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丽琴 赵勇
[摘 要]制度化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时,表现为管理体系的“不变性”,即管理中的稳定性。它是建立在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上,经过企业长期的实践、发展、检验、提高后建立起来的,并被证明在一般的时间段、一般的企业内外环境下有效的制度体制。而创新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时,表现为管理体系的“变更性”,即管理中的非稳定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创新管理有助于企业抓住和利用机会,不断创造和引入新的思想、过程和产品,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是统一的,只有将制度化管理与创新管理科学地结合,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同样需要做好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企业;制度化管理;创新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4.031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4-00-02
0 引 言
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保证企业高效的运作,企业需要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进行所谓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可以根据管理对象、过程和流程、职能和业务功能、层次和资源要素等进行划分,涉及各个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制度化管理是对上述各类管理,从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整体出发,对各环节输入的各项生产要素、转换过程、产出等制定制度、规程、指标等标准(规范),并严格地实施这些规范,以使企业协调统一的运转。创新管理是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程序,该组织和管理程序为实现创新,对有前景的创造性思想进行收集、提炼,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
1 制度化管理的特点
如果把企业的管理看作一个由一些元素组成的体系,这些元素包括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制度化管理是为实现体系中這些元素的功能,要求企业的员工依据特定的程序、一定的标准规范进行。这些特定的程序和规范标准,构成了不同的管理体系。管理创新意味着,新思想、新过程和新产品引入后,实现体系中元素功能的程序和规范标准发生改变。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为了降低成本等,企业的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必然的。因而,管理过程的演进为:个人经验管理—最初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最初的程序或规范标准)—创新(程序或规范标准的改变)—新的制度化管理系统—再创新……;循环反复,追求极致。
制度化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时,表现为管理体系的“不变性”,即管理中的稳定性。企业制度化管理把制度看成企业的法律。它建立在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上,经过企业长期的实践、发展、检验、提高后建立起来,并被证明在一般的时间段、一般的企业内外环境下有效的制度体制。它是经企业认可后确立和遵循的制度规范,它能促进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照章运行,各部门任务明确、各环节配合有序,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目标。管理的制度化一经确立,在一定的时期内,会成为一条“准绳”,这就决定了它的稳定性。
2 创新管理的特征
创新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时,表现为管理体系的“变更性”,即管理中的非稳定性。创新尽管不是企业创新管理的充分条件,但其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创新管理有助于企业抓住和利用机会,不断创造和引入新的思想、过程和产品,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创造是创新管理的基础。创新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不断优化、重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元素。创新是一种跳跃性、不连贯的过程,内容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决定了它的非稳定性。
3 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关系
3.1 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是统一的
无论是制度化管理,还是创新管理,其目的都是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尽管这种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中的表述是有差异的。例如,可能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或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等。企业之所以实行管理制度化,保证管理过程中的稳定性,是为了促进企业运作有序,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规范员工的行为,杜绝运行过程中出现混乱,使企业的运作具有整体性。制度化管理实际上是划定了要求的最低门槛,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要达到制度规定的要求,堵住和避免可能造成的管理漏洞和失误,是为了保证企业管理获得好的效率和效益。企业之所以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高自身的优势。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更有效地整合本企业的资源,才能完成本企业的目标和任务。创新是为了降低管理上的成本,各部门沟通、各环节运行方式的改变,会缩短路径,会提高效率和效益。比如,生产单位和采购及分配单位的管理连接在一起,获得市场和供应来源信息的成本会降低。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是从不同视角着手,对企业管理进行选择方案,是服务于企业目标的,所以是统一的。
只有制度化管理与创新管理科学的结合,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纵览全球各行各业的成功企业,其具有一个共性,就是其制度化管理的章程和规则编制得好、实施得好和创新管理实施得好。而且在制度化—创新的循环中,由于持续不断的创新、优化,企业的制度化管理水平才能呈螺旋式的上升,保持和增强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转效能。也就是说,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实施得好的企业,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上的优势。同质的企业之间,如果某一方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危机,一定是与其他的企业在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方面的差距造成的,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同一产品出现优劣之分,也如此。因此,认识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是不相容的
第一,制度化管理的理性主义和创新管理的非理性主义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制度化管理的方法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由于它建立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且经过企业的严格时间检验,所以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制度化管理一经建立,作为企业一般性、通用性的法度,是每个过程具体实施的标准,企业部门每一个流程会按照其在制度中的归类按部就班地运作。而创新管理追求的是创造性,创造性思想的来源是非理性的,它的方法是非理性的,它的产生更多靠个人的直觉、靠灵感,或少数人的智慧。即使在某一个企业实施,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个别的;如果它被所有的或大多数的企业都采纳,并将其标准化后,它也就不能再称为创新了。
第二,制度化管理的“稳定性”和创新管理的“非稳定性”是不相容的。企业会将生产、运营、营销等,形成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以及数据化的管理,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以达到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目的。由于制度化管理固有的“不变性”,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不能及时地表现出“变更性”,对企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新管理天生具有变更的特性,追求创造性是其本能。它永远在变化中捕捉机会,以变应变,主动迎接挑战。
第三,制度化管理的“分工”和创新管理的“综合”是不相容的。企业规范化管理是依据企业的运营流程或单元,对组织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建立以責、权、利对等为基础的管理框架,员工分工协作,按固定的流程运作,非相邻的流程单元之间缺乏联系。创新管理则要打破这种专门化造成的部门间的藩篱,在非相邻的流程单元之间搭建新的通道,缩短任务完成的路径,单位时间上的所耗成本就会减少,效益和效率就会得到提高。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创新管理的“变”,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推动或牵引来修正、改变制度化管理。
4 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结合
第一,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需要做好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结合。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大多数企业实现或名义上建立了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但中小企业管理中还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些有效的管理标准并没有在企业真正实施等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实行所谓的ISO标准的认证,仅仅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管理中主观、随意,处理问题“人治”化成分较多,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典型的就是一言堂现象,有时会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管理制度不合理,盲目照搬照抄一些大公司先进的管理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企业日常管理和工作执行的贯彻落实。没有完善的制度化管理的建立,就谈不上创新管理,因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出新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制定一套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尽可能充分地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旧的规章制度进行创新、改进,防止制度僵化。在企业建立完善的制度化管理后,人性化管理的引入也是创新管理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同国际接轨,增强企业竞争力。
第二,创新管理对制度化管理弊病的改造是由其本质决定的。没有创新的“循环流转”不能称为发展,只是增长。比如,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并没有产生质的变化的新现象,只有创新造成的螺旋式上升,才能称为发展。而企业是要生存和发展的,所以企业的创新管理对制度化管理不足的完善就成为必然。
为实现企业的发展,创新管理还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中选择适合的创新模式:采取渐进性或根本性的创新方式。其次,从创立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优化生产经营要素配置,改变营销方式,创立自己的品牌,从加强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涛,赵蕾.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世宗.管理学原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姚凤云,朱光.创造学与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舒化鲁.企业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洪功翔.政治经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