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远芳 张馨怡
(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
近年来,随着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类防震减灾宣传作品不断涌现。一些宣传工作者及爱好者结合区域特点和受众特点等,运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或地方特色元素,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特色防震减灾宣传作品,在传播防震减灾科学理念、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防震减灾工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充分挖掘进而深入推广山西省特色防震减灾优秀宣传作品,自2018年1月起,通过向各市县地震局收集线索,共收集到山西省内特色防震减灾作品共30余件。其中,视频类16件,音频类2件,动漫类2件,文案类15件,其他2件。本文将从内容、形式、传播途径、传播范围、传播效果、作品语言等多个维度对现有特色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为精选作品的优化组合及进一步推广提出合理建议。
从已收集到特色作品来看,内容主要涉及震灾回顾、地震前兆及预防、避震知识、防震减灾工作、防震观念、地震谣言应对以及地震监测设施保护等方面。其中,以避震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最多,占到全部作品的近1/2。形式主要有快板、歌曲、二人台、蒲剧、秧歌、三句半、干板腔、鼓书、情景剧、微电影及书画、剪纸、诗联等。
1)由电视台、公共视频网、新媒体等途径广泛传播的视频类作品。
该类作品主要为完全成型的视频类宣传作品,多与电视台、专业公司合作,从创作、表演到后期制作,都较为成熟,并通过电视台、公共视频网站、新媒体等平台推广传播,影响较广,传播效果较好。
实例1:吕梁市汾阳市防震减灾音乐快板。
内容考究,形式为汾阳特色快板,参演人员、拍摄场景均经过认真选取,演出造型等编排专业,由专业公司摄制完成。另外,由于快板中语言为普通话,作品经网络、新媒体等平台推广,传播范围较广、传播效果较好。
实例2:运城市垣曲县方言微电影“虚惊一场”。
由县地震局创作,县电视台录制,形成普法系列节目在电视台播出,另外,该作品在优酷网浏览量高达5000+,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较好。
2)经防震减灾主题文艺演出传播的现场作品。
该类作品主要有歌曲、诗朗诵、二人台、小品(情景剧)等形式,其中,较有特色的是本土味浓厚的地方秧歌、小品(情景剧)等。这类作品符合当地群众兴趣,较之正统、通用的宣传作品,更易为群众接受,在特定的地域范围或受众群内,传播效果更好,是通用作品的有力补充。其中的一些作品经艺术创作者二次加工,也可能在更大范围推广。
实例1:运城市河津干板腔“治病”。
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发生的故事,反映的却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两种对于地震的错误认识。通过女儿耐心地讲解和宣传,最终,治愈了老两口的“恐震症”和“麻痹症”。整个节目构思巧妙,将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和防震减灾理念及科普宣传融为一体,在当地群众中传播甚广。该节目在2016年运城市纪念“7.28”唐山抗震40周年主题晚会上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实例2:吕梁市防震减灾“秧歌会”。
吕梁市地震局利用“秧歌”这一地方特色浓厚、广受当地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宣传防震减灾新理念及科普知识,举办了一场防震减灾“秧歌会”,并组织创作《防震减灾百首顺口溜》,受众范围较广,传播效果较好。
实例3:运城市新绛县西街小学系列防震减灾宣传作品。
运城市新绛县西街小学以青少年为宣传对象,创作了“美丽的羊村”“地震应急包”“地震知识我知道”等一系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情景剧以及独具特色的“防震减灾韵律操”。作品构思巧妙,由一批又一批学生传承演出,经久不衰,使师生在轻松的文艺演出中学习到重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在提高青少年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方面成效显著、持久。其中的“防震减灾韵律操”(仅音频)经山西省地震局官方微信推广,阅读量高达2000+。
3)由文化教育场馆、文化长廊长期展出传播的宣传作品。
该类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发起作品征集活动,征集评审出优秀作品展出,并汇编成册,如诗联作品、书画作品等。另一部分是邀请名家创作相关作品,如书画作品、诗联作品、剪纸作品等。从征集、邀请名家创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防震减灾主题在不同范围、不同人群中的集中宣传过程,其产出作品(如作品集)以及原作展出又是一次宣传的升华。因此,此类宣传作品不仅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宣传效果好,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而且在传播的持久性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实例1:山西省地震局、新绛县地震局征诗征联活动。
2015年,由山西省地震局主办、新绛县地震局承办的征诗征联活动,面向全国征集防震减灾诗联作品。经专家评审,共收录获奖作品、佳作453首(副)及部分解读防震减灾知识的“三字经”作品汇编成《诗联话防震》一书出版,还配以书法、剪纸、漫画等作品,联墨双馨、图文并茂,艺术与科学相得益彰,兼具可读性、通用性、欣赏性和收藏价值。书法原作在山西省地震局文化长廊展出。
实例2:吕梁市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主题书画剪纸展。
此次展出活动邀请了50多位知名书法家进行防震减灾专题创作,370多位书法界新人作品参加了评选,还有中阳县民间剪纸艺人创作的防震减灾系列剪纸作品,汇编成《防震减灾守护家园》一书。书法、美术原作在2017年开放的吕梁市防震减灾科普馆展出,剪纸作品在吕梁市地震局文化走廊展出。
另外,一些个人创作的文案作品,如歌词歌谱、快板词及其他台词类文本,因较少在公共平台传播推广,传播效果甚微,有待进一步加工完善。
从已成型的作品来看,语言多为普通话演绎,通俗易懂,适于推广。运城新绛、垣曲、稷山等地方言微电影也易于听懂。仅有河津干板腔、吕梁及太谷秧歌方言较为难懂。
作品创作根植于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充分运用传统文艺晚会、主流媒体、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以及展览等手段,达到了广泛传播防震减灾理念以及防灾避险知识的目的,整体宣传效果良好。另外,一些相对小众化的本土特色宣传作品,易于为区域性受众群接受,其宣传效果亦不容忽视,是对大众化宣传作品的有力补充,在增加防震减灾宣传覆盖面及实效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就作品推广而言,一方面,可精选出各地传播度较高、创作较成熟的特色防震减灾宣传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科学组合,制作合辑(集)推广之,以发挥优秀作品的集群效应,使其在更大范围传播并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快捷、编排灵活等特点,及时推广省市县特色防震减灾宣传作品,传播山西文化,普及防震减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