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上海行

2018-03-26 05:52王辉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育管理上海

王辉

【摘要】在上海观摩学习的两天时间,通过看校园、听报告、观课以及互动交流,四所学校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排水龙头、一块小手帕、一节观摩课、一所“巴学园”,令我们收获颇丰。精致的管理往往体现在细节方面,小中见大更显教育的用心。

【关键词】观摩学习;上海;教育管理;感想

前不久,我们句容市教育系统首批后备干部培训班一行四十余人赴上海观摩学习。在主办方上海复旦科技园进修学院的安排下,我们分成小学和中学两大组开展活动,其中我所在的小学组分别前往了上海市徐汇区机关建国幼儿园、徐汇区东二小学、宝山区小红帽幼儿园、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进行参观、学习、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看校园、听报告、观课以及互动交流,四所学校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几个细节谈谈此行的感受。

一排水龙头

徐汇区机关建国幼儿园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幼儿园,她的前身是华东保育院,即电影《啊,摇篮》的创作原形,“一切为了孩子”是其办园宗旨——这样的口号好像大家都在喊,然而做得怎么样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在教学楼一楼的水池旁,上海市特级校长、张敏薇园长特意领着我们看那一排水龙头:六个水龙头各不相同,有拧的,有按的,有拨的,有感应的,甚至还有脚踏的……我们都感到很诧异:为什么不做成整齐划一的呢?张园长介绍道,做成一样的最简单省事,但是于幼儿来说,他在洗手时只能了解到一种水龙头的使用方法,并不利于更多地认识生活中的不同事物,不利于学习经验的积累。细想一下,的确如此!就是成年人到了陌生环境,遇见“新式”水龙头,有时也要捣鼓一番才能放出水来呢!由此想到,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常常怀有从孩子的角度、生活的广度出发的意识来设计自己的教育行为呢?作为管理者,大家总是习惯于“一刀切”,在统一的要求下有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进而尊重他们的个别需求,引领他们的个性发展呢?一排水龙头,一个小细节,带给我们的却是更大的思考!

一块小手帕

我们参观的徐汇区机关建国幼儿园总部仅有一千多平方米,虽已时值深秋,但走进校园仍见处处绿色,一片生机盎然。环境教育是建国幼儿园的特色,该园早在九十年代就创成了“全国绿色学校”,现已将环境教育作为园本课程大力实施,在校园布置上随处可见环境教育的印迹,尤其是听了张敏薇园长的介绍,更让我们惊叹于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积极践行。参观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幼儿的胸前都别着一块小手帕,开始只当是家长所为,后来张园长告诉我们这是她们幼儿园的统一规定,那些身上没有小手帕的孩子不过是在教室里已将外衣脱下来而已。她强调,对幼儿的环境教育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最关键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现代生活中,我们早已习惯于随手使用纸巾,因为方便快捷,擦完即丢,一张不够来两张,但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利于保护树木、有可能造成污染的。从小让孩子养成使用手帕的习惯,既节约又环保,这才是真正将环境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日常行为,在身体力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根于幼儿的心中。一块小手帕,一个好习惯,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应然!

一节观摩课

在徐汇区东二小学我们听了一节语文课,上课的是位年轻的女教师,使用的教材是沪教版二年级课文《小冰熊》。这是一篇科普童话,以小熊妈妈的口吻告诉孩子们一个科学知识:冰受热会融化,而棉被能隔热、保温。因为课文将科学知识融于童话故事之中,既浅显易懂,又生动有趣,所以孩子们都很喜欢读。加之教师采取了许多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如放手让学生自己编谜语识字,用操作和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教师故意出错,使学生在判断、纠正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认识,加深体会等,课堂由此显得气氛活跃,扎实有效。不过从教研员的视角来看,我觉得这位老师在科学知识方面讲得偏多了点,反倒冲淡了“语文味”。后来该校陈静校长也同样指出本节课的瑕疵,并介绍这是学校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教师,甚至还有点小小的“问题”,但学校一视同仁地给机会让她们得以锤炼,因此很好地诠释了该校“让每个人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的教育理念。一节观摩课,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些许不足,这是常态的课堂,真实的体现——正因为“接地气”才让人更觉可信可学。

一所巴学园

此行令大家印象最深的当属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了!一走进校园,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教学楼旁怎么有辆公共汽车?门口怎么有只大邮筒?怎么有一队队身着警察、消防员制服的学生在楼道里巡逻?怎么会有学生穿着古装戏服在唱戏,穿着白大褂在上课?怎么全班的学生都在编辫子、端盘子、看电影、玩魔方……走遍整栋教学楼,到处热闹非凡,每间教室里都充满着欢声笑语,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再看各间教室门口的班级牌下部都有“蓬莱小镇”的标识,不同的只是“社区”和内容。参观结束后,该校余祯校长邀请大家一起坐进了公共汽车,为我们做了别开生面的报告,从而解开了众多的疑惑:原来这是学校每周五下午的“蓬莱小镇”特色课程。据介绍,“蓬莱小镇”是蓬莱路第二小学的校本拓展课程,即学校是小镇,年级是社区,教室是社会公共场所,学生和老师都是小镇镇民。小镇课程旨在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情境、自由钻研的探索环境和个性发展的生长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提供可能。“蓬莱小镇”课程根据五个年级分成五个社区,“我和自己”、“我和社会”和“我和未来”三大板块,总共有40门小课程,每个年级有8门小课程可以供学生选修,每学期选2门。“蓬莱小镇”课程就是把微型社会搬进小学校园,把学生带到一个模拟的小镇情境之中,因此每到“蓬莱小镇”课程时间,学生就变身“镇民”,还拥有自己的护照、货币以及存折。“蓬莱小镇”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性质决定它更多的是从过程与方法的点切入的,即学生先体验和操作,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且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快乐的游戏和活动。“蓬莱小镇”课程的学习融入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这一份体验和经历也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因而它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课程,自然深受学生欢迎。余校长还举了例子,如第一社区的“星星邮电局”,负责分拣、派发学校的信件和报纸,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送信送报是一个好玩的模拟游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意间学习了认字读词,学习了如何礼貌地与人交往,还探究了怎么送递走的路最少,不走重复的路。这些学习都发生在无痕的游戏和活动中,所以是快乐而有收获的。由于我市各校也在推行校本课程建设,大家在看了听了之后,反响热烈,纷纷向余校长请教有关师资队伍、学生选课、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余校长耐心地一一解答,并谦虚地表示在实施“蓬莱小镇”课程的几年内,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需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是孩子们向往的天堂,而蓬莱路第二小学的“蓬莱小镇”就是他们现实中的“巴学园”!一座“蓬莱小镇”,一所“巴学园”,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创设真正令学生喜爱的课程的思路和做法!

在寸土寸金的大上海,我们此次参观的这些学校占地面积都很小,但都特色明显,而精致的管理往往体现在细节方面,小中见大更显教育的用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紧凑的行程虽然让人无暇驻足细细品赏,但撷取的几个镜头仍令我们收获颇丰,倍感不虚此行!

猜你喜欢
教育管理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