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与十八大报告党建思想比较

2018-03-27 07:09:30刘泽照王惠佳
城市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报告监督建设

刘泽照,王惠佳



十九大与十八大报告党建思想比较

刘泽照1,王惠佳2

(1. 江苏师范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检察院,江苏 徐州 221100)

与十八大报告文本相比,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理论阐述部分发生一系列调整和变化,针对新时代的历史发展定位做出了诸多党建新思想、新论断、新措施,具体体现在指导思想及目标、执政要求、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基层党建、反腐败和监督体系、党的纪律建设六个主要方面,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自身建设伟大工程的总体思路和改革方向。整体来看,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论述更加突出强调了全面领导思维、科学建设思维、问题导向思维和系统工作思维。

十九大;十八大;党的建设;比较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尤其改革开放后不同发展时期着力推动并拓展党建新内涵新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在反腐惩恶、正风肃纪层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性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十九大报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论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总要求,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态度和坚定意志。[1]本文在梳理十九大报告中党建部分主要观点基础上,与十八大报告文本相关理论表述进行比照,由此提炼归纳出十九大在推动党的建设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这对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十九大党的建设理论要点

(一) 新时代党建总要求

十九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一主题提出了新时代党建新要求:全面推进七大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立足两个坚持原则(坚持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四种能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树立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建立五种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增强六大纪律(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以及实现三清目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 新时代党建具体思路

政治建设方面:在思想信念上明确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在价值观上表现为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在制度上坚持民主集中制(核心)、党性原则(根本)、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重点)。

思想武装方面:鲜明提出思想建党是基础性建设,也是保持党团结统一的政治灵魂的论述。共产党人要解决好“总开关”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具体措施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队伍建设方面: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目标;坚定“党管干部”原则,树立“三个坚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要求;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深化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为指针,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及容错纠错机制。

人才体制方面:以“党管人才”为原则,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以“识才、爱才、用才、容才”总体思路集聚党内外、国内外优秀人才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基层党建方面: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将基层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支部建设主要功能: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具体措施包括:坚持“三课一会”制度,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民主监督渠道,改进党员发展方向及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等。

正风肃纪方面:将作风建设上升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政党生命力高度,严厉整治“四风”问题,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具体工作思路包括: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加强纪律教育和纪律执行等。

反腐及监督体系方面:一是明确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坚定态度;二是确立“三坚持一坚决”方针(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三是提出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举报平台;四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五是加强“四项监督”(自上而下组织监督、自下而上民主监督、同级相互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日常监督),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等。

增强执政本领方面:提出新时代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增强“八大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行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二、 党建部分主要变化及思想跃升

(一) 指导思想及目标部分变化

十九大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建设重心也由十八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变化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鲜明提出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形势基础上,十九大报告着重揭示了党内影响和弱化先进性、纯洁性的突出问题,其本质是政治性不牢靠的表现,反映出新的历史形势下极少数党员信仰不坚实、思想不纯正对党自身发展的巨大危害,这在十八大后接连查处的高级领导干部一系列重特大腐败案件中得到体现。

基于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党建原则,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如果说十八大提出的党建“三型”目标(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是注重党适应新历史形势的外部能力提升,十九大确立的政治性目标则更加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的内部根基铸造和党性磨练,需要全体党员政治信仰和政治觉悟更深度“固本强基”,通过持久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2]党的政治建设在以往国家领导人讲话中被多次提及,但正式进入党的政治报告并全面论述建设目标尚属首次,这不仅与十八大后的国家总体发展形势有关,也是党正确认识执政地位、把握长期执政特征、提高新时代执政能力的重要表征。

思想建设总要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十九大报告在十八大报告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要求,明确要强化远大理想(共产主义)和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向统一,解决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可见,思想建设是党迎接新时代挑战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团结统一的基础保障。只有思想信念坚定,才能站稳政治立场,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

(二) 党的执政要求部分变化

改革开放后历次党代会报告均从不同角度表达阐释了党对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重视。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了“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的论断,并突出强化“五大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由此形成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执政能力建设思路。[3]相较之,十九大在继承这一总体思想基础上,面对新时代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出了党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并将其具体归为“八大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行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这是政治报告中首次就党的建设提炼到执政本领的理论层面,具有特殊时代要义。

面对“两步走”发展目标和党带领13亿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执政党不仅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善于处理前进道路上各种复杂矛盾和艰难险阻,铸造并提高全方位应对时代挑战的综合本领,牢牢把握各项工作主动权,这是党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三)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部分变化

队伍建设重点:从“执政骨干队伍”到“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十八大报告在队伍建设部分提出了“执政骨干队伍”理念,从政治、能力、作风、状态四个方面概括了建设要求。十九大在继承上述精神基础上更加强调了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坚定“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以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拔要求,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同党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结起来。这表明我们党在探索如何增强新时代执政领导者的核心素质和工作能力层面,思路更加清晰,引导更加明确。

干部选拔任用:增加党管干部和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相关表述。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根本原则,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并明确为“三个坚持”要求(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十八大强调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着力群众认同,并延续优秀干部基层成长发展的观点。十九大报告更加旗帜鲜明突出干部选拔的政治标准,把握政治信仰关口,提出不仅要加强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也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方培养锻炼选用,要求大力弘扬担当踏实、正派无私精神,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这些表述提出均具有现实指向性,如“政治标准”主要针对一些地方选人用人过程中的不正之风,以及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一些领导干部政治信仰缺失、大搞宗派圈子文化、跑官买官贿选和两面派两面人扭曲行为等表现。这些标准要求对于我国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重塑用人价值导向,无疑具有鲜明的指引作用。

人才建设目标:突出强调“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形成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说到底,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和根本保障。十九大报告在十八大报告“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论点基础上,增加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提法以及实行“三个更加”(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措施,表示要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伟大事业之中,反映出党对未来全方位的人才汇聚、整合发挥更深层智力资源的强烈期待和坚定决心。十八大报告突出“三类人才”(重大人才、创新人才、实用人才),相比较而言,十九大报告则拓展了人才定义及开发范围,首次提出了“四个人人”观点和建设目标(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显然,这一表述更加富有感召力和自信,更加符合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有助于更好地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充分发掘全民才智为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四) 关于基层党建部分变化

基层党建内容:大幅增加了“基层组织”的表述,强调党支部作用;从十八大“党性”观点延伸到“组织力”新提法。基层党建是党的建设体系中关键一环,新世纪以来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十九大报告高频次强化了“基层组织”(该部分关键词出现7次,相较十八大报告出现3次)的现实地位,首次提出基层党组织要“提升组织力”,并要求突出“政治功能”,建设成服务于党的政策主张“坚强战斗堡垒”。如果说十八大报告增加的“基层带头人队伍”和“党性”表述是凸显“抓书记”在基层党建中的作用,那么十九大报告则更加强调基层组织的整体结构和运行功能层面,包括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党员覆盖面、基层民主、教育宣传等都提出了具体指导要求。这些新要求主要针对的是现实一些地方基层组织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为今后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党建指明了方向。

基层党建制度:立足发展形势增加了多项新举措。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及党的建设发生诸多崭新变化,十九大报告在十八大报告关于基层党建措施基础上与时俱进,又作出了进一步完善充实:将“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升级为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将党支部的“教育、管理、服务”功能延伸为“教育、管理、监督、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将“党务公开”要求扩展为“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提出意见和建议渠道”;基层党员来源明确加强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这些措施的提出具有鲜明针对性,是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问题和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五) 关于反腐败和监督体系部分变化

反腐态度:十九大报告该部分主题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凸显十八大以来党推进反腐败工作的巨大成绩和矢志不移坚定决心。从措辞来看,直言“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由十八大的“党一贯坚持、人民关注”转为表述“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意在强调反腐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根本性。2017年中纪委十八届七次全会工作报告在分析反腐形势时也指出,“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没有变”,“永远在路上,彰显着共产党人的恒心和韧劲”,[4]对外确立这个方向,有利于党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宽目标视野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此外,十九大在延续十八大报告做出的“三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精神同时,首次提出了“三个坚持”政策要求(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这些措辞坚定且严厉,用意精准深刻,既是现实实践经验的总结,也符合国内反腐形势发展的需要,与十八大后党强力推动反腐的基本目标和政治理念相呼应,充分体现了党对反腐工作的鲜明态度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反腐举措:增加了多项新型措施。十九大在总结工作经验基础上,整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思路措施。如“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巡视全覆盖”“国际反腐执法合作”“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检举举报平台”等。综合分析这些措施,无不释放了加大反腐力度这一清晰信号,紧紧围绕“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工作目标,遵循以科学法治化、严格纪律导向的改革思维,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有效反腐倡廉路子提供了重要创新思路。

监督体制:该部分内容得到较大变化和扩充。十八大报告关于构建监督体系是放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部分,强调“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并提出完善“四公开”制度(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相较之,十九大将健全国家监督体系放到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部分,并以醒目标题单列,由此表现出未来重点工作提升和深化方向,显示出国家监督体系与党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于近年来“管党治党不同程度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5]强化综合有效监督逐渐成为党建工作的焦点。在十八大有关加强权力运行监督论述基础上,十九大提出要发挥并大力改进“六项监督”(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增强全方位监督合力,通过监督全面覆盖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无疑是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要求的一种明确回应。同时,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各项实践经验上,十九大报告提出几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监督体制改革举措,其中包括: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制定国家监察法,用留置取代“双规”;改革国家审计体制等。这些崭新举措对外释放出明确信号:党对于反腐败及强化系统监督的目标坚定不移,未来党建改革措施也将更加精准有力。

(六) 关于党的纪律部分的变化

十八大报告以“严明党的纪律”主题出现,十九大报告则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显示,在具体内容上扩充较大,表述语气也明显加强,这主要是针对十八大以来一些地区不断暴露出来的“四风”和特权现象严重、纪律涣散、脱离群众、阴奉阳违等突出问题,以落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头”的关键要求。[6]特别地,十九大报告除了延续十八大关于强化政治纪律原则之外,进一步扩充了党的纪律内涵,增加了包括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表述,完整立体地表明了党的纪律建设的系统内核,并明确提出既要坚持纪律教育、防微杜渐,更要强化纪律的落地执行和监督执纪问责,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这些具体要求的阐释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源头有着清醒认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实践首先要从纪律建设抓起,以上率下,层层传递,由纪律作风的完善带动党风、社风的全面好转,不断保持党纪党规国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二、十九大党建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新型政党,经过半个多世纪奋斗业已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新发展形势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从上文的分析看出,十九大报告在以往党建理论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诸多创新性思路,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科学指引,也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执政学说和政党建设规律增添了来自中国的鲜活经验。综合审视十九大报告党建部分论述,可以发现如下典型特征:

(一) 全面领导意识更坚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反复强调一个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十九大报告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意识十分明显,“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二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三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四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

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原则。[7]承载新时代中国伟大事业使命,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和党建伟大工程目标,必须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报告中关于党建思想的总要求、反腐倡廉正风肃纪总思路、党管干部、人才选拔任用、创新基层治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均体现了维护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鲜明价值观和政治导向。在全面从严治党问题上,报告反映出依规治党和依德治党的思想,突出党章作为治党管党总章程的作用,强调统一指挥形成合力,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8]这从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肃纪的实践得到充分佐证。

(二) 科学建党意识更明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十九大报告中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党建理念,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封闭不僵化、勇于自我突破、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科学性体现在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进程来思考和回应党建问题,形成以科学理论指导、以科学制度保障、以科学方法推动、以科学举措支撑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增强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思想自觉。同时,十九大报告既充分吸收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世界政党建设经验,又根据中国新时代使命提出新要求新思维,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生机,充分体现了党对“三个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而全面从严治党管党、健全国家监督体系等论断,不仅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党建思路,也是执政党建设的科学规律所在。十九大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各项任务和创新举措,显著体现了增强新时代党建科学化水平的价值取向,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与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相统一,以反映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特征及现实需要。

(三) 现实问题意识更强烈

强化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鲜明特征,其重点是居安思危,更好地肩负历史赋予党的神圣使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9]十九大对党内存在的若干问题和隐忧有着十分清醒认识,丝毫不遮掩不回避,思想极为深刻,见解极为透彻,明确指出我们党面临复杂的执政环境,影响党先进性、弱化党纯洁性的因素是复杂的,党内存在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构成前进道路上不可回避的尖锐问题。在此背景下,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对着问题改、带着问题干,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无论是强力推进反腐、深化选人用人机制,还是健全基层民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都是针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回应,体现了党勇于担当作为的先进风范。整体上来看,十九大报告党建部分论述贯穿着揭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鲜明路径,给出了明确回应思路及工作方案。

(四) 系统思维意识更突出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是新时代一项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10]十九大报告党的建设阐述部分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综合性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原则、建设主线、改革举措、政策配套的密切结合,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领域提出的具体措施环环相扣,相互补给,相互支撑,从思想信仰、制度规范、纪律规矩、基层治理层次综合发力,体现出鲜明的系统思维,对全面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效果及发展质量提供了强大保障。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7.

[2]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1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39.

[4] 王岐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R]. 新华社, 2017-01-19.

[5] 习近平. 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J]. 求是, 2012(6): 3-7.

[6] 中央纪委. 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头坚决守住党的纪律这条“底线”[EB/OL]. 新华网. 2015-09-22.

[7]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N]. 人民日报, 2016-06-23.

[8] 中国共产党章程(经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N]. 人民日报, 2017-10-30(03).

[9]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EB/OL]. [2018-03-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709/c1001- 25255955.html.

[10] 人民日报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arty-building Thoughts between the Political Report of the 19th and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hina Communist Party

LIU Zezhao1, WANG Huijia2

(1. School of Philosophy &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2.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Tongshan District, Xuzhou, Jiangsu 221110, China)

It is compared to the report tex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 series of adjustments and changes have been taken place, and many the Party-building new ideas have been targeted for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By mean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political report texts, it reveals that the new progress in the Party-building from the 19th Congress. Additionally it is helpful to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toward the new era by promoting the Party-building thinking in prominent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problem-oriented concept and systematic work awareness.

19th and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rty-building; comparison

2018-03-15

刘泽照(1981-),男,江苏徐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治理与行政改革研究;王惠佳(198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主要从事刑事诉讼、侦监及政策研究

D 26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8.03.002

2096-059X(2018)03–0005–06

(责任编校:彭 萍)

猜你喜欢
报告监督建设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夯实监督之基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1
报告
南风窗(2016年26期)2016-12-24 21:48:09
报告
南风窗(2015年2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