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霞 李化明 张同伟 李广军 王瑞玲
(佳木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当代的世界瞬息万变,作为国家及个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手机中兴企业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芯片的生产,只有从美国进口,最后受制于美国,使中国的经济遭受重创,这个事件充分的证明了,只有创新出世界领先的独一无二的产品及技术,才能使中国处于主导的地位,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及历史价值,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具有中国国情的特色企业,才能使中国不断进步并且强大。创新出的产品及技术,若为世界领先,则通过此创造的社会财富及历史价值,会使中国处于不败之地,如若不然,就容易被其他国家超越,甚至被消灭。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那么,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如何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此问题,我对佳木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58名同学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的结果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同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因素并得出发展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各种措施。
表1 对创新认知情况及喜爱度统计表
表1中,认为创新很重要的人数仅占28%的比例,其余72%的同学们认为不重要或无所谓,可以看出当下大学生们对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创新意识,以至于没有创新行为。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且急需要加强,虽然有大部分同学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但都很喜欢进行创新,可以看出,当下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的提升前景非常乐观。
表2 发明及小创作情况
表2中71%的人有过发明及小创作的情况,即使没有,仍有29%的人想去试试进行发明及小创作,可以说具有创新意识的比例很高了,但为什么我国大学生当下的创新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是他们缺少发明及小创作的持久性,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应用到应试学习方面,并且,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创新的能力很弱。
表3 创新思路老师的引导情况及创新精神的发起者
创新精神的发起者,在表3中认为是老师或学校的比例仅仅为2%,可见现在学校内部关于创新的倡导不足,包括老师在内的很多人都在进行着传统讲授知识的教学,对创新精神内容涉及的较少,即使有老师对同学们的创新精神进行引导,也有55%的同学认为老师做得还不够,在这方面需要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不然,创新精神就会被扼杀在同学们的大学阶段。
针对学生们创新精神的开始阶段,在表4中认为在大学阶段开始的占到67%,可以看出同学们在上大学期间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并且大部分人认为大学期间开始进行创新,仅有9%的同学认为在中学阶段可以开始,这充分的说明了,在对创新精神的开始阶段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的认识是错误的,创新精神要求从小就要培养,现在这个现象已经得到了社会的重视。
表5 学校是否具备一个完整系统让学生创新
表4 创新精神的开始阶段
在学校是否具备一个完整系统让学生进行创新的问题回答中,表5中竟有28%的同学认为大学校园完全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创新,有高达67%的同学认为即使大部分高校有系统保证同学们可以进行创新,但系统并不完整,通过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出我国的一部分高校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问题,有待加强或进行必要的改革,甚至在教育教学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建筑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建筑的浓厚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增强对创新的喜爱程度。
现在的传统教育主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所用的时间占据了孩子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们即使有发明创造,也因为时间紧张而无法持久。所以,要缩减传统知识的授课时间,增加发明创作的时间,同时,也要把发明创作作为考核的一个标准,以此保障学生们发明创造的持久性。
实践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学生们才会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实践中升华理论,进行创新。所以,创新的前提就是参加实践,作为指导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在课堂中,老师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前期的简单的导入,引导学生们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事实证明,这种引导的教学效果很好。
孩子在幼儿时期智力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虽然发育不是很成熟,但其接受知识的能力非常快,在此阶段对孩子进行创新意识的灌输,引导他们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进行创作的能力,对孩子以后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创新意识在早期就贯穿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使创新意识成为人发展的必要要素,成为教育的必要内容,这样,才会使创新发扬光大,才能使创新教育从小抓起。
1)营造“民主”氛围,进行情感教育。
在此方面,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争取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就问题可以相互进行探讨,甚至可以进行辩驳,老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
2)转变教师角色,变“演”为“导”。
传统的教学课堂以老师为主体,进行填鸭式授课,老师的讲解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要改变这种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老师以问题等的形式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进行创新。
3)完善教学工作考核办法。
把创新精神作为各项考核的一个核心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励教师进行课堂创新,勇于实践,才能够激励学生们进行各种创新式学习,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完善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消除考核中影响师生教学创新的不利因素,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代高校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要要素,作为中国社会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们,要不断的学会创新,学会实践,这样才能保证人才素质的提高,才能创造更多的人生价值及社会价值,才能保证社会的进步。创新也应该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应该随着社会而进行变化,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