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

2018-03-26 01:52莫笑君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专业作文

莫笑君

这是一颗星星最固执也最浪漫的坚持。我会让这个看起来微弱、遥远的梦挂在人生的星空。远一点,不要紧,只要它在,抬头的时候,双眼就能映出光亮。

白炽灯照亮了案头的文件和材料,打印机持续嗡鸣,让人忍不住产生眩晕。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时常在案前神思恍惚,呼吸跟着发紧。杭州的秋天有点动荡,发疯似的回温,又迎来阵雨,醒过来,已经要长袖着身。9月,我搬进新租的房子,图方便,经常往柜子里胡塞一通,出门前要找一件平整的衬衫都变得困难。这是我刚来杭州时的感受。这一年,我告别校园,来到新的城市,开始实践自己的“人生”。

梦想是什么?那天。站在繁忙的景昙路路口,给刚刚离开的滴滴司机按完一个五星,突然意识到,一切,不同了。遥望中学岁月,挥别大学时光,结束近7个月轰轰烈烈的求职,最终落定杭州城的我,千言万语,也难免涌上心头,哽在喉头。

最开始是没有梦想的,有,也停留在“不上课、不考试、不要写作文”之类的幻想上。

小学时,我最怕的就是往作文格子里填字。写什么好?怎么写好?是年幼的我最艰难的人生课题。老师布置课余要摘录好词好句,我会翻出一盒子水彩笔,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美化笔记本上,真正留给摘抄的地方,只剩了弯弯曲曲的一溜。

时间久了,妈妈开始意识到作文不好的严重性。她开始逼我每周额外写一篇作文给她看。那段日子,实在痛苦。当时,妈妈还在小区里经营着一家超市,我们坐在里屋,她守在旁边盯着我写。有顾客来了,她就起身,我则像好不容易探出头的溺水者,赶紧回一回魂儿。顾客里,买小件儿的最快,付完钱就走,不给我多少时间;最喜欢来买鸡蛋的,得轻拿轻放,然后搁在秤盘上称量,再按着计算器算钱,能耗费不少时间。这空隙,我假装上厕所,或者偷看几眼漫画杂志,有很强烈的“得逞感”。妈妈进来,看到毫无长进的字数,又会立刻戳破:“又不写了啊!一定要我督牢了才行吗!”

有一回元宵节,妈妈提议上街猜灯谜。回来好写篇作文。我狂叫起来:“我才不要猜!我写不出来!”我在店里大声嚷嚷着,还急出了眼泪。让闲聊的邻居们都看了笑话。

这样暗无天日地坚持了一年,升入五年级。一次作文写“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我想起妈妈布置的作文,让我写过学笛子的经历。有现成的,当然要拿来用,就写吹笛子吧,吹笛子是最有意义的事!没想到,这一写,脑袋好像被一只手“啪”地打醒了。那是我写得最顺手的一篇作文,没有照搬原有的,而是很顺畅地写出了全新的内容——我仍记得结尾时的激动,吹奏不同的曲子,就是领略了不同的风景。《牧民新歌》让我领略了草原牧羊的壮阔,《水乡船歌》则叫我沉醉于江南小船的温柔……

奇怪,当初,怎么写不出这样的话来?

不出所料,我的作文被当作范文,我对着全班同学朗读了一遍。坐回位子。身体都有些发抖。也就是那天起,我不再害怕写作文了。

这个转折是如此神奇,后来的岁月里我始终念念不忘。暗自猜测,真是妈妈的强迫。让我在潜移默化中开了窍。

上中学后,还算不错的作文水平很快被老师注意到。被派去参加校赛、市赛,成为得奖的常客。中考结束回校拿毕业照时,对我格外恩宠的语文老师跟我说,不要放弃这个优势,高中里还要好好写,如果以后愿意往这方面发展,也是可以考虑的。我点点头。心里盈着温暖与感动。还未明确地意识到,那一刻起,梦想其实就已有了雏形,就是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写下去。

升入高中,开始在网络上发布文章。那时,一个叫“中华少年文学网”的网站吸引了我的视线,通过它,我结识了人生中第一批写作上的网友。我很感激这个如今早已销声匿迹的网站。记得网站曾把我的好几篇胡诌之作统统推到了榜首。后来,还把我作为文学新星放到专栏推荐——这对一个初出茅庐、探头探脑的少年人是多么珍贵的肯定啊。

一个周末,妈妈告诉我,初中语文老师来电话了。我惊疑着接听。马老师告诉我,发在“中华少年文学网”上的文章被山西一家杂志看中,意欲选登。而我在发布作文时。署名留下的还是初中校址,于是他们辗转着找到学校,再来联系我。

“我就说你没问题的,你一定要继续坚持!”

那天是几月几号我不记得了,但永远记得这一通电话。这通电话,带我迈出了在纸刊发表文章的第一步。

文章发表了,稿费收到了,遥不可及的梦就这样实现了,我终于承认,梦想有了确定的轮廓:我想写作,我想写更多更好的文章!

也是这时开始,我跟很多“文艺青年”一样,开始迷信一项写作大赛,深深向往起冬天复赛的上海。囤杂志,剪报名表,工整粘贴,投稿,经历漫长的等待,最终失望。周而复始。

高中阶段。我渴望用写作换一次一劳永逸的优惠录取资格。去厦门或南开大学读中文系。于是业余奋笔疾书,打手电在被窝里写小说。可惜,努力三年,最终失败。

犹记得高三那年。临近出复赛名单的日子,我每天都过得忐忑不安,隐隐觉得自己今年该入围了,该打一次翻身仗了。不然真的没机会了。那几天晚自习。我经常跑到好说话的物理老师那儿,用他的笔记本上官网查名单。连去了三天,都無功而返。第四天,终于出来了,我睁圆了眼睛,把名单拉到“浙江省”那一列,终于,还是不得不接受我没能入围的事实。

物理老师善解人意地说:“没关系,都是小事!”

而我深深觉得,在他面前,自己这几天的表现,简直丢脸到家了。

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种自暴自弃的无力。那段日子。除了语文老师对我偏爱有加,不少老师在我去办公室问问题时,会无心地提一句:“刚开始的时候,怎么不选文科呀?”对我,算得上沉痛的打击。

经历比赛的失落、成绩的平庸,我第一次清醒起来:在考场这个用分数说话的地方,除非能及时地凭一技之长突围,不然,在统一的评分标准下,仅凭某一方面的优势很难为你赢得胜利。如果有一技之长,有所谓的梦想。那么在它为你争得声名前,一定要紧抓学习,咬牙也得把不感兴趣的科目学好。

高考结束,到南京求学,被调剂到一个并不喜欢的专业。

经历了暑假里各个同学的升学宴,在别人憧憬着去著名高校报到的谈笑声中。相形见绌的苦涩更加浓郁了。到南京时,也就没有多么欢呼雀跃,而是要重新开战般,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去学习,只为实现转专业的理想。

因为在写作大赛上的挫折,我多少认识到,写作这条路,没有那么轻易,不如就作为纯粹的业余爱好,去学个方便就业的专业吧。

大一这年因此变得特别纯粹,我没花多少时间写作,而是发狠地学专业课,再自学经济类课程。

转专业成功了。要换校区,忙着和老师同学道别,把社团组织退掉。有伤感,更多的是阶段性理想实现后的欢欣。

高中好友在QQ上问我,一直以为你会抓住机会转中文系。怎么还是随大流选经济管理?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问得尖锐而戳心,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局限:并不是自己所爱,就一定要成为专业,成了专业,我也不一定能做到最好。所以,汲取高中阶段的教训,算是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吧。至于我为什么选经济,一来确实是热门大类,二来我也跟很多人一样,羡慕经济金融人才挥斥方遒、把握时局的光鲜与强势。

事实证明,学习经济学,确实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让我不适。转专业时。因为极专注的学习状态,反而让我比许多商学院里得过且过的同学,打下了更为扎实的基础。经济学又是涉及数理知识、需要逻辑分析的文理交叉性学科,对写作时缺乏逻辑层次的感性思维也能起到一定的修正。

当然,学习深入之后,会发现,上述这些“政治正确”的理解,没有偏误,但也确实掩盖了很多关键性问题。本科学习期间,许多宏、微观的经济理论停留在文字理解,解题时能用文字理顺就足够了。读研之后,经济学的本质就暴露为微积分。课程也升级为中、高级宏(微)观经济学,这种升级,并不是理论本身的升级,而是数理要求的拔高。

比如“商品的需求弹性”,通俗讲,就是一样商品,一旦涨价,销量会立刻减少很多,那就是需求弹性大;涨价后,销量变化不大,就是需求弹性小。弹性大的,往往是奢侈品;弹性小的,往往是必需品。好比大米涨价,也得花钱买啊,毕竟人是铁饭是钢,弹性就小;但珠宝、奢侈品,涨价多了,普通人家就不一定会买了。

到了中高级经济学范畴,就不能停留在上述感性认识了,得把这个弹性公式,用微积分从头到尾推一遍。推至“价格趋向无穷小”时,就能衍生出“点弹性”概念。经济学理论的升级,其实就是用越来越严格的数学手段,带领经济现象“认祖归宗”,看穿规律背后的真正成因。

所以,在聆听感兴趣的国内经济形势、国际金融海啸之外,也难免有许多无聊、艰涩的数学推导。我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是宏观经济,数据多是来自各种统计年鉴的省市、区域数据。光是原始数据的搜集就可以耗掉半条命。比如,统计部门在某年变换了统计口径,不再统计“居住人口数”。而改为“户籍人口数”,那么我想要的10年连续数据就拿不到了。只好将就着,把二者混为一谈,但对严谨的数理论证来说,已經有失一致性。但这种倒还算好,更可怕的是数据缺失。比如,统计部门从某年开始,相关指标就不再统计了,或者就算统计,某几个省份是没有的。那时候,看着满满当当的Excel表格,因为那几列、那几格的空白导致分析无法继续,真的会抓狂……

再用软件一分析,各种中间变量、异常因子,分分钟就把人逼疯了。经常要推倒重来、不断检验。和实验室里等待一个化学实验结果倒有些类似了,非常考验耐性。所以,若对数学不擅长,经济金融类专业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所有想象中的光鲜亮丽,在深入其中后,都将目睹艰辛与不易。我之前对经济类专业的幻想。也终于剥去了粉红的外衣,接上了地气。

枯燥无味的日子,又会想起写作。在确保专业课不落后的前提下,我又开始写稿。生活被两股力量平衡着,一边是专业,一边是爱好。就这样,在研究生毕业前,我沉浸在学校安逸的氛围中,度过了最后一段美好的大学时光。考试成绩出来,样刊陆续寄来,我对自己也慢慢重拾了信心:专业课排名进了5%,有不错的写作履历,社团任职在简历上也算惹眼,找一份好工作,应当不在话下吧。

我这么想着,安静等待朝天空扔出硕士帽和学校说再见的那天。

然后,毕业季来了,轰轰烈烈的秋季校园招聘开始了。想当然的我。又一次被现实打了耳光。

当我挤入人潮汹涌的招聘现场,或来到企业大楼,走入—个安静的房间,隔着—张桌子面对招聘官时,我才知道,缺乏实习经历,是多么愚蠢而又难以挽回的失误。

当惯了乖乖听话的学生——也许是高中里没能成就心仪大学的遗憾一直影响着我,我总是想当然地觉得,只要做好本分。在学校里好好学着、听老师的话,那么,理想的东西一定会顺理成章到来的。

事实证明,这套逻辑,在唯分数论的考试中也许适用,但在需要拿实践能力说话的职场,并不是万金油。

我可怜兮兮的实习经验,是在临近毕业时,象征性地去了两个单位分别实习了一个多月。走马观花到自己都羞于出口。其中一个光环尚佳,是知名券商国泰君安的江苏分公司。但最大的用处,也就只是为简历增添了几行文字,深究起股票、投资类业务知识,完全是浮光掠影。

毕业前,我为自己设定过两种发展路径。一是进入顶尖投资机构,做一个可以出具专业投资报告的行家里手——想想看,我有着经济学专业背景,又能写一手文章,不正适合去做写投资分析报告的活儿吗?二是去领先的商业、财经类媒体,做一个像吴晓波、叶檀那样的知名财经评论人或财经记者。这些,都是我能想到的,可以把专业背景与个人特长比较好地结合起来的职业。

结果呢,简单经历几次笔面试,我就意识到,这些看来还蛮有道理的想法,在实际中,逻辑并不成立。

我深刻记得秋招尾声阶段,接到了南京一家知名券商总部的面试电话。去的那天,为迎合他们的招聘需求,特地亮出了在国泰君安的实习经验。结果,面试官听完,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你有过这样一段实习,但时间太短,并没有学到什么,或者说。你对这个行业其实也不算了解。”这是求职过程中,我听到的最直白犀利的点评。

不再有师长的宽容理解,什么是社会残酷,那时候才算有了一点切肤之感。

再去别的金融机构面试核心业务类岗位,无一不是这样的硬伤。金融本身的专业性门槛很高,而我在学校里,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但这些与现实脱节的、高高在上的理论。更适合去读博、写论文。拿来做投资分析,可能都比不上小区里天天炒股的大爷大妈经验丰富吧。

那时,我也开始深刻反思,所谓的专业与特长相结合,都是我的自以为是罢了。我的专业学习、业余写作,从一开始就是割裂的,上课是上课,写文是写文——在校,我做著与工作并不相关的理论研究;业余,我并未涉足任何投资分析、财经观察类稿件写作,仅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青春文学、小说创作里——除非我去应聘杂志社、出版社,不然,这样的履历哪是金融机构需要的呢?

是我太想当然了。

秋招的后半段。我于是又垂头丧气起来。但因为有了这份还算清醒的认识,我也变得不那么眼高手低。

在明晰了自身筹码的情况下,我选择了杭州的一所金融机构,性质属银行总部。没有过硬的专业实力被业务部门选中,只好凭借一身文字本事,来到行政文宣岗位。但就平台而言,这已是我能争取到的最好选择。

我接受了这个现实,甚至常听别人表示,能时不时见到主要领导,对晋升大有裨益。但。这肯定不是我最想要的。毕竟,走金融这条路,我不过打了个擦边球,根本不在与行业关联最紧密的岗位上;而走文字这条路,去媒体、广告公司从事新闻、文案类工作,才能更恰切地发挥之前积累的写作优势。在银行系统,写作的消耗其实是大过成长的。

比如我刚进来的那天,被布置写一个汇报材料,开头写“这几年仰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立刻被领导笑着驳回:“我们从来没有‘仰仗一说的。公文套路都是统一的,必须写: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那时我明白,既定的话语体系下,我的很多惯性表达都需要重塑。相当于。我还是得从零开始。

工作一年多,我不断应付着各种监管部门的汇报材料、领导的会议讲话、单位的总结报告……我们必须不断靠近领导的语言风格,不断包装单位的业绩功勋,反复删改。不容许任何个人意志或情绪性语言的出现,只为在向上级部门汇报时万无一失,向下级传达指令时全面深刻。

这当然没有问题。是工作需要。也是应用性文体的必然要求。只是,我在写这些材料的时候,总免不了有一种抽离感。虽然,公文写作也能锻炼我对这种高难度文体的把握,但毕竟,我更愿意看到,文字带给人喜怒哀乐。而非仅仅作为死板的工具性载体。

公文之外,我也要应付各种内部行政流转的杂事。档案管理、办公系统维护、会务安排……忙起来,好几个会议纪要或临时通知,都得又快又好地完成。稍怠于整理,案头的材料就会越堆越高。一旦有上级领导、外部单位来视察,彻夜加班更是无法避免……

记得刘若英说过,没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我便常常劝自己,这世上有多少人是做着完全合心合意的工作呢?

所以,苦闷归苦闷,我仍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这也是一个职场人最基本的道德。工作再不顺意,它至少让我养活了自己。冲这一点,我都该保持上进之心。再者,每天读那么多文件,对经济大势、行业走向总会有越来越清晰的认知,多知道一些。总没有坏处的。

当然。初心不忘。业余我仍提笔,努力平衡时间,写下心里翻腾的故事,让自己在创作中找回存在感,弥补那些不甘和寂寞。写自己所写的时刻,才觉得,是一种快乐的活。

那么,到这一刻,我是不是可以说,我过去到未来的梦想,就是写作了。

不是那种需要拼了命去呵护,由它占满时空的无畏大梦想。而是在生活被填满时,仍有一方空隙供它默默生长,终至花开叶散、暗香袭人的人生小梦想。

小小的,就可以了。像一颗小小的、远远的星。

《夜空中最亮的星》唱哭了多少人。我却觉得,最亮虽好,最远的,才更令人感动。

星星越远。光就要穿过越长的距离,落到地球,落到我们的眼睛里。

这是一颗星星最固执也最浪漫的坚持。我会让这个看起来微弱、遥远的梦挂在人生的星空。远一点,不要紧,只要它在,抬头的时候,双眼就能映出光亮。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专业作文
对话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