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多媒体时代正式到来,广播评论得到新的发展与突破。为此,本文将针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评论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评论;发展特点
新媒体时代发展下广播评论的整个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拥有新闻思想,评论速度快,形式多种多样,广播元素更加鲜明、突出,评论队伍日益扩大,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发展地位与社会价值。
一、新闻思想,强化观念
广播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提供信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为广大社会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信息,因此,“新闻思想”是广播媒介在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守的首要原则。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下,社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总能够接触到海量信息,尤其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群众获取信息速度快、获取途径多、选择类型多,通过各种媒介的互相融合,各类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及其内容朝着同质化方向发展。从广播角度分析,独家新闻已经不再是广播行业必备的素材,独家观点已正式取代独家新闻在广播行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简而言之,广播行业想要长远发展,应从广播思想入手,做思想媒体,突出新闻评论在广播行业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使广播行业成为评论强台,听过广播的形式将独特的思想力量传达出去,全面达到具有思想化的广播媒介。
例如,我国新闻广播旗舰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全力打造“最具思想化的媒体”,每天从早上六点半开始到午夜的十二点,由特约观察员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新闻进行全方位解读、评论,主编通过与特约观察员的沟通与策划,设计出极具特色的新闻观点,使新闻评论多样化、全面化与时代化,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正确引导,突出新闻信息内涵。由此可见,新闻评论工作能够从不同角度将新闻的内在本质揭露出来,展现新闻思想与社会价值。
二、评论速度快,选题海量
广播评论是一种重要的新闻载体,具有较高的实效性、时效性,是广播媒体发展的优势之一。广播评论与电视评论、报纸评论相比,具有先天时效性的优势,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下,广播评论的时效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能够在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或者是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由主持人、记者、专家对新闻事件进行即时评论。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广播评论所选择的题材来源更为广泛,多种话题被纳入广播评论的范畴,极大程度上开拓人们的视野,将创新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广播评论的各个环节。
广播评论的选题被成为“论题”,涉及评论对象与论述范围,评论选题的选取直接与广播评论的成败具有直接关系。从我国广播评论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广播评论的选题主要来源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党政重要会议、重要文件以及重要讲话;其二,近期所发生的、具有全局性的典型事件;其三,能够反映社会现象的焦点事件。回顾广播評论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发现,具有政治色彩,针对党政方针政策所开展的评述与解读的评论题材居多。受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影响,广播评论得到新的发展与突破,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网上热议等话题内容被纳入广播评论的选题之中,使广播评论题材更加多元化、丰富化与开放化。
三、形式多样,元素鲜明
受传统广播媒介发展形式的影响,广播评论长期沿袭报纸评论形式,导致广播评论元素过于单一,缺乏鲜明性与独特性。受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创新性思维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发展领域,广播评论逐渐朝着个性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使广播评论在探索个性化评论形式的过程中形成具有较强独特性的评论方法,例如音响评论、口头评论、广播谈话等,并设置广播评论专栏、新闻评论节目、专家学者连线、直播室讨论、记者现场述评、网友热评、主持人点评、微博热议等。
四、队伍扩大,主体多样
从我国广播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在我国传统广播发展中,广播媒体忽视评论工作的存在性,导致广播缺少专门的评论人员,对信息进行宣传与报道时需要转读报刊上的评论。在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媒介竞争日益突出,广播行业为挖掘独家新闻,创造极具特殊的广播内容,通过建立广播评论队伍,将广大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士、部门官员等相序纳入广播评论队伍,甚至将一些市民代表纳入评论队伍,使广播评论内容更具科学性、多样性、真实性与全面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评论是媒体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普遍现象进行评论与讲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鲜明性与发展性,充分反映社会舆论,展现社会发展价值。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但加快了广播评论的速度,还扩大了广播评论的选题内容、评论内容、评论读物,使广播评论主题更加鲜明,具有时代特色,使广播评论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广播评论的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牟维宁.广播评论创优谈:从独家报道向独家观点转化——以广播评论一等奖作品《转基因博弈背后的国家利益较量》为例[J].新闻传播,2015(04):23+25
[2]陈珺.广播评论需紧跟时代脉搏[J].青年记者,2014(20):57-58.
[3]李志明.新媒体时代广播评论的发展特点[J].中国广播,2012(05):32-34
作者简介:苏燕(1973—),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本科生,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就职于昭通市人民广播电台,研究方向:新媒体时代的广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