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研究
——基于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一次抽样数据的分析

2018-03-27 09:01徐玉梅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性别比比重四川省

陈 勇,徐玉梅

一、引言

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口问题的核心并不是人口数量问题,而是人口数量概念框架之中的人口结构性问题[1]。人口结构变动是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变迁,有助于为该地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均衡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的依据。人口学界对人口结构的划分,因依据标准的不同而不同,人口学意义上的人口结构通常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地域结构三个方面[2]5。为了解和把握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状况,本文基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5年四川省1%抽样数据资料,采用李建新的人口结构分类标准,从人口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及地域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的现状和特征,得出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由于2015年数据为1%抽样数据,所以本文在分析中,只涉及人口结构的比例,不涉及具体数量的对比。

二、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一)人口规模

2000年四川省总人口为8329.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0‰,死亡率为7.0‰,自然增长率为5.10‰。2010年四川省的总人口下降为8041.82万人,人口减少了3.45%,年平均减少0.35%。较之2000年,201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了3.2‰,死亡率下降了0.38‰,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由5.1‰下降至2.31‰,下降了2.79‰。

四川省2015年1%抽样数据显示,同2010年的8041.82万人相比,五年共增加人口162万人,增长2.01%,年平均增长率为0.40%。2015年人口出生率为10.3‰,比2010年上升1.27‰;人口死亡率为6.94‰,比2010年上升0.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6‰,比2010年上升了1.05‰。从2000年、2010年与2015年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四川省的总人口数量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也经历了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但是相比较而言,出生率的增长幅度大于死亡率。

(二)人口自然结构

人口自然结构是以人口自然特征为标准而划分的。人口自然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人种结构[3],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是反映人口自然特征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四川省人口自然结构方面主要分析其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1. 人口的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指标。人口性别结构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内,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4]。在没有外部因素干预生育行为的条件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应该是稳定在105左右的常数[2]65。学术界一般认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区间为103~107,总人口性别比平衡区间为96~106。

(1)总人口性别比。据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2015年1%抽样数据显示,2000年四川省的男性占比51.69%,女性占比48.31%,人口性别比为106.98;2010年男性占比50.77%,女性占比49.23%,人口的性别比为103.13;2015年数据显示,男性占比为50.22%,女性占比为49.78%,人口性别比为100.89,从数据对比中可以发现,自2000年以来,四川省的人口性别比在逐步降低,从106.98下降至100.89,总人口性别比处于平衡区间之内。

(2)分年龄性别比。分年龄性别比是指同一年龄组内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4]183。从四川省2000年、2010年与2015年的分年龄性别构成状况数据中可以发现,0-14岁人口的性别比偏高,但婴儿和幼儿的性别比在逐步下降,0-4岁的性别比从2000年的115.26下降至2015年的108.76,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分年龄性别的一般规律为:出生婴儿中,男婴多于女婴,低年龄组性别比偏高,但是因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人口性别比会基本持平,到老年组,由于女性寿命比男性长,人口的性别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下降趋势[5]。四川省人口年龄性别比的特点,符合分年龄性别比的一般规律。

表1 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四川省人口分年龄组性别比构成状况

(资料来源: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 人口年龄结构

总人口中各年龄组人口。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在人口统计学中,通常按照劳动年龄,分为少儿人口组(0-14岁)、劳动适龄人口组(15-64岁)及老年人口组(65岁以上)[4]156。据2000年、2010年及2015年的人口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得到表2,由表2可知,2000年,15-64岁的人口占比为69.85%,2010年与2015年该年龄段人口比重均在70%以上。由此反映出来,四川省人口结构依然处于“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现阶段四川省经济发展,但同时就业压力也较大。2000开始,0-14岁人口的比重在逐年降低,由22.60%下降至15.87%,而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却在逐年上升,2015年比重达到12.94%,并且2000年至2015年的65岁以上人口比重都超过了国内和国际的老年人口比重临界值(国内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国际为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说明四川省老年人口比重在逐步增加,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此外,依据调查数据中男女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可知,2000年四川省的人口主要集中25-39岁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2010年四川省人口主要集中在35-49岁之间,其次为15-19岁和55-59岁,2015年四川省的人口主要集中在40-54岁之间,其次为20-29岁之间。由这几个人口较为集中的年龄区间可知,四川省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依然较大,但将来老龄化趋势也日趋明显。

表2 2000年、2010年及2015年四川省总人口中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三)人口社会结构

人口社会结构的分类较多,本研究在分析四川省人口社会结构变动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四川省的实际情况,主要从四川省人口的教育文化结构、在业结构、婚姻结构和民族结构四个方面分析其社会结构。

1. 人口教育文化结构

一个地区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往往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教育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6]。本文选取分性别的、6岁及以上人口的教育文化程度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探讨四川省人口的教育文化结构变动,表3中的数据为2000年到2015年四川省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变动状况,接受小学及初中教育的人口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78.20%下降为2015年的67.21%,高中及以上教育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的10.94%上升至24.64%,尤其是大学本科的提高幅度较为明显,提高了3.94%。以上数据反映出:(1)从总体来看,四川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然以初中为主,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较低;(2)从发展趋势来看,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在逐年增加;(3)从性别状况来看,女性接受初中及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同时未上过学的女性比例也明显高于男性比例。

表3 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资料来源: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 人口在业结构

在业人口,通常也被称为就业人口,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那一部分人口[7]249。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的产业和职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或民族发展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8]。四川省2000年在业人口中,男性占比为52.68%,女性占比为47.32%,男女性别比为111.32;2010年的在业人口占比中,男性在业人口占比53.35%,女性在业人口占比46.65%,男女性别比为114.35;而到了2015年,男性在业人口占比54.79%,女性在业人口占比45.21%,男女性别比为121.18,从三次数据对比中发现,在业人口的性别比在逐年升高,从2000年到2015年升高了9.86。下面,本文将依次从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及职业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人口的在业结构。

(1)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

人口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的就业人口比例关系[9],反映一个社会中各经济部门所占劳动力的比例[10]。我国的三大产业划分为:农、林、牧渔业为第一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为第二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各业为第三产业。2000年四川省的在业人口中,第一产业人口占比77.61%,第二产业占比8.69%,第三产业人口占比13.71%,属于传统型结构。而到2015年,四川省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由77.61%下降至46%,第二产业从8.69%上升至20%,而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上升较快,上升了20.29%。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人口产业结构开始由传统型向发展型转变。从数据中反映出,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依然较高,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低。当继续对2010年至2015年的第三产业不同种类工作的在业人口占比进行分析时发现,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13.22%上升到40.78%,增长幅度较大;而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人口占比则从64.91%下降至37.41%。从第三产业的不同种类工作在业人口占比可以发现,四川省第三产业内部发展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四川省人口素质的提升。

(2)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

行业是指在业人员从事生产经营和社会经济活动部门的种类,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细化[9]。由四川省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数据整理得到表4,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77.61%下降到46%;制造业从2000年的5.87%上升至2015年的9.40%;建筑业的变动也较大,2000年仅为1.63%,2015上升至8.97%;制造业从5.87%上升至9.40%,其它行业的比重变化较小。第二,由于受行业特点的影响,不同行业的性别比不均衡,女性在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的比例要高于男性;男性在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总体来看,男性在其他行业中的比例也高于女性。

(资料来源: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3)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

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是反映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劳动力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个人参与社会劳动的明显标志。职业结构的差异,是社会分层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指标之一[10]。根据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和2015年1%抽样数据可知:第一,从比重来看,2000年至2015年,七大职业类别中,都是农、林、牧、渔、水利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分别为77.47%、 60.10%与45.62%;其次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从2000年到2010年增长较快,比重翻了一倍,由8.13%增长至2010年的16.22%;再次为商业、服务业人员,其变化幅度较大,从2000年的7.05%上升至25.93%;其余职业占比较小。第二,从变化情况看,2015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比重依然最高,但下降幅度较大,从77.46%下降至45.62%,而商业和服务人员的比重提高则最快,从7.05%上升到25.93%,增加了18.88%,说明近几年来四川省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此外,还有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增加了8.09%;其余职业的变化幅度不显著;第三,从性别比情况看,性别比变化较大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从2000年的465.42下降到2015年的251.46,说明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中的女性工作人员在增加。此外,除商业、服务业人员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外,男性在职业结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到了2015年,只有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外,其它行业均是男性占比高于女性,说明男性在职业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第四,数据显示2015年从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职业的人口占比由2000年的7.27%上升至2015年的12.23%,说明四川省的在业人口职业结构进一步向高层次方向转化。

3. 人口婚姻结构

人口的婚姻结构可以分为在婚和不在婚两大类,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5岁以上有配偶人口占比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发展过程,从2000年的76.70%下降至2010年的71.30%,到2015年又升高至72.38%;未婚人口占比从15.40%上升至18.86%,但是2015年的未婚比例较之2010年有所下降,下降了0.85%,离婚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丧偶比例也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从性别比状况来看,未婚和离婚的性别比都较高,且呈逐步下降趋势,丧偶性别比较低。从总体来看,四川省的未婚率和丧偶率在下降、有配偶率和离婚率在上升,这一变化情况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婚姻结构变化规律。

4. 人口民族结构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从三次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2000年汉族人口比重为95.02%,少数民族为4.98%;2010年汉族人口比重为93.90%,少数民族为6.10%;而到2015年汉族人口所占比重又有所下降,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增加至6.29%。从总体变动趋势来看,少数民族的人口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汉族人口比重有所下降。

(四)人口地域结构

人口地域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本文主要讨论人口的城乡结构和行政区划结构。人口城乡结构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人口城乡结构占比方面,2000年,城镇人口占比26.69%,乡村人口占比73.31%;2010年,城镇人口占比40.22%,农村人口占比59.78%。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5年,四川省的城镇人口占比增加至47.69%,农村人口比重减少至52.31%。从比例变化来看,20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比增加了21%,相应地,乡村人口占比减少了21%,这一变动符合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现状。从人口的行政区划来看,四川省21个市州,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尤其成都市人口较为密集,且呈现出人口持续增加的趋势。从对比数据中可以发现,2015年成都人口占比由2000年的13.49%增加到18.82%,人口比重有所增加的城市依次为攀枝花、泸州、巴中以及民族地区的阿坝州、甘孜州及凉山州,其他地区2015年的人口比重与2000年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

三、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的结论

通过对四川省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来看,四川省人口结构正在逐步趋于完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人口规模来看,总人口数量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总人口数量在逐步增加,人口规模变动总体上较为平稳;第二,从人口自然结构来看,总人口性别比逐步降低且都处于合理区间,人口年龄结构中的“人口红利”依然存在;第三,从教育文化结构来看,人口受教育程度正在逐步提升,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逐步增加;第四,从人口在业状况来看,在业人口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传统型向发展型过渡;第五,从人口地域结构来看,人口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村人口比例减少,城市人口比例增加。

四川省人口结构在逐步优化的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分年龄组男女性别比失衡。从数据对比分析中发现,虽然四川省的总人口性别比在降低,并且一直处于平衡区间,但在分年龄性别比中,0-19岁年龄组的性别比都偏高,同年龄组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性别比的不平衡将可能带来婚姻挤压问题。

第二,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将日趋老化。虽然四川省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但人口红利高峰过后将会加大人口的抚养压力,人口年龄结构将会更加老化。老年人口比例过高,将会增加成年人养老负担和社会养老成本,影响社会经济再生产投入能力[11],社会将面临更多养老问题,医疗服务需求问题及社会劳动力供应问题。

第三,人口受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以初中教育为主,层次相对较低,降低了四川省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男女受教育程度比例不均衡,男性受教育人数和比例超过女性,在人口教育结构方面还需继续优化完善。

第四,在业人口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女性在业人口比例低于男性。从数据分析中发现,大量的在业人口集中在第一产业,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女性在业人口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从第三产业在业人口的内部结构来看,在业人口主要集中在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第三产业在业人口较少,不利于四川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会影响整体经济发展。

第五,离婚率上升,男性的未婚比例和离婚比例都高于女性。在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婚姻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刺激了已婚夫妇的离婚现象。男性的未婚比例和离婚比例都高于女性,该类型家庭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不稳定,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第六,人口行政区域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的人口比例在降低。近年来,受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人口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人口比例降低,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此外,四川省人口分布的行政区划也很不平衡,大量人口向成都等中心城市集中,给中心城市带来很多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其它城市的经济发展。

四、应对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推行我国生育政策,多渠道缓解性别比失衡造成的婚姻挤压问题

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现状作出的科学规划,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现状,因此,政府应继续科学推进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通过宏观调控的策略,平衡人口性别比。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创建多渠道婚姻信息平台,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平台,增加适婚年龄人口的选择空间,缓解因人口性别比不平衡而产生的婚姻挤压问题。

(二)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用和老有所为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关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体系。首先,发挥我国家庭养老的传统和社会养老的潜力,保证老年人在晚年能够老有所养;其次,国家也要出台有关政策,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积极开发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满足老年人的生存价值和基本生存需要,实现老年人口老有所用和老有所为,减轻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压力;最后,要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增加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保障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平等有效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三)加大各类教育投资,提升人力资本存量

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和人口红利的衰退现象,可以通过劳动效率的提升而得以消弭[12]122。首先,政府应该加强教育政策的宣传,注重教育资源的分配;其次,要科学推进和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保障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此外,政府应创办各种劳动技能培训学校,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技能人才,将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延续人口红利的重要途径。

(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女性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的发展影响着劳动力的分配和转移,四川省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政府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扶持现代服务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升级的步伐,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女性劳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要为女性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增加女性在业人口的比例。

(五)积极构建社会组织,协调处理家庭纠纷,降低离婚率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离婚率在逐步升高。离婚率的升高不利于家庭的稳定,同时也会滋生许多社会问题。离婚人口的再婚问题也会带来同年龄组人口的婚姻挤压,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社区可建立专业的社会组织,帮助社区家庭协调解决矛盾纠纷,降低离婚率,构建积极和谐的稳定社会。

(六)协调发展各地经济,解决就业结构性和区域性矛盾

我国整个社会的就业矛盾逐渐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矛盾,就业匹配度有待于提高[12]121。政府应该协调发展各地经济,完善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引导人口流动和迁移,使人口结构相对年轻且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地区的人口,有序地向人口结构老化和劳动力短缺的地区流动,缓解劳动力地区间的供需矛盾。

[1] 李晓壮.北京人口结构的变迁及优化[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 (6).

[2] 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吴忠观.评介《人口结构学》[J].人口学刊,1992,(5).

[4]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史云峰.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西藏人口发展变迁与特征[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 (1).

[6] 高颖,张秀兰.我国特大城市人口结构特点及变动趋势分析—以北京为例[J].人口学刊,2016, (2).

[7] 孙怀阳,程贤敏.中国藏族人口与社会[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

[8] 马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9] 姑丽巴合尔·阿不力米提,满苏尔·沙比提.新疆人口结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9).

[10] 郭山.转型期( 1982-2010年)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J].学术探索,2016,(2).

[11] 吴良平.新疆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结构差异及其问题研究——基于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J]. 西北人口,2017, (2).

[12] 陈秀梅,韩克勇.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4, (1).

猜你喜欢
性别比比重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男生多?女生多?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
为什么要维护男女性别比的自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