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莹莹
摘 要:2006年,我国推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包括职业院校都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随着教师绩效工资的兑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活力。但是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利益,弱化其责任心与事业心,工作积极性也大不如前。职业院校的职工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与态度,而且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就针对绩效工资背景下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构建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与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人事改革制度,实现人性化管理机制。
关键词:绩效工资 职业院校 师德师风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c)-0247-02
2006年,我国推出绩效考核概念,在2009年,全国教育学校正式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成为激励职业院校教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可以取得相应的报酬,在取得相应业绩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绩效工资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师的行为以及作出的贡献进行奖励,帮助教师实施自我价值,但是却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待遇的大幅度提升,教师团队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自满自足,不思进取,工作积极性差,责任感与事业心都不断的降低。因此本文就针对绩效工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促进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1 绩效工资的政策背景
2006年6月人事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2006]56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按照岗位职业、工作业绩等情况来调整教师的薪资,以绩效工资为主。这项制度到2010年才正式实施,包括高校在哪的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单位所在地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物价情况等综合因素作为制定绩效考核的总量。绩效成绩一般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奖励两部分,绩效奖励按照教职工的实际工作状况与业绩考核进行发放。绩效工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改变了传统的津贴制度,以前是由院校自己承担,现在由省级财政与院校共同承担,建立绩效奖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与岗位职业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造,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与实际贡献。
2 绩效工资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教职工思想动态变化
2.1 不了解绩效工资,抵制绩效工资的实施
绩效工资的实施以来,在职业院校的教职工中并不是很受欢迎,甚至有些抵制的心态,其主要是不了解绩效工资,不清楚绩效工资与以往工资体系的区别,尤其是对于那些福利待遇比较好的学校来说,教职工人认为国家控制津贴总量,教师的总体收入会下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职称、高职务的教师,前期他们努力获取高职称高职务,但是采用绩效工资,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收入,而且将他们与新的教职工放在一个新的竞争体系中,他们会从心底进行抵触。
2.2 意识到绩效工资的价值
绩效工资实施以来,职业院校的教职工也开始意识到绩效工资的价值,可以有效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尤其是在青年教職工中更为普遍。他们处于职业生涯初期,职务与职称都偏低,经济压力又大,因此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提高了固定收入比例。尤其是绩效奖励的宗旨是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3 意识到绩效工资的考核难度
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职工来说,绩效考核是很难的。众所周知,绩效考核一直都具有相应的难度,尤其是在教育这个极其复杂的领域。职业院校的绩效考核要涵盖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多方面,这里除了科研科研量化外,其他的都是很难量化的,比如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根据课时量与学生成绩来评价的,这种教育成果存在一定的延后性,会影响其绩效工资,导致绩效工资不够公平。
3 绩效工资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职业院校教职工有着严重的功利化倾向
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还是教师的学术研究,科研奖励及社会荣誉,对于教育教学那块的考核存在缺陷,因此教职工也不注意人才的培养。再加上绩效考核制度不严谨,绩效工资被切割成教学、科研等多个模块。教师考核也成了量的比较,比如可是多、项目多工资待遇就高的评价体系,教师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味追求高报酬的业绩指标,牺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违背绩效奖励的初衷与职业道德准则,导致教师功利化倾向严重。
3.2 教师队伍信仰动摇,影响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队伍功利化倾向严重,绩效考评又以量化为主,导致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动摇了基本信仰。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的信仰,坚持崇高的职业信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然而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教师的思想与行为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会更加关注考核指标、职务晋升,导致教师群体信仰不坚定,责任感不强,背离职业操守,师德师风下滑。目前社会上关于教师背离职业操守的事件屡见不鲜,比如私自经商、拉票贿票、以权寻租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师德师风严重缺位,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3.3 学术造假,诚信丧失,道德滑坡
绩效考评体系与业绩与工资挂钩,导致了部分教师功利化倾向,‘评价导向和工资待遇与业绩挂钩,直接导致了部分教师直接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学术研究与科研项目。教师盲目追求职称与职务晋级,导致科研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导致学术造假,诚信丧失,道德滑坡严重。近年来,不少媒体也披露了职业院校教师学术造假的新闻,甚至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伪造研究数据,扰乱教育秩序,影响学生的培养,败坏学校声誉,严重影响职业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4 优化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研究
4.1 深化绩效考评机制,唯才是举、评聘分离
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绩效考评不合理,因此要不断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合理设定绩效考评制度。之前的绩效考评制度比较单一,主要是对教学的数量与科研的评级来进行判断,忽视对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判断,因此新的考核机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需要综合师德师风、教学成果、业务能力、素质拓展等,构建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合理划分教师的考核权重,比如教学型的要以教学效果为主,科研型的要以科研效果为主,除此之外,还要加上学生对师德师风的考评。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要对教师实施动态管理,创新用人机制,唯才是举,评聘分离,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争取政府和教委的支持,开展人才引进政策,改善教师结构,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按需设岗、平等竞争的原则,对教职工进行动态管理,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进行待岗学习。
4.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定教育理念与教育信仰
如今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更加看重金钱、地位,物欲横流,导致部分教职工信仰不坚定,功利化倾向严重,这就使得教师关注的焦点发生转移,教书育人成为空话,师德师风滑坡。因此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塑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这就需要国家合理设定教职工的薪酬待遇,如果制度不科学,就会诱导教师盲目追求绩效与个人发展,忽略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要帮助教师建立一个完善的个人发展平台,引导教师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提高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职业院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比如通过理论思想学习、舆论宣传等方面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强化教师的自我修养与学习能力,倡导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自我修养与思想道德。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从而来正确引领学生的德行教育。最后,要注重绩效能力,对工作优秀,业绩突出的教师实行低职高聘;对待工作懈怠,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可以实施高职低聘,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3 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培养教师的归属感,做到人性化管理
绩效工资的重心在于报酬分配的合理性,这与教职工的自身情绪息息相关,不合理的报酬分配比例,会让教职工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从而产生出不满的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職业院校的绩效工资应该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提高薪酬制度的可见性。其次,要培养教师的归属感,职业院校的教师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来完成的,这些劳动成果又很难进行量化考评,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进行教学交流,学术研讨,打造一个充满凝聚力、归属感的团队,使得绩效工资机制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职业院校也要多关心鼓励教职工,尊重教师的个体,解决老师的困难;领导也要及时与教职工进行沟通交流,丰富业余活动,增进教职工的友谊,在遵循相应规则的基础上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职工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5 结语
绩效工资开展初期,职业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受到利益的冲击,有所下滑,部分教职工为了求得利益最大化,太过关注绩效考评,忽视教师育人的本质,功利化倾向严重,对科研内容弄虚作假,影响职业院校的声誉与师德师风建设。因此职业院校要完善考核机制,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坚定教职工的职业信仰与责任感,做好人性化管理,培养教职工的归属感,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加强职业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职业院校的名誉。
参考文献
[1] 高同彪.加强师德修养做合格高校教师[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40-42.
[2] 邓妍.“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内隐行为评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 王立明.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101-102.
[4] 高新玲,李萌,赵春艳.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8):31-32.
[5] 高启明.管理缺失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解析[J].教育探索,2015(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