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云 顾伽钏 刘旌宁 金秀至
摘要:从在校大学生的视角,对浙江省杭州、绍兴和湖州三地区民谣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民谣正在遭受失传的潜在危机,大学生对民谣的认知度较低,民谣在传承与保护中遇到诸多问题,因此,本文旨在喚起大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民谣的保护意识,聆听他们对民谣这一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心声。
关键词:民谣;现状;困难;保护措施
一、研究背景
民谣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财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在当今社会物质化的发展下,民谣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民谣这一瑰宝面临着断层、失传的问题。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民谣的传承与保护显得极其重要。浙江民谣作为民谣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但如今,浙江民谣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浙江民谣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浙江优秀文化能够得到保护与发展,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着重要责任。该项目是浙江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希望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了解湖州、杭州、和绍兴地区民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感受浙江民谣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唤起人们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对民谣保护的意识。
二、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浙江民谣的收集和整理及对民谣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激起当代人特别是大学生对其传承和保护意识的觉醒。
为了确保调查范围的广泛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通过在浙江高校就读同学的朋友圈,以电子问卷的形式采集所要信息,共收回有效问卷259份。调查对象主要为大学生以90后居多233/89.96%,大部分来自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和绍兴市。80后到50后参与调查人数仅为26/10.04%。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收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出生地。);第二部分是对浙江民谣现状的调查(Q2-Q5)旨在了解大学生对民谣的喜欢和认知程度以及了解渠道;第三部分是民谣传承面临的困难(Q6-Q8);第四部分是对民谣应采取的保护措施(Q9-Q10))。问卷的设计以选择题为主。
(一)民谣现状调查
我们通过调查大学生对民谣的喜爱程度及他们了解民谣的渠道来分析浙江民谣的现状。具体内容详见下列数据分析。
首先我们对填写问卷的人进行了信息汇总。
从上表可以得出:认为‘曲调郎朗上口的人数最多,为172/70.4%, 其次认为‘内容通俗易懂的人数为142/56.80%;认为‘诉说性强的人数为126/50.40%。这三项数据说明易上口、易懂、述说性强、有故事的民谣受到大学生的亲睐。‘能够表达当代的社会现状和社会意识这一选项的选择人数为103/41.20%;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占22.40%,比例较少。而对于‘能够表达社会现状和社会意识民谣的受欢迎程度较为可观。刘素军,2008年在《解读现在民谣传播》中提到非典时期的民谣,无不渗透着老百姓在这场疫情前的乐观与豁达,如钟声2003年在《“非典”时期看民谣》中的民谣“有了吴仪,定能无疫”; “沙斯病起,粤港传疾;处置失当,全国危及;主席揪心,总理着急;危难之时,授命吴仪;号令九州,集资百亿;全国齐心,全民协力;有疑就隔,确诊就医;人人行动,奋战五一;吴仪吴仪,无疫无疫;有了吴仪,定能无疫”。此类民谣展现了民谣的积极性,而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这一类民谣存在空白,所表现内容积极向上这种类型的民谣需要引起大学生的注意。
为了调查大学生对民谣的认知程度,我们分别从向德彩2008年《民众意识抑或舆论话语---民谣的民众性论析》、高颖2015年《论古今民谣的时评》、张伟2015年《固阳民谣文本的审美阐释》、蒋风2014年《中国儿童诗歌发展七十年的脚印》,这4篇文献中选择了8首民谣并且在网上百度百科中搜索了这8首民谣,根据民谣的内容与形式,将这8首民谣分为以下4类。设计了Q5:您认为以下哪种属于民谣;。1.歌曲类:《南山南》、《安河桥》;2.小调类:《采花》、《吃饺子》;3.诗歌总集类:《诗经》、《古乐府诗》;4.史书类:《明史》、《后汉书.五行志》。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选择歌曲类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小调类,选择诗歌总集类的人数虽不及歌曲类和小调类的人数多,但也接近50%,但选择史书类的人数明显最少。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第一类民谣有一定的认知,《南山南》、《安河桥》是近几年比较火的民谣歌曲,因国内各类综艺节目的大火带动了此类民谣的传播。第二类《采花》和《吃饺子》是流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部分民谣大多内容积极向上,曲调朗朗上口,也受到部分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生对第三类、第四类民谣认知度不高。虽然第三类《诗经》是存在于当代学生课本中的一种隐藏民谣,由于多数老师在备课时,很少提到诗经也是民谣的一种,或者老师本身也并不知道《诗经》属于民谣类别,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没有得到扩展。大学生对史书类民谣认知度很低,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而这些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所以对于此类民谣的学习与拓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获取民谣相关知识的渠道,以多选题的题型列举了以下常用的4种方式:网络媒体、电视节目、书籍杂志、长辈口头相传。
由表中数据可知,了解民谣的主要渠道为网络媒体和电视节目,而从长辈口头相传中了解民谣的人数最少。不容置疑的是,在这样的快餐时代,网络媒体凭借传播速度快、信息面广、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小的特点,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也正因为网络的优势,选择书籍杂志的人数相对少些。电视节目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娱乐消遣,也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们输送知识。通过长辈口头相传这种途径了解民谣相较于其他其人数少之又少,科技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使老一辈很少对孩子提及一些民谣。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民谣文化的传承。
(二)民谣传承面临的困难
为进一步了解民谣在传承中是否有困难,Q7以多选题的方式调查民谣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列举了以下7项:1.年輕人不够了解 2.引导力度不够 3.现代社会商品化 4.教育缺失 5.国家不重视6.自身缺少创新7传播媒介的限制。
以及Q8了解大学生是否认为自己具有肩负民谣传承这项重任的责任来调查民谣传承的阻碍。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年轻人不了解民谣所占比例较高,达到168/64.86%。选择‘引导力度不够人数为153/59.07%,‘国家不重视‘教育的缺失的人数分别为101/44.02%和104/40.15%,这三个选项的数据反映出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学校是否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民谣的知识,对这一文化加以了解,让学生对民谣产生兴趣,以及国家政府是否应拓宽传播渠道,大力发扬民谣文化这一问题引人深思。此外,有4.75%的学生选择‘自身缺少创新和30.89%的人选择‘传播媒介的限制,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在民谣中加入现代元素,增加一种时代感,再利用现代媒体传播,使民谣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在了解民谣遇到的问题后,分析大学生是否有意愿承担这一文化传承的责任,克服民谣文化在传承道路上的困难也是重中之重。
由表可见,有4.13%的人认为自己有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此外有13.51%和12.36%的人认为无所谓和没有,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具有传承这一文化的责任,从数据上来看这是乐观的。大学生是这个新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着这一个时代的未来,所以我们需要政府层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做中国文化传播的践行者。
(三)民谣的保护措施
在了解民谣所遇到的困难后,为了收集更多大学生心目中有关如何保护民谣的措施,我们将问卷的Q8设置成了开放题。
从此表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民谣多元化发展,加入新元素有194/74.90%;选择‘拓宽传播渠道和‘与教育内容相结合,两者人数相同为183/70.66%,(下转第242页)(上接第238页)这三项对民谣保护措施得到了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可。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要想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注入创新元素,也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让大学生了解民谣,同时可开设民谣文化的选修课,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民谣。有同学在问卷中发表他们的见解:“音乐类大学可尝试开设民谣专业,非音乐类大学开设民谣选修课”、“由于民谣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快节奏,可以尝试建一个民谣博物馆,让更多人群了解民谣”、“ 传统民谣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同时也可积极促进民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可开发音乐APP, 加大宣传力度和传唱度”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目中为保护民谣不失传的建设性意见。创新作为现代社会的代名词之一,民谣的传承与保护要突破它现下所遇到的问题,确实要实现自身突破,同时加上政府的介入与投资,才能更快更好地将民谣的保护与传承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国家与个人的力量缺一不可。
四、结语:
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地区民谣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民谣遭受失传的潜在危机。首先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大学生对民谣的认知也不是很令人满意,民谣在传承和保护中遇到诸多问题,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也很大;再者国家、社会以及民谣本身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大问题就是年轻人对民谣不够了解。但幸运的是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肩负传承这一优秀文化的责任,可以成为民谣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一个主力军。介于大学生对民谣这一文化并不太了解,建议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我们的教育体制,可以开设关于民谣的课程,增加民谣的知识;民谣自身方面需要加入创新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政府方面可以加大投资保护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采取有效措施收集民谣、开设民谣博物馆,从而让人们了解民谣,保护与传承民谣,让民谣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熠熠发光。
参考文献:
[1]刘素军.解读现代民谣文化传播[J].电影文学.2008年第二期
[2]向德彩.民众意识抑或舆论话语---民谣的民众性论析[J].浙江学刊.2008年第一期
[3]高颖.论古今民谣的时评性[J].商业文化 管理视窗.2015年07期
[4]张伟.固阳民谣文本的审美阐释[J].阴山期刊.2015年03期
[5]蒋风.中国儿童诗歌发展七十年的脚印.来自网页搜索.www.docsou.com
[6]钟声.“非典”时期看民谣[J].出版参考.2003年17期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7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7R459004。
指导教师:韩慧,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