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造船业共同经历了船市寒冬,艰难度日。期间,中国船舶工业砥砺前行,实现了与韩国造船业由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以现代重工、大宇造船海洋、三星重工为代表的韩国船企则持续进行资产重组、业务调整,尽管目前仍未完全走出困境,但部分应对危机的举措已初显成效。回首十年危机路,总结韩国同行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船舶工业避免重蹈覆辙、实现转型升级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竞争还是合作?韩国船企的做法提醒中国船舶工业,对于这一问题不可等闲视之。10年来,三大船企为维持生存,相互竞争时不惜低价接单,其中现代重工与三星重工间的“内斗”尤甚。而这也被韩国业内人士视为造成其巨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过度竞争,韩国政府一度出台措施,限制船企低价接单。不仅如此,三大船企还因液化天然气(LNG)船再液化系统的技术专利争论数年,现代重工和三星重工甚至联手对大宇造船海洋提起了诉讼。这提醒中国船舶工业: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无疑对其自身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但形成合力,亦是提升全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之举。对我国船企而言,如何找到竞与合的平衡点,还值得深思并做出正确抉择。
稳健还是激进?“海工困局”是造成韩国造船业的财务危机的另一主因。为渡过危机,三大船企争先恐后进军海工市场,也一度揽得大量订单,笑傲中日同行。然而,随着国际油价大跌,海工业务不但未带来高额利润,反而导致大幅损失。究其原因,除船东撤单、延期交付外,韩国船企设计、配套能力不足也导致了成本高企。这表明,船企要抢抓市场机遇自然无可厚非,但也需应冷静分析利弊,正确研判市场前景,客观认识自身实力,避免贪功冒进。
着眼当下还是布局未来?在这方面,三大船企的做法值得借鉴。对企业来说,在市场低迷期想要维持生存已属不易,再要对技术研发、产能升级进行投入更是难上加难。10年来,三大船企不断开发绿色船型及相关节能减排设备,还积极研发智能船舶,同时打造智能船厂。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当下的经营工作,更将有助于大幅提升企业实力,为未来船市回暖后抢占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奠定基础。
固守制造还是进军服务?答案无疑是后者。近年来,三大船企积极摸索由传统船舶及海工装备建造向航运服务转型升级,如通过研发相关系统,向运营商提供航线、港口信息;在产品维修及备件供应的基础上,提供全生命周期内维护方案及服务等。上述举措不仅仅是业务范围的拓展,更能够延长产品价值链,助推船企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前路虽远,尤为可期。中国船舶行业若能以他人的经验教训为镜鉴,不断戮力创新,积极强身健体,就能够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而在国际造船业实现由并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