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档案服务更普惠、更便捷、更高效
——海宁致力打造多层次全覆盖的档案馆建设新格局

2018-03-27 01:50海宁市档案局
浙江档案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宁市史志海宁

孙 豪 闻 捷/海宁市档案局

近年来,海宁市档案局以“三个走向”为指引,秉承为民服务理念,主动服务中心大局,以建设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目标,建成国家级规范化数字档案馆,启动综合档案馆新馆建设,探索镇(街道)档案馆建设,创新建立家庭档案馆和个人档案史志工作室,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形成层次多样、覆盖全市的档案馆建设新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普惠、更便捷、更高效的档案服务。

一、建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打造资源共享的互联网档案馆

为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早在“十二五”时期,海宁市档案局密切关注档案信息化发展新形势,在《海宁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同时数字档案馆建设也被列入《海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市档案局将整个项目建设分解为“一个机房”“两套系统”“三张网”,即以包含各类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机房为数字档案馆硬件基础,以馆藏资源管理系统为智能化信息资源利用服务主抓手,以馆室一体化管理系统(后更名为档案共建共享利用平台)推进全市区域内档案共建共享共用,在因特网、政务网、局域网上建成基础稳、服务广、利用高、效益实的海宁特色数字档案馆。

2012年,市档案局建成专用主机房,为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机房打下基础。2013年3月,市发展和改革局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列入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504.5万元人民币,数字档案馆建设全面铺开。2013年8月,海宁档案网(因特网)经过全新改版,以更友好的界面、更便捷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档案工作和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2014年5月,馆藏资源管理系统(局域网)通过验收,该系统以丰富的数字档案资源为基础,通过窗口身份证一键式登记查档和自主查阅区自主登记查档,为广大档案利用者提供查档服务。2015年6月,档案共建共享利用平台(政务网)通过验收,实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立档单位、二级单位(社区、村)三级档案共建共享共用。2015年10月,市数字档案馆通过国家级规范化数字档案馆测试,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测试的县级数字档案馆。

二、新建综合档案馆,打造亲民开放的现代化档案馆

目前的海宁市档案馆建于2004年,总建筑面积5724平方米,库房区域面积只有2021平方米,档案馆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档案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相适应,这影响和限制了档案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海宁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市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纳入2017年政府重点投资项目计划,并同意将未启用的原市农经局一号综合大楼改建为市档案馆新馆。新馆项目用地面积1052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96平方米。市档案局先后赴嘉兴市、湖州市、象山县、诸暨市等地考察学习档案馆新馆建设工作,并多次召开会议就功能区布局、安全设施设备配置等前期筹建事项进行会商,同时加强与代建单位海宁市城投集团的沟通联系。在前期项目审批、招标等工作基础上,档案馆结构加固工程项目于2017年10月正式施工。新馆预计2019年下半年建成启用,建成后将成为面积达标、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利用方便的现代化公共档案馆,并进一步彰显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

三、建设镇(街道)档案馆,打造便民惠民的基层档案馆

海宁市地域狭长,东西相距50余公里,如何让百姓查档不再来回奔波,是海宁市档案局需要着力破解的一道难题。本着“为民、惠民、便民”的档案利用服务宗旨,市档案局创新档案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建设镇(街道)档案馆。2015年年初,市档案局在海宁市最西侧的许村镇建立了许村镇档案馆,有效解决了海宁西片百姓查档难的问题。许村镇档案馆是全省第二家、嘉兴市首家乡镇档案馆,建筑面积为280多平方米,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于一体,馆藏档案56000余卷(件)。同年12月,市档案局在海宁市最东侧的黄湾镇建立了黄湾镇档案管理中心,将部分所辖村(社区)的档案集中到镇档案管理中心保管,实现镇档案资源集约化管理。实行村档镇管,解决了村(社区)档案室保管条件不善的问题,保证了档案安全。2016年,市档案局在海宁市区最北侧的海昌街道建立了海昌街道档案馆,并将部分民生档案资源下沉至该馆保管,百姓查档更为便利。目前海昌街道档案馆建筑面积为260多平方米,建有查阅中心、档案整理室、中心库房,馆藏19个全宗、52000余卷(件)档案。

如何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核心所在。根据许村镇档案馆每年查询量超千件、远程查询候时较长、群众满意度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市档案局于2017年12月与许村镇政府签订了《海宁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利用协议书》,决定通过市档案共建共享利用平台将原许巷乡、许村镇、沈士镇的党委政府三个全宗(1956—2004)、4970卷99011件文件和3246件婚姻档案的数字化成果提供给许村镇档案馆,供群众查询利用,使查询时间从原先的30分钟缩短到了3分钟左右,大大提升了基层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5年10月,海宁市数字档案馆通过国家级规范化数字档案馆测试

2015年12月,黄湾镇(尖山新区)档案管理中心正式成立

四、建立家庭档案馆,打造更接地气的民间档案馆

在建设镇(街道)档案馆的同时,海宁市档案局积极探索档案事业向民间延伸的途径,致力于打造更接地气的家庭档案馆,以此丰富档案工作内容,营造档案事业发展良好氛围。2016年,市档案局围绕如何推进家庭档案建档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谋划,确定坚持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抓住重点、引入典型五项原则,并于5月联合市妇联下发《关于倡导和推进全市家庭档案建设的意见》,要求各镇(街道)、各有关单位和各级妇联组织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家庭档案建档的重要意义,引导更多家庭建立家庭档案。同时,市档案局通过举办展览、培训、现场咨询、编印和发放家庭档案实用手册等形式,进街道、进社区(村)开展家庭档案宣传,通过在《海宁日报》、大潮网等媒体开设专栏等途径宣传家庭档案建档的重要意义和家庭档案建档知识,并开通家庭档案建档申报通道,对知名人士家庭、劳模家庭、书香家庭、优秀教师家庭、离退休干部家庭等进行重点宣传与培养。至2016年底,全市建立了20户家庭档案示范户。

为了把家庭档案馆打造成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和文明建设工程,市档案局经过多次调研,在反复与许村镇、许村社区和张惠烈本人沟通的基础上,确定了张惠烈家庭为建馆试点。历经半年多的选址、设计、施工、布展等工作,2017年“6·9国际档案日”前夕,浙江省首家以个人命名并对外开放的家庭档案馆——张惠烈家庭档案馆在海宁市许村镇汤氏民宅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张惠烈家庭档案馆展陈面积140平方米,分馆库区、工作区、展示区和两个特色展厅;展示的代表性藏品主要有张惠烈的家庭档案、许村档案和海宁档案三大类,共有实物380余件、档案资料500多册。从开馆至今,张惠烈家庭档案馆吸引了200余人自发前往参观学习,且为省档案馆展览提供展品,充分发挥了档案的宣传、教育和示范作用。

2016年10月,海昌街道档案馆正式开馆

2017年5月,海宁市档案局为“一得轩”档案史志工作室牌授

五、创办个人档案史志工作室,打造优势互补的工作平台

为进一步发掘档案事业扎根民间的落脚点,进而拓展档案史志工作的涵盖面,努力形成馆藏档案资源与民间档案资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海宁市档案局创新工作平台,自2011年以来,先后命名了方林峰、张惠烈、虞坤林、“一得轩”4家档案史志工作室。同时,为了使个人档案史志工作室建设工作有章可循,2017年4月,市档案局修订完善《海宁个人档案史志工作室(家庭档案馆)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建立个人档案史志工作室的目的意义、性质、基本标准、权利和义务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国档案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近年来,海宁市个人档案史志工作室取得丰硕的工作成果, 2014年,方林峰、张惠烈在嘉兴市首届民间档案文献史料收藏晒宝活动中分获“十大收藏家” 称号和“入围奖”;同年,两人均加入浙江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2015年,市档案局牵头举办三家个人档案史志工作室藏品联展,展出的藏品包括海宁籍名人及相关人物日记、书籍、藏书印鉴等乡邦文献资料,当代文史资料及反映婚俗文化的实物资料,展览吸引了诸多档案史志研究人员和收藏爱好者的关注。2016年,时任海宁市委副书记周红霞视察张惠烈档案史志工作室,虞坤林档案史志工作室参与编辑的《吴骞集》(点校本)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方林峰工作室首次接待来自美国的来访者,接待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采访拍摄,并为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海宁卷》提供海宁观潮历史照片和视频;“一得轩”档案史志工作室在嘉兴举办“紫微春晓——海宁乡贤墨迹展”等展览;虞坤林、张惠烈工作室出版《徐志摩书信集》《绿杨烟外》等著作。4家个人档案史志工作室中有3家对外开放,有效发挥了工作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展示家风家训的功能,并与档案局、史志办形成互动,在留存历史痕迹、展示并传承地域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海宁市史志海宁
刘海宁作品(一)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红嘴蓝鹊
浙江海宁市(古盐官县)的盐业史料及相关遗存
海宁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天下奇观海宁潮
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参加黑河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并调研指导基层史志工作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海宁丹”与“兰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