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睿
摘 要:党性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党性教育的内容载体和实现形式。文章分析了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提升党性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性,对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和中国井冈山、中共延安干部学院党性教育的成功实践进行总结。最后,在历史经验和成功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党性教育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形式五个方面对党性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探索。
关键词: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培训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194-02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校姓党,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加具体地明确了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从总课时比例、党性教育内容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办学质量是党校安身立命之本,作為党校教学首要任务的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成效,自然成了党校教学培训工作成效的关键。党性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党性教育的内容载体和实现形式,是党性教育实现科学化和有效性的关键。
一、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提升党性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党性教育相对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来说,具有教育的艰难性。党性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或者技能的传递,而是内隐的、深刻的价值观影响。党性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深入改造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达到党的要求与期望。党性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中党性教育的不易,更需要通过提高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使党性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更符合干部内在成长和干部培训的规律,从而实现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党性教育的开展,是通过一系列课程和活动而实现的。提高党性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课程体系设计是关键。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基层党校党性教育活动一般只讲授一个专题,开展一些党性锻炼活动,没有形成系统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
2.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现实中,党性教育往往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党性教育内容的空洞化。党性教育的内容只是对党的政治要求简单重申,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脱离学员的现实生活、走不进学员的内心,导致了党性教育空对空、两张皮。第二,党性教育的形式化。党性教育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流于表面,看起来热闹,实际效果不佳。比如现场教学形式化为革命圣地的旅游参观,党性分析形式化为随便一篇文字材料的提交。第三,党性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党性教育方式方法简单,以专题课的课堂讲授为主,主要是单纯的说教、机械的灌输,忽视了对学员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的启发,在教育方式方法方面创新不够,缺乏对学员的吸引力。
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打造,是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好抓手,是对已有党性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相关资源的系统梳理、整合、规范、创新,既是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又有助于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干部的级别、年龄、学历、工作经历和岗位等情况不同,对党性教育内容的选择、侧重点、教学形式也有不同的要求。这些都能系统整合在课程体系里并有所体现,以半结构化的课程设计形式,给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安排科学统筹、系统有序但又有所区别侧重的党性教育课程。
二、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历史经验和成功实践总结
1.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首次把党性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提出来。1937年,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自觉地造就成千上万的优秀干部,这些干部和领袖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这成为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为党性教育课程的设置指明了方向。
延安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理论教育,即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教育。能否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是衡量党员党性的主要标志之一。第二,政治教育。范围包括时事教育及一般政策教育两项,以扩大干部的眼界,避免偏激狭隘不懂大局的弊病。第三,党内纪律教育。毛泽东提出“四个服从”为核心的纪律,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在加强纪律的同时,我们党仍十分重视党内民主,将民主生活教育纳入党性教育中。第四,宗旨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五,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延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工作中都能以身作则、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为广大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延安时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经验。比如当时中央党校就有课堂讲授、实地调查研究、小组研讨、开展整风、参与生产劳动等。通过实践来不断增强党性是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一大特色,凸显了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统一。
2.中国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党性教育的成功实践总结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依托其特有的红色资源,通过系列精品课程的打造、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通过直观感受、情理交融、心灵震撼、情感共鸣,触及了学员灵魂最深处,帮助他们精神“寻根”、净化灵魂、坚定信念,成为当前党性教育的典范。
在课程建设方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确立了“以党性教育为主线,抓好政治信念、执政思维、历史眼光、优良作风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在课程建设上把握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把学习党的历史与思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以教学模块为引领,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形成了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精品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寻找激发革命激情的“切入点”,突出现场体验教学,在特定地点、特定历史场景中开展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党性教育,例如有名的板凳教学。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式、研究式、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
中国井冈山学院紧紧依托井冈山红色革命资源,在课程设计方面特别注意“四个结合”,即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内容与形式、激情与理性相结合。以“一个现场教学点就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的课程理念,精心打造了系列党性教育课程。例如重走红军挑粮小道、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等一批现场教学课程,实现了“一次现场教学课就是一次精神洗礼”的效果。同时注意把井冈山时期的历史经验与改革开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在学员了解历史、学习传统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员紧密联系当前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对照井冈山时期共产党人党性的这面“镜子”,认真思考向革命先辈学什么,自觉清扫精神灰尘,树立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井冈山学院打造了情理交融的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的体验教学、触摸国情的实践教学、互动研讨的专题教学、寓理于史的案例教学、以唱红歌、人物访谈、革命情景剧为形式的激情教学等,把历史变为教材、现场变为课堂、灌输变为互动,做到“寓理于史、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三、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探索
1.党性教育课程观
黨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校的主课。我党对党性教育的重视决定了政治性是党性教育课程观的第一维度,也是最重要的维度。
第一,党性教育必须高扬党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唯有这样,党性教育才能实现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主要任务。第二,党性教育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关键。根据党的新形势、新要求来调整党性教育的内容,针对现实中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偏差,增强他们与党中央的看齐意识。第三,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从根本上分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内在的价值体系出了问题。影响力是党性教育课程观的第二个维度,是党性教育遵循成人培训规律、科学化水平的体现。党性教育依托相关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内容,对领导干部内在的价值观体系进行深入的影响并纠正偏差,培养其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性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党性教育课程的影响力。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入脑入心、刻骨铭心的要求,就必须运用好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对党性教育培训规律的把握和深化来提高科学化水平,通过对党性教育课程的精心打磨,在价值观的影响力上狠下功夫。
2.党性教育的课程目标
注重党性教育,是我们党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但不同时期的党性教育目标有所不同和侧重。当前腐败问题仍然存在,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频现,这些问题的思想症结是理想信念的丧失与动摇。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厘清党员干部的思想迷雾,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当前党性教育的根本目标。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根本目标来展开,在总目标的指导下,为不同类别的党性课程设置相应的分目标、具体目标。
3.党性教育的课程内容
党性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确定党性教育的大纲、课程、教材等相关课程内容。《意见》里明确了党性教育应该包含的课程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坚持先进典型示范教育与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结合、党性分析与组织生活相结合,加强对违法违纪典型案例的剖析。
习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更是为党性教育的课程内容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第一,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规范,认真学习党章、熟悉掌握党章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党规党纪是对党章的延伸和具体化,要引导学员守住党规党纪底线,自觉用党规党纪规范言行。第二,党性教育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作用,课程内容增加对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风范、模范事迹、红色家书家风的讲述;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增加对反面典型的剖析、反面教训的总结。
4.党性教育的课程结构
在党校主体班教学中,党性教育一般以模块或者单元来安排,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党性教育课程。在一些短期培训或者以党性为主题的专题培训中,党性教育的课程都在两门以上。在培训设计中,选择哪些课程、不选择哪些课程,如何安排课程的先后次序,如何实现最有效的培训效果,这些都涉及党性教育的课程结构。
党性教育的课程结构,实质上是课程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是对学习规律的尊重,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则。第一,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领导干部的培训遵循成人培训的规律,培训内容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引导学员思考,脱离当前现实的一味说教,只会带来反感,不可能对学员产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第二,情理交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情理交融。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党性教育缺少了情,就唤不起学员内心的情感,更不可能夯实内心对党的忠诚和服从。以理服人,心悦诚服。党性教育缺少了理论,就说服不了学员头脑中原有的思想和偏见,就不可能修正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价值体系。党性教育是一个由知而情、由理而信、由信而行的思想教育过程,是知、情、理、信、行的有机统一。
5.党性教育的课程形式
党性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课程形式的丰富多样。党性教育方式方法的简单、课程形式的单一,是在实践中广为诟病的问题。井冈山、延安党性教育的成功,更是证明了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课程模式的开拓创新能最大化实现党性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党性教育课程观的指引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党性教育目标、更好地呈现教育内容、遵循课程结构中“情理交融、以情动人”的原则,课程形式必须具有多样性,除了传统的专题课讲授,还要有其他生动活泼、情景感染力强的授课形式。
《意见》明确提出:倡导和运用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领导工作经验交流和党性分析等教学活动,重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这为当前党性教育课程形式的开拓创新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4.
[2]王亚妮.延安时期中共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及其历史经验论述[J].理论导刊,2011(1).
[3]王久高.基层党校加强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1).
[4]柯华.红色资源在新时期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的运用——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事件为例[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5).
[5]艾庆伟.党性教育的“延安模式”[EB/OL].[2013-12-02].http://www.sxdaily.com.cn/n/2013/1202/c266-52866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