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茂芹
摘 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生命线。在新时期,如何从群众利益出发、建立新型党群关系,成为现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而,要在党员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上下功夫、要在党员干部的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下功夫、要在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在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上下功夫。
关键词:群众路线;党群关系;促进措
目前党群关系所处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地方上由于党组织与政府科层制形成同构关系,而科层制的运行规则限制了党委领导下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存在着严重脱离群众的倾向。在社会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党员干部“精神缺钙”问题突出,脱离群众现象严重。与基层群众身近心不近,不知民情民意、不晓民忧民怨、不尊重民意,对群众支持不感恩。这样的党员干部常常怀揣这样一种“打工心态”,一旦这种风气形成,不良病毒便会迅速蔓延,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目前,特别是在依法行政大环境下,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放弃“打工心态”,引导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務,走出“本领危机误区”,这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要在党员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上下功夫
新时期我们重温“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员干部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为人民服务”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东西,让人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的内涵。党群关系历来被称作“鱼水关系”、“血肉联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可以看出,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检验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是党的力量源泉。广大党员应首先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探索新的服务群众的机制,真正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因此,必须密切党组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每一件事考虑得更全面、更周到,处理得更妥善、更合理。要珍惜向基层群众学习的机会,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多办一些为民实事,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促发展。把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人民服务上,对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要在党员干部的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下功夫
目前,在地方发展上,干部动力可以说是第一动力。而升职提拔则是干部焕发动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干部的上升空间变得很狭窄,导致缺乏干事创业激情。特别是市县两级,处科级干部是主力,提拔节奏放缓,会导致干部队伍活力不足,缺乏动力。而在乡镇一级,事业编制人员和不在编人员同样面临上升“天花板”,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建议国家对这样一批干部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平等待遇。一是提升基层干部合法合规的福利待遇,增加经济收入。二是加强人文关怀,对基层干部的家属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问题予以优先安排和照顾,解决好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加大基层工作经费投入,让基层干部能够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完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创新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让每位党员干部都有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学有所用,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三、要在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上下功夫
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同时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平安守摊”“干事无用论”。一些党员干部常有“工作不如以前好做”的感慨,对经济新常态表现出不适应,把不努力形成的低增长归咎于“新常态”。这一问题的出现,除了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外,也有我们工作上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学习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
四、要在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上下功夫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近四十年,市场化程度较高,党的建设面临着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一系列更加艰巨的挑战,唯有赢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才能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做好干部监督工作,增强监督观念和意识,为落实监督措施打下良好的基础。重点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教育,使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自觉接受组织及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各项法规制度的约束,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领导干部要有自觉接受监督和批评的心态,并且积极改正,落实行动并公示。权力过于集中,没有有效的监督制衡,是导致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现在有些党的民主生活和组织生活表现为制度不健全,人民群众难以对党组织进行有效监督。一旦超越了人民群众的监督范围,一些党员干部就容易腐败犯罪。如推行听证制度、农村实行的“一事一议”制度等等,都是扩大群众知情权的好做法。扩大评议权,加强群众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要将评议对象向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延伸。尤其是群众关心的干部任用、财务收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也作为评议范围组织群众测评。群众不应是民主评议的配角,而应唱主角。只有以群众为主体的民主评议,才不会流于形式、走过场。评议过程要透明,从评议代表的确定,评议的具体过程,评议结果的统计、公布等,整个评议流程都必须公开透明,实行“阳光操作”。推行以分解职务权力为主要内容的权力约束制度建设。把互相制约的权力置于不同的机构和人员管辖之下,防止权力的自我纵容和自我庇护。扩大民主,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切实做好人民群众监督工作,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总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务实是做事成事之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在贴近基层群众。我们要认真剖析形势,关注干部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要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如今少数党员干部,包括有些“一把手”干部,不能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不能与群众平等相待。现在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党员干部变得越发“谨慎”起来,干部队伍中出现懒政现象:普遍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原因较复杂,其中之一是在依法行政大环境下,以前一些不规范的做法被纠正,而新办法没有,一些干部束手无策。在乡镇、街道这一级,比如拆迁往往要面对一些上访户、钉子户,以前面对这么些“刺儿头”,什么法儿好使就用什么法儿,找找他们的亲戚喝喝酒,帮助做一做工作。有时候就是靠提一箱牛奶入戶,跟老百姓坐下喝一顿酒推动的,但是这些方法现在都不能用了。使得有些干部陷入了本领危机,不敢走近群众,采取自保、宁愿什么也不做、绝不冒任何风险!长久下去,政府在决策方面将失去第一手资料,不能真正掌握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往往会被一些假象、表面现象所蒙蔽。我们要引导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维护自我的人格魅力,走出“本领危机误区”,走近群众!
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实践证明,群众在党的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党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感情上贴近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要带着深情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带着热情与群众打招呼,带着感情与群众唠家常,对群众要有爱民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共产党执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把他们的利益托付给我们,就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克己奉公,勤政廉政,而不能够当官做“老爷”,拿权力当特权,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作风漂浮,一事无成。人民群众是执政党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心怀感恩,知恩报恩,这对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就像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所说,“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把我们当亲人”。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都说过“心中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努力办实每件民生小事。
参考文献:
[1]洪军.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N].人民日报,2004-03-24.
[2]张国清.党脱离群众将丧失执政的根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5).
[3]刘新伟.走群众路线,讲群众语言[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11).
[4]邹庆国.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动力生成与机制构建[J].中州学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