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价值之维:人类解放

2018-03-27 13:19:21侯琳琳
重庆社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资本主义马克思

侯琳琳 林 晶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 130000)

强调“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经典理论,其目的是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依靠实践,这种自由主要是以解放的形式呈现的,解放虽然是实践的目的,但绝非最终目的,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应当是获得自由,因此,人类的解放可以视为人类通过实践获得自由的中间环节。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进一步对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进行探索,这既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人类解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人类解放既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价值,更是实现人类获得真正自由的前提。马克思认为,人的真正解放是社会解放,而不是政治解放,但这需要以国家为中介,因而人的解放是不完全的、间接的,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只有不断突破各种条件的束缚才能始终处于解放状态。

(一)人类解放是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核心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资本的增殖,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1]。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金钱是驱动人劳动的内在力量,工人为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被迫降低到与商品同等的地位,他们的生产被异化为非人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始终处于异化状态,因此,人只有脱离了被物所奴役的异化状态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马克思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指引道路,并在评价传统哲学的同时总结了人类社会前进的规律,从而给予了人类实现解放的理论依据[2]。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但它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阶级对抗不仅促进了人类的解放,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虽然资本主义社会有其不可规避的内在矛盾,但它却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创造了物质条件。马克思认为,人类的解放是建立在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当这些需求无法得到保障时,人类的解放就仅仅是一句空话[3]。社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要通过无产阶级艰苦的革命实践来实现。

使人类获得解放是无产阶级肩负的伟大使命,而解放自己则是无产阶级完成这一伟大使命的前提。从本质上来说,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使劳动者脱离私有制、奴役制的束缚,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并逐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至关重要,只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彻底消除商品生产的异化现象,使劳动者脱离被物所奴役的异化状态并获得真正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4]。

(二)人类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在促进人类的解放,同时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逐渐挣脱生产力、生产关系及虚拟意识束缚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关系的综合,是一个不断变化、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体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的发展受人类实践行为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随意改变历史,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5]。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由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降低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6]。实践行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本质区别所在,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观念也被间接影响。只有不断地突破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人们才能始终处于解放状态,进而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基础。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7]:第一,人与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社交范围狭窄,人们为了生存只能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因而人们没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第二,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社会。在此社会形态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导致劳动的异化和社会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使得劳动者受到了人和物的双重压迫。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自然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第三,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私有制和奴役制的生产关系被打破,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全面丰富的社会联系,人类实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由此可知,人类的解放正是在这种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实现的,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二、人类解放的四重维度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解放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使人的本质向人自身复归的过程[8]。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受到了物资匮乏、奴役制、私有制等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而人类解放就是要使人类突破这些束缚,在政治、经济、社会及精神的四重维度上获得解放,从而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可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进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及精神的解放,因而他将政治解放作为人类解放四重维度的第一维度[9]。

(一)政治解放

黑格尔从精神的层面上对人的解放做出了定义,他认为人的解放是一个新旧事物循环变换的动态发展过程,其状态表现为“一个质的飞跃”[10]。虽然黑格尔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人类解放的本质与内涵,但由于其缺乏对现实历史进程的实际了解,使得他对人类解放的理解偏于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人类的解放不是通过主观逻辑思维推理完成的,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实现的[11]。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人类解放根本无从谈起。马克思将人类解放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历史相联系,提出了以政治解放为人类解放四重维度的第一维度的观点,为构建人类解放理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前提。政治解放是指国家和民众脱离宗教、统治阶级等束缚而获得政治自由。马克思认为,从民众与国家的关系层面出发,有助于从根本上认知政治解放的本质,他在《德法年鉴》所发表的文章中批判了鲍威尔对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错误论述[12]。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在多数获得政治解放的国家中,宗教不仅依然盛行,还对国家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认为,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是民众与宗教之间的具体关系,而不是国家与神学的抽象关系。即使人们为获得政治解放而废除宗教,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依然会受到宗教的束缚,国家和人的关系同宗教与人的关系属于同一类型,它们之间的矛盾主要来源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认为,人们所信仰的并不是现实生活,而是异化为自身个性的国家生活,因而即使国家废除了宗教也无法使民众从宗教中解脱出来。

马克思指出,旧社会的瓦解不仅是政治解放的重要标志,还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关键一步[13]。其意义在于它推翻了独裁专制权力所依赖的基础,使市民社会获得了政治解放,但政治革命却未对市民社会进行革命与批判,而是将其作为政治革命存在的根基。因此,政治革命本身具有局限性,其主要表现在,政治解放不仅未能克服社会与政治之间的矛盾,还借助人的二元分裂促进了二者的异化。马克思认为,本质上的人类解放是使人类脱离异化的社会条件,彻底根除市民社会的内部症结,废除私有制、奴役制等制约人类发展的不利条件。

(二)经济解放

经济解放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对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的理解要深入物质基础、市民社会及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马克思通过对政治解放的深入研究认识到了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局限性,并将市民社会的矛盾和超越政治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理论的主要任务[14]。政治解放不是彻底的人类解放,人类解放需要经济解放提供的物质保障,当人们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无法得到满足时,人类解放仅仅是一句空话而已。经济解放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制度的完善,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对实现人类解放至关重要。因此,马克思认为,首先要夺取资产阶级手中的社会财富,并将其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促进财富的持续增值。其次,人类要消除所有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使人们从异化的社会条件中脱离出来,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解放。

在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资本是一种异化了的利益关系,其蕴含着资产阶级对劳动者剥削的秘密。劳动者是创造资本的主要力量,但他们的利益却与资产阶级相对立,劳动者为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的生产被异化为非人的活动。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占有生产资料,这种颠倒的社会关系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异化,马克思在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后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不合理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随着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不断累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阶级矛盾的加剧必然会导致能够满足社会化生产需求的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为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必须要消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全体社会成员占有生产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个人所有制,使每个人都能按照自身的本质力量占有物质资料。

(三)社会解放

社会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系统环境状况密切相关,人类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的历史过程。在通往人类解放的道路上,人们总会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为使人们脱离这些不利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提出了社会解放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不仅加深了社会的阶级矛盾,还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始终处于分裂状态,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15]。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利益的驱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导致人的普遍性消失,强化了人民对国家的对抗性。这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结果。因此,马克思将唯物主义的落脚点是人类社会这一观点作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他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使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和谐统一。

人类解放所追求的目标是使人自由全面地发展,而物质基础是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为彻底实现人类解放,首先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扫清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指出,社会解放是以公社的组织形式来保障社会改造的顺利完成,其中公社是指具有社会联合性质的政治组织形式,这其中蕴含着实现人类解放的外部条件。马克思认为,社会解放的实现需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消灭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抗性矛盾,使物质生产资料成为一种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公共品。只有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人类解放才能成为现实,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人类解放必然是一个艰难漫长的历史过程。

(四)精神解放

人类解放不仅是为了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还要使人的精神脱离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束缚。因此,精神解放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且人的行为活动受自身精神的影响,与此同时,人的精神状态又受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仅要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其精神的自由性和多样性也被单一化和固定化。因而人类解放必须要经历人的精神解放历程。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精神解放不是单纯的解放人的观念,而是要突破束缚人们精神自由的社会条件,因而人类精神的解放要从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着手[1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实现精神解放就必须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是造成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主要原因,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受社会制度及生产关系的制约,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自由和个性。因此,人们只有推翻这种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独立和解放。

其次,消灭社会分工。人类通过利用自然力创造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的物质资料,根据自然力的差异性调整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同时自然力的差异性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社会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分工是在资本力量的强制下实现的,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为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带有崇高地位的精神劳动只属于资产阶级。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并且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进行社会分工,实现了体力劳动与精神劳动的统一。

最后,消灭虚拟共同体。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带有剥削性质的虚拟共同体,只有统治阶级才具有精神的独立和自由,而对于没有物质基础的无产阶级来说是完全虚拟的。因此,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对立的,而不是和谐统一的,精神自由对无产阶级而言没有任何意义。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方法,例如,学校按照自己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教育,科研机构以客观真理为标准独立运作,使宗教不再接受国家管制等。人类的真正解放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且社会系统整体的解放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人类解放何以实现

为实现人类的完全解放,必须依靠无产阶级的主体力量,以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客观物质基础,以解放的理论和全面教育为精神基础。

(一)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解放要消除人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现实自由,因而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是人类实现解放的主体力量的思想。马克思深入研究和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现状,他认为对于德国而言,社会各阶层对普遍解放的需求既不迫切,也不敏感。单纯地进行政治革命是无法推翻统治阶级的主导地位的,其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决定了德国要想实现解放必须要形成一个具有彻底革命精神的无产阶级,并且要发动全面的革命运动。

此外,马克思还分析了德国无产阶级的形成及使命。他认为,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必然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充实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社会矛盾与阶级对立的加深使无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这与社会工商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马克思指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的直接原因,无产阶级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所占有,所以无产阶级只有消灭奴役与统治他们的资产阶级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如果无产阶级不进行彻底的革命运动,他们将永远无法翻身,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代表全人类的解放。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产业革命推动的,而正是因为这种产业革命形成了一个具有彻底革命意识的阶级。历史证明,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而事实上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处境决定了他们必须要进行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而且工业化的发展会使大量工人失业,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剧烈。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是最具有先进性、坚定性、彻底性的政党,同时共产党人拥有一套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走向胜利的革命理论,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因此,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一定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民的解放。

(二)人类解放的客观物质基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与人之间的局域性交往逐渐变成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个人也逐渐摆脱了制约自身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人。由此可见,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促进了人类的解放。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发展是人与社会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之所以受到自然界、宗教、社会制度等不利条件的束缚,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人类解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世界交往的角度来看,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一个基本条件。在人类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时期,地理及交通条件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但随着工业化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世界各国开始克服自身历史的局限性并逐渐向世界历史演进,商品生产的社会化与国际化推动了世界历史自我实现的进程。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解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还为加快人类解放创造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三)人类解放的精神基础:解放的理论和全面教育

无产阶级运动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来保障,也需要以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指导思想。马克思认为,哲学应与现实紧密相连,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当前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思想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的智慧产物,因而哲学对人类现实生活的指导、哲学与世界的互动是合情合理的,其本身就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与回应。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追求此岸世界的真理,还要揭示人类自我异化的原因。只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无产阶级将哲学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而哲学理论也将无产阶级作为自身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因此,马克思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哲学理论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德国的国情决定了德国必须进行全面的彻底的解放,无产阶级将哲学理论作为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两者在彼此的消灭运动中实现了自身。由此可知,无产阶级、哲学理论及人类解放是相统一的,它们只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才能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取得胜利,并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人所发挥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的需要程度及其所受到的教育水平,通过提高个人的教育水平来完善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完善能够提高社会成员文化素养的教育机制,使每个人都不被强制性的社会分工所束缚。教育能使人们掌握自然、科学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并能使人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马克思认为,教育应当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智力和体力共同发展的全面教育,片面的、少部分人享有的教育不利于人类解放的实现。

[1]李京.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实践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10(8):66-70.

[2]李腾凯,吴育林.批判性、生成性与人类解放性的统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哲学品质[J].理论月刊,2016(6):30-34.

[3]于春洋,贺金瑞.中美民族政策价值比较: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从“第二代民族政策”谈起[J].广西民族研究,2014(1):14-19.

[4]符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及其实践逻辑——基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考察[J].理论探索,2017(5):58-63.

[5]刘玉芝.试论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制度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反思[J].科学社会主义,2014(4):62-66.

[6]董晋骞.“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实践辩证法内容与人类解放维度——与顾智明先生商榷[J].社会科学辑刊,2010(4):32-35.

[7]凌加英,夏文斌.政治自由的历史之维与现实之维:马克思与罗尔斯政治自由思想的比较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6):39-43.

[8]陈学明.当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评戴维·佩珀对马克思生态理论当代意义的揭示[J].社会科学辑刊,2011(2):11-19.

[9]王志刚,王远.从“抽象道德学”到“社会伦理学”——马克思人类解放的自由观简论[J].北方论丛,2012(3):114-116.

[10]汪亭友.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概括: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科学——兼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人民性的统一[J].政治学研究,2011(1):24-31.

[11]成城,吴宏政.从“物的解放”到“人的解放”——马克思关于社会正义的历史辩证法原理[J].学术交流,2012(12):21-23.

[12]苏星鸿.在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研究之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1):75-78.

[13]张莉.马克思晚年探索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方法——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31-35.

[14]李淑梅.超越对市民社会的直观理解与人类解放——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社会政治取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164-170.

[15]温权.批判理论的困境:人类本质的历史性解读与生产范式的三个悖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什哲学人类学刍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4):122-128.

[16]胡键.资产阶级现代民族的形成与落后民族的解放——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问题阐述的文本研究[J].世界民族,2013(6):1-12.

猜你喜欢
生产力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