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静
摘要:声乐是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声,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而声乐教学,不仅是一种歌唱能力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对歌唱技巧和艺术美感的创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调控好声乐教学中歌唱的情绪与情感状态,对提高声乐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情绪;声乐教学;作用
引言
情绪与情感在声乐教学活动中也是贯穿始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把情绪与情感培养作为重点,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歌唱情绪与情感,诱发学生内心的歌唱欲望,启发学生的歌唱激情;充分利用歌曲这种包含藝术美的情感载体,激活学生的演唱欲望;在演唱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歌声为媒体来传递情感交流;在生动、活泼、美好的气氛中做到真正实现以情感的手段优化声乐教学的目的。
一、声乐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根据研究领域不同会有不同的分支,其中就有我们所认知的音乐心理学,这个学科实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研究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这种关系具有的科学规律。涵盖了心理学和音乐两大领域的内容。声乐是通过唱歌表现情感,根绝声乐演唱内容,会涉及到心理的反应、意志情绪等,也会影响声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通过这种内在的联系,可以寻找声乐教学和心理情绪之间的关系,为更好的从事声乐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声乐学习者找到科学的声乐学习法提供帮助。声乐中的歌唱活动需要人的发声、呼吸、语言器官的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在心理支配下完成的,心理影响着歌唱,任何动作的完成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了意识的支配。有了心理和生理的基础,有效的发挥其对歌唱的调控,声乐的教学就有所依据。特别是时代发展,声乐学习者不满足单一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转向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从心理角度分析声乐教学中环节中心理的作用,获取更广泛的精神需求。用心理指导声乐学习。特别是声乐教师掌握了歌唱心理学,把握声乐教学心理规律,多角度、多方位启发学生声乐学习。协调心理、情绪、思维的发展,使声乐学习迅速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声乐教学中的情绪
我们说客观情境对人的意义可以是积极的性质,也可以是消极的性质,这样导致情绪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之分。所以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引起肯定性情绪,即是正面的情绪,而具有消极作用的事件则引起否定性情绪,即是负面的情绪。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起到了主导地位,学生处于受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目的是实现声乐教学目标。情绪在里面有着一种特殊的地位,具体可以归纳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主导的情绪。在教学中教师的情绪状态是教学的主基调。学生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如果教师情绪好,就会奠定了课堂的主基调,学生也会跟着精神饱满,学习声乐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相反,如果教师情绪低沉,无精打采,学生则跟着情绪低落,缺乏动力。情绪可以说是教师的个性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如果教师经常发脾气,爱教训人,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声乐学习缺少兴趣。
其次,学生主导的情绪。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声乐教学中情绪状态的基调。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演唱水平与技能的发挥,都受到情绪的影响。同时情绪也会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在教学中通过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情绪达到最佳状态,就能在学习声乐中主动接受知识和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看来,学生的情绪与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师生双方共同的情绪影响。在整个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的情绪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可以使得双方都在振奋热情的氛围中,互相默契配合,教师把声乐的知识和技能快速的传到学生那里,学生也会在精力集中的状态下接受知识和技能。相反在消极的情绪下,双方都会在一种烦闷和乏味的氛围中,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接收。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师生都尽力避免消极的情绪,期望在积极情绪中学习。
三、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情绪是顺利进行声乐教学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示范演唱等一系列情绪表现,对学生的情绪状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过教师积极的、形象化的表象诱导,营造生动活泼、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的情绪都处在最佳状态,这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应该让自己的情绪放松下来,这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你,应该是一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轻松自如的形象。切莫将课堂以外的种种不愉快情绪带进课堂,否则,自身消极的情绪状态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相应的情绪倾向。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平衡,这是声乐教学中的自然现象,教师应有足够宽容的心理准备。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切忌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如果这样,不仅会直接打击学生坚持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还会破坏课堂气氛,诱发其他学生的消极情绪。因此,对于那些一时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学生,教师应启迪他们的学习乐趣,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并使他们能从自己的学习结果中产生快感和自信。切不可简单、急躁,随意扼杀或压抑学生学习演唱技能的愿望。
一位歌唱家曾说:“歌唱的秘密是找到一个好教师。”而真正的好教师是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又应是学生心理的调剂师。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甚至通过一句玩笑,来消融课堂的紧张气氛,使学生得到彻底放松,从而启发、带动和激励学生的演唱情绪,并使歌唱技能得到最佳发挥。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积累。教学中的这种幽默诱导应该是机智的、适当的,而且也是十分巧妙的。
(二)情绪是完成高音教学的关键
“高音难”是声乐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学唱好高音,这是声乐教学中的关键。从声乐理论上讲,唱好高音,就是声音要在高位置,声音要有气息支持,腔体要打开,喉头要稳定,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采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自然而然地进入高音区。主要做法是:在开始涉及高音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高音唱法基本知识的同时,采用必要的诱导技巧,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例如,在学生练习跳音1353|1―||时,首先适当加快练习的速度,迫使学生通过听觉的刺激作用,充分打开腔体,自然进入高音区。然后,当上到高音g的时候,立即采用有效的情绪表象,如大声命令学生“很好”、“在腰围跳”、“全身跳起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情绪达到兴奋状态,这样就避免了由于情绪因素造成的声音不到位、气息乏力、喉头不稳等问题,从而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另外,人的激情是猛烈爆发而相对短暂的情绪状态,它极易在外在传导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稍纵即逝的现象。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切记不要经常出现突然停止练习的做法,这种习惯做法易造成学生的情绪波动,进而影响高音训练的效果。
(三)情绪是伴奏与歌唱有机结合的保证
优美的歌声需要和谐的伴奏陪衬。由于伴奏乐器的音域宽广,音乐丰富多彩,音响效果强烈,都会对学生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及歌唱控制能力等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激励他们的演唱情绪。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伴奏对于调动学生情绪的积极作用。
在基础发声训练中,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如果教师再配以单调的单音伴奏,那么学生的情绪就很難充分地调动起来,势必影响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原本就单调枯燥的练习,变得让学生唱起来有情绪、学起来有兴趣呢?笔者认为,除了教师的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以外,富有感染力的伴奏效果,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进行1234|5432|1―||的练习时,慢速可采用琶音伴奏法,而快速则可以用和弦伴奏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练习曲中也有音乐,从而使他们充满兴趣地完成单调枯燥的练习。
娴熟的伴奏技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但要建立在一定的和声、曲式和演奏技巧与歌者配合的基础上,如果一味地强调伴奏技巧,无论曲式结构多么清楚,和声色彩多么丰富,技巧如何高超,也只能是唯我独尊的独奏意识的宣泄罢了。它不仅调动不了演唱者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是对演唱者情绪的抑制和破坏。因此,对声乐教师来讲,加强训练,不断提高伴奏技能,学会用丰富的和声伴奏织体来调动学生演唱的情绪,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始终不能忘记伴奏的辅助功能,切不可一条练习或一首歌曲,至始至终都用空洞的平行五、八度或从头至尾弹奏旋律来完成,也不可只顾自身演奏情绪而忽视对学生演唱情绪的诱导。只有适度把握伴奏火候,才会达到以伴奏手段调动学生情绪这一目的。
四、结束语
精选教学内容,把握作品的审美要求。教授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然在授课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情形发生,教师要关心学生,注意学生思想变化,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调控学生学习的情绪。
参考文献:
[1]田炎.试论情绪在声乐中的作用与影响[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2):43+28
[2]文小珍. 试论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张进.试论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04):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