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枫朝
航拍摄影是摄影的主要门类之一,亦是新闻摄影采取的重要手段。人类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视觉体验自觉投射在新闻摄影中。航拍摄影利用高度优势,在画面中将三维空间进行降维处理,维度的压缩消弭了真实世界中高度给视觉带来的局限,为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人们提供了与日常生活中观察世界迥然不同的新视角,也往往能为已然对日常视角索然乏味的人们提供全新且震惊的视觉冲击力。在大陆地区,重庆卫视当家栏目《鸟瞰新重庆》,便通过直升机航拍镜头,记录了这座最年轻直辖市十余年间的发展建设。在我国台湾地区,《看见台湾》同样利用直升机航拍镜头,用俯瞰视角为人们呈现了不一样的宝岛台湾。
然而,传统航拍摄影严重依赖直升机作为工具载体,不仅费用高昂、技术要求严格,且对天气、地形与航空法规适应性较差,一旦遇到恶劣突发天气,则机毁人亡。《鸟瞰新重庆》栏目拍摄过程中便发生过数起事故,《看见台湾》导演齐柏林亦在拍摄过程《看见台湾2》中不幸因空难往生。安全性始终是悬在传统航拍摄影领域头上的一把利剑,因此,传统航拍摄影发展不可避免地对航拍轻巧性、安全性产生了巨大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我国无人机技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一系列科研创新,不仅成功控制了经济成本,更提高了拍摄质量、优化升级产品性能。而中国无人机厂商,也凭借技术与生产优势,从中国走向世界。以无人机制造公司大疆创新为例,截至2015年,该企业仅在美国商用无人机市场的市占率便已接近五成,而在全球商业无人机市场中,其产品份额占比更一举突破70%。此外,该公司甚至为无人机新闻摄影研发了新型可折叠无人机“御”。中国企业在无人机产品技术的巨大创新以及市场化的成功,为无人机摄影以及在新闻摄影领域实现的无人机新闻摄影提供了必要而坚实的硬件支持,也为无人机新闻摄影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2014年,《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陈坤荣的作品《日常运动》,便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体育特写类组照二等奖。2016年,陈杰的无人机航拍作品《天津爆炸》斩获了荷赛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同属天津港大爆炸题材的无人机新闻摄影作品《焦土悲伤》,也夺得第12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灾难与疾病类新闻单幅金奖。无人机航拍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被世界主要奖项敞开大门,更屡获佳绩,大大激发了国内新闻媒体对无人机新闻摄影的兴趣与热情。而新华社在2016年更组建了“天空之眼”无人机队,此举也将被视为无人机新闻摄影在中国相关体制层面面临的风险降至最小值。
首先,无人机新闻摄影由于采取空中俯瞰的视角,能够为受众呈现别具一格的“上帝视角”。现代无人机技术,已将无人机信号可接受距离提升至2 000米以上,在重大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无人机新闻摄影作品能够凭借这一高度优势,呈现更宏大、更广阔的新闻场景,将新闻事件发生地的全貌一览无余,尤其当无人机搭配鱼眼镜头时,这一优势被放大,其视觉冲击力亦能再次得到增强。以《焦土悲伤》(见图1)为例,这幅作品利用无人机高度优势,将受大爆炸波及的接近一平方千米的新车贮存厂库用一张小小的照片容纳其中,被焚化的轿车被爆炸冲击波冲散凌乱、一片焦黑,反映了大爆炸的巨大威力,触目惊心。且俯瞰视角为受众提供了肉眼无法企及的视野,被焚化的轿车密集分布,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尤其是照片中孤零零的消防车,是照片中数百辆汽车中唯一完好的车辆,醒目的红色在一片焦黑中格外突兀,使整幅作品凄凉却又充满力量,透过人的双眼直击人心,将这场大爆炸带来的破坏与伤痛利用新闻摄影作品带到每一个欣赏到它的受众心中。
图1 《焦土悲伤》
其次,无人机新闻摄影能够突破以往新闻摄影记者在新闻实践中的局限,在灾难新闻报道中,能够代替“人”完成新闻摄影拍摄任务,从而降低了新闻摄影记者面临的生命安全风险,而是转嫁为经济安全风险,这一人道关怀最为无价。
最后,无人机新闻摄影能够进入传统新闻摄影实践中的禁区。在传统灾难新闻摄影中,往往由于灾后天气、地质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拍摄,但无人机新闻摄影却能轻易走入这些禁区,完成过去不可完成的任务。譬如,在天津港大爆炸后,无人机便可轻易规避化学污染风险,完成爆炸地点的新闻摄影拍摄。同样以《焦土悲伤》为例,化学品大爆炸导致的化学污染以及未知的污染隐患,迫使政府在灾后立即进行人群疏导撤离,摄影记者亦很难深入爆炸地点附近开展拍摄工作。且受到化学品污染威胁,摄影记者承受之生命健康安全风险极高,更进一步增加了开展摄影工作难度。但无人机如同摄影记者身体的延伸,将摄影记者的手与眼延伸出去,并与摄影工具自身结合,千米之外便可在禁区内安然完成灾难新闻摄影拍摄工作,且作品质量颇为不俗。
其一,无人机新闻摄影作品尽管场景宏大、视觉冲击力强,但细节容易缺失,贴近性亦不足,因而,导致无人机新闻摄影的应用范围局限较大,其作品拍摄主体中的人性关怀往往被掩盖。
其二,虽然我国无人机飞行技术已傲视全球,但无人机安全性能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尤其在无人机操作层面,相关培训不系统、不完善、不统一,无人机操作人员技术良莠不齐,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极大威胁无人机坠毁地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亦同时存在危害公共安全之虞。此外,现阶段无人机技术,仍对飞行条件存在一定限制,如飞行天气情况、起飞及着陆场地,以及飞行途中电磁环境等因素。
其三,无人机新闻摄影面临着全新的伦理与法规挑战。由于无人机拍摄范围广,且灵活隐蔽,因而如何在新闻摄影与公民隐私之间保持平衡,倘若仅靠无人机摄影师自律,显然不够。况且,无人机飞行对我国航空飞行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甚至屡次逼迫机场暂时关闭、航班大规模延误,在北京、成都等城市遭到严格管控限制,因此,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无人机管理法规体系的背景下,无人机新闻摄影面临的法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首先,相关媒体单位应实现无人机拍摄报道常态化。未来,无人机摄影操作必将成为摄影记者的职业需要与业务本能。无人机航拍亦将成为新闻摄影记者的一项重要技能升级,将有效实现拍摄成本降低、操作便捷,以及拍摄安全性与作品品质的双双提升。
其次,无人机新闻摄影报道应合法合理申报。这不仅是对国家安全与重大事件报道的负责,更要求相关媒体单位在进行无人机航拍前,制定严密而专业的拍摄计划。这不仅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无人机新闻摄影领域中的体现,更是受众与传播的需要,以及技术发展的必然。
最后,无人机新闻摄影应实现培训与行业规范化。无人机航拍涉及飞行管控、飞行气象、相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综合知识,应严肃对待无人机操作系统而科学的培训工作。新闻院校在进行相关教学时,亦应将其作为重点培训。此外,无人机新闻摄影发展时间较短,因此,需要行业的携手共进,加强业界交流,加快行业规范的制定。
[1]王建华.天空之眼,摄影升维——新华社“天空之眼”无人机队新闻摄影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7(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