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这不仅是其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我国现实实践的需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发展模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途径是:强化法律与道德体系,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潮;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现实实践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互联网+;机遇与挑战;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043-02
“互联网+”是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互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新的发展成果,同时也是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扩大信息共享与交流的方式不断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以网络的虚拟平台带动实体的经济增长。“互联网+各个行业”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行业模式深入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整个实体经济中的引领作用,其实质是虚拟性技术与现实性生活的结合。国务院在日前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行动意见》中指出:“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将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相结合是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互联网+”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状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接收与传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中国化、创新化和实践化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九十多年以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挖掘和拓展都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这是一个信息、通信与传播空前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作为当代传播范围最广、传播力最强的传播媒介,利用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进行宣传的成效是以往任何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但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效应,利用互联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第一,互联网时代下各种不良信息泛滥,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生态环境。互联网是一个公开、透明的传播平台,它不仅仅是专属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任何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互联网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其他思想理论的传播,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当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一些不法分子和不良媒体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在网络上大肆宣扬与社会主义发展不符的不良信息,大范围标榜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利用各种渠道鼓吹西方媒体的“中国威胁论”,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在现实上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思想,这样的现实可能会对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信息环境,其结果会导致人民群众信仰的缺失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动摇。
第二,互联网时代下传播模式发生变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灌输式教育失去支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灌输式教育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和思维方法强行灌输到接受者的头脑中,目的是帮助接收者从心理上认可传播者的理论,从而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以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多通过传统媒介,这是一种单向度的教育模式,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众群体无法随时实实地接收相关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传播的主客体之间的地位明显是不公平的,灌输式传播由于接收者处于被动的地位,信息的接收者与内容的传播者之间是没有交流的,这就奠定了传播者为主的主导地位。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主导地位转移到了接收者手中,以往的传播方式是“给你看”,而现在的传播模式是“我要看”,这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拉平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地位。由此信息的传播有必要完善其传播路径,新媒体、自媒体以及网络平台在促进了公众的积极参与意识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三,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性之间整合不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成效大打折扣。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应用最为广泛的传播平台,其最大的应用对象是人民群众,在运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化与通俗化的内容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往往比较容易接受,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要的指导思想,其内容往往是专业性的概念和难懂的理论,这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大众化目标。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党的宣传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轉变关于文风、语言,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和大众化。”[2]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如果仅仅局限于大道理、大框架的说教式宣传,在当今时代下往往很难起到教育的作用,普通的人民群众并不能对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有很好地理解,甚至还可能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情绪。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用平等互动的方式来替代以往媒介的强行灌输作用,达到让人民群众自愿、自觉、主动地接收传播者的思想理念。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大众性、通俗性信息平台传播专业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当前应该面对的挑战。
二、“互联网+”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途径
在“互联网+”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既存在机遇又面临着挑战,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时代下继续发挥其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探索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新途径。只有跟随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与时代化。
第一,强化法律与道德体系,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任何社会在想要维护或建立某种社会规范的时候,都离不开法律与道德。法律是制约,道德是规范,在法律的基础上配合以道德的教化一直以来都是调控秩序的重要手段。康德对二者做出了区分:“义务可分为德行义务和法权义务两种,德行义务并不涉及某个目的,而是仅仅涉及道德的意志规定的形式的东西,而只有一个同时出自义务的目的,才能被称为德行义务。法权义务则是从目的出发,发现合乎义务的行动的准则。”[3]从康德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明确道德和法律的区别:法律靠的是外在于行为主体的强制性措施,而道德靠的是主体的自我强制。我国当前的治国理念是依法治国,在任何问题上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用法律制约互联网中一些违法行为,同时也可以提醒人民群众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既要帮助人民群众树立起安全意识,使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也要帮助广大网民树立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信息,分辨与科学相悖的错误信息,用法律与道德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保驾护航。
第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的要求。”[4]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本身,技术应该掌握在人的手中,我们应广泛利用互联网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主动占领主流宣传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各个理念交相辉映,要想在这样复杂而又繁多的网络环境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占领互联网宣传的制高点,占领网络主阵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最新成果都需要借助新媒体、自媒体以及其他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广泛的传播,利用互联网高效和精确的特点准确、及时地向公众传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新方向、新动态,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下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第三,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现实实践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任何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从而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多次制定各项以群众利益为主的优惠政策,以改善、落实好民生问题为根本目标。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需求的满足,尤其是老人、儿童、贫困者等特殊群体的供给与服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农业生产和制造产业在原料购买——制造——销售——服务的过程中优化结构,也需要服务、信息、公益等第三产业所提供的社会服务能够契合社会公众的有效需求,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今年加强精准扶贫建设,有效利用资金,合理配给资源;从微观层面来看,政府在养老、社区服务、法律援助等民生问题上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形式来完善,根据人的年龄、收入、地域等指标划分不同的需求类别,在这个过程中自媒体、新媒体和其他信息平台不仅发挥了媒体的宣传功能,在数据統计、需求评估、满意度调查等方面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
参考文献:
[1]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5-07-05(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3]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95-396.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