规划确实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是当下城市发展中日益突显的问题表明城市规划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将这种存在缺陷的规划方式移植到村庄,既忽视了村民对农村发展的需求,也无法较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强调回归生活的村庄规划,本质上就是强调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保护并传承乡村生活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重视村庄规划制定过程的民主化[11]。因此,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时,应该重视村民的主体性,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制定符合村民需求的村庄发展规划。

三、以乡村旅游为导向的村庄规划策略

(一)旅游型村庄统筹发展策略

在制定旅游型村庄发展规划时,应该坚持统筹发展,制定完善的旅游规划、产品开发、营销合作政策,坚持统筹指导思想。具体而言,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旅游规划方面,要坚持统一指导、分区规划[12]。在统筹与建设旅游型村庄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完善的旅游规划方案,为村庄基本农业生产和发展旅游业提供科学规划设计。一方面,地方管理者要坚持将旅游型村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制定完善的整体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区域地理环境、资源布局等的不同,合理划分不同的发展区域。同时,要通过构建完善的交通体系、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等,促进不同区域的联系,从而构建完整的乡村旅游系统。

第二,在产品开发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突显不同的生态、文化等地区特色。首先,具有多样的生态景观,在划分不同发展区域的基础上,应该坚持依托不同区域资源优势,确定各地区不同的旅游发展主题,突显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实现各区域乡村旅游特色的互补[13]。例如,可以依托区域内自然风景,使旅游者更好地体验乡村风景;在农业发达地区,可以着力发展农家乐,农产品采摘等项目。

第三,在营销合作方面,应当坚持区域合作、扩大宣传。在农村旅游业的推广中,要坚持“政企合作、区域联盟”原则,构建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的营销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媒体等在乡村旅游宣传方面的作用,打造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同时,政府应该将乡村旅游纳入地区旅游宣传规划,借助于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宣传方式,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二)旅游型村庄旅游规划策略

在“统一指导、分区执行”制定村庄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规划。

第一,村庄旅游产品规划。在旅游产品开发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完善村庄旅游产品规划。要坚持旅游产品体验化,优化旅游者的乡村旅游体验。首先,要实现旅游产品系列化,重视旅游产品的个性与组合,将区域内的特色资源组合起来,不断创新旅游产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实现旅游体验丰富化,可以在坚持真实性的原则下,制定多主题的旅游产品,如农家美食、农事体验、亲子农家乐等,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体验选择[14]。

第二,村庄旅游形象规划。村庄旅游形象规划指对村庄旅游发展方向、旅游特色等核心内容进行定位。地方政府管理者应该在进行过实地考察、市场调查分析、可行性分析等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工作成果,确定村庄旅游发展方向与定位[15]。在制定村庄旅游形象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制定具有辨识度、标志化的发展主题。在综合地域特色的前提下,提高旅游主题的吸引力,避免与其他区域发展主题相似;其次,要坚持保护生态,村庄旅游形象规划应该在不破坏村庄生态环境和农业基本生产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保证旅游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村庄旅游形象规划应该与旅游产品规划相结合,根据旅游产品的特色,制定独具特色的发展规划;最后,要考虑旅游者的接受性和长远发展需要,清晰、明确地展现村庄旅游形象。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在具体村庄旅游形象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应当完善视觉识别设计,制定特色鲜明、识别度高的视觉设计系统,如户外广告的字体、图片等应有效吸引旅游者。二是听觉识别设计应以“乡音”为主,通过运用地方歌曲、语言等展现地方语言、音乐特色。

第三,村庄旅游保护规划。对于旅游型村庄发展而言,必须重视对当地特色及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注重保护当地乡村文化和地方风俗特色,在深入分析村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对村庄特色要素进行保护原则下的开发,保证乡村特色的传承发展。一方面,要保留其原真性,在村庄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开发,避免过度城市化;另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保护乡村特色的稳定性及多样化;同时,在旅游型村庄规划中,重视对原有乡村特色的利用,通过借助当地传统工艺设计,优化村庄规划,体现村庄特色。其次,要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建设旅游型村庄,必须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是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农药、化肥的使用;二是调整乡村能源结构,以污染较小的天然气代替煤炭、柴火,降低污染物排放;三是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废水等的规范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四是对于旅游区产生的旅游垃圾,应该增强旅游区的收集处理能力,定期分类、清运、处理旅游垃圾。再次,要注重保护传统农事生产资源。农事生产资源是村庄旅游重要的旅游产品资源,也是村庄的重要农业特色,在旅游型村庄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耕犁、锄头、石磨等传统农具的保护,并以此形成旅游发展的特色主题。最后,要重视对村庄肌理的保护。村庄肌理指村庄的聚居格局,包括散点式、组团式等各种村民聚居模式。在对村庄肌理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尽量维护古老村庄的建筑原貌,在对古老建筑的修缮中,尽量采用当地传统石材等,保护建筑特色,还应该从整体上保护古村庄风貌,保证村庄风貌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三)旅游型村庄建设策略

对于村庄规划管理者而言,在坚持统筹发展、完善旅游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旅游型村庄的建设,从政策制定、空间布局、景观建设、交通设计等方面,完善旅游型村庄建设。

第一,就旅游型村庄政策制定而言。首先,要坚持政府主导,推广普及。政府管理者应该制定科学的村庄旅游规划,并不断完善村庄旅游设施的建设,促进村庄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其次,要加强对村庄旅游发展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村庄旅游规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自身监管职能,通过沿用景区星级评定法等方式,对村庄旅游发展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需要制定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对村庄旅游的安全标准、服务质量等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应该设立专门的村庄旅游协会,对村庄旅游的收费、规划等进行统一监管,实现辽东村庄旅游统一化、标准化发展;同时,要重视建设大众监督平台,通过开通热线投诉电话等,为民众提供监督村庄旅游发展的渠道,及时解决村庄发展旅游过程中不符合大众需求的问题。

第二,就旅游型村庄空间布局而言,管理者既要重视为村民提供宜居的居住环境,也要满足旅游型村庄建设的需要。具体而言,在村庄整体规划布局中,可以以建设主体旅游板块、基础旅游设施、村民生活区域三大空间为基础规划方案[16]。

第三,就旅游型村庄景观建设而言,应该制定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景观规划,坚持尊重自然、尊重乡村特色。在制定具体的旅游型村庄景观规划时,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村庄规模及地区地理和文化特色进行合理的斑块、廊道、基质规划。一者,斑块包括村寨、湖泊等,在斑块设计中,应该重点突出具有村庄特色的景观,并以各种人工造景进一步凸显村庄特色。二者,廊道一般包括村庄的小溪、道路等,是旅游者游览的导向。在廊道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村庄内地形特色,构建山间小道、林间小路等,同时这类小道的修建要充分考虑游览者安全,避免因建设导致的安全隐患给旅客带来伤害。三者,基质指村庄的农田、山林等,在基质设计中,应尊重村庄的原生态,同时,保证景观的稳定性,力求为旅游者提供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体验。

第四,就旅游型村庄交通设计而言,首先,应以加强各村庄联系为基础,完善各级交通道路设计。一是要保障村民基本权益,减少交通道路修缮和改道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尽量避免直接穿越居民区,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要着力提高旅游型村庄交通道路等级标准,拓宽道路宽度,提高道路质量;三是道路建设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选用当地石材,实现道路的原真性,体现村庄特色[17]。其次,应在确保安全及避免干扰村民生活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停车场、公共卫生间、休息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停车场应该尽量远离村民生活区域,可以将停车场设置在村口,也可以设置在旅游接待处,同时,可以通过在村庄内部或旅游区域内为旅游者提供换乘交通工具,如游览车、自行车等,减少外部车辆进入村庄;二是要在充分考虑村庄及旅游区域的接待量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停车场的规模;三是要重视停车设施的生态化,可以引入一些具有观赏性且能够有效净化环境的绿色植被,既能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停车环境,也能有效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1]赵兵,郑志明,王智勇.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新农村综合体规划方法——以德阳市新华村综合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5(2):138-142.

[2]周月麟.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找乡村的灵魂——建构基于“乡愁”的张家湾规划设计策略解读[J].装饰,2015(8):60-61.

[3]褚天骄,李亚楠.我国乡村规划用地分类标准研究与展望——来自《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的实践反馈与思考[J].规划师,2017(6):61-66.

[4]王一帆,吴忠军,高冲.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农民增收的比较研究——基于桂、黔、滇三省区案例地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1):50-54。

[5]王成芳,孙一民,魏开.基于环境意象的村庄规划设计方法探讨——以广州市南沙街东片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7):56-61.

[6]卢卫林.傣族地区乡村经济转型研究——基于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业和特色林业的比较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177-180.

[7]王京海,张京祥.资本驱动下乡村复兴的反思与模式建构——基于济南市唐王镇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J].国际城市规划,2016(5):121-127.

[8]卢世菊,张咪.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内近10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8):230-236.

[9]许贤棠,刘大均,胡静,等.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J].经济地理,2015(9):182-188.

[10]张瑞英,席建超,葛全胜.乡村旅游农户可再生能源使用行为选择模型研究——基于六盘山生态旅游区的案例实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12):190-196.

[11]冯广圣.中心与边缘,乡村旅游跨文化传播中村庄社区认同的悖论——基于桂东南L村的田野调查[J].新闻界,2014(11):12-16.

[12]郑文俊.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功能重构——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1):102-106.

[13]殷成志,陈海涛.村庄规划实施治理因素实证研究——以广西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A、B两屯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31-37.

[14]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地理学报,2011(12):1707-1717.

[15]王建英,黄远水,邹利林,等.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旅游用地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福建省晋江市紫星村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4):544-552.

[16]陈悦.当今农业、农村环境新变化、新难题及治理对策研究——重庆案例[J].西部论坛,2016(3):27-36.

[17]杨荣彬,车震宇,李汝恒.社区居民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环洱海地区喜洲、双廊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6):1050-1054.

猜你喜欢
村庄规划旅游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旅游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村庄在哪里
迎接“十三五”规划
旅游的最后一天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