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星
【摘要】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学是雕琢思维的高精尖学科。打造精彩的教学课堂,不但需要教师辛勤的汗水和高涨的热情,而且更离不开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只有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投入,精雕细刻每一堂课,才能收获理想中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工程师;工匠精神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学是雕琢思维的高精尖学科。打造精彩的教学课堂,不但需要教师辛勤的汗水和高涨的热情,而且更离不开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只有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投入,精雕细刻每一堂课,才能收获理想中的教学相长。近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以《三袋麦子》这篇童话为切入点,对童话课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索,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后以飧同行。
一堂课的开头,如何能巧妙地过渡到课堂,既能围绕教学目标收到最大的实效,又能避免刻意雕琢之感呢?学生已经学过了不少童话,如果我仍以老套的“今天,教师给你们……”,那显然无法做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盲目而无针对性的授课,必然显得无趣,令教学事倍功半。于是,我逐篇翻阅学生已经学过的童话,通过研判童话教学的几个要素,确定应紧紧把握语言表达、形象塑造、道理阐释这三个重中之重,来挖掘和进一步提升童话的美丽指数。比如,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一些童话中的语言特别有代表性,学生记忆深刻,《狐狸和乌鸦》中狐狸夸奖乌鸦的话就堪称经典桥段;再如,从道理阐释方面看,有的童话学生阅读后明白的道理非常深刻,这一点在《蒲公英》两颗种子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因为有两颗种子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所以最后死了,使得学生对认识和观察世界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满足于不求甚解以致为表面幻想所蒙蔽这一道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具体到《三袋麦子》这则童话,教师应当分析出,三个小动物无论语言、形象还是引发的道理,都十分有趣,遂可以在斟酌后抓住这些鲜明的要素,精心设计出“我说你猜”型的教学游戏——先是提问,谁知道“魔镜呀魔镜,请你告诉我,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句话出自哪个童话(从语言表达入手);接着再引用一句“亲爱的乌鸦,麻雀比起你来可就差多了” 这句话出自哪个童话(从形象感知入手);“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里生长!” 这句话出自哪个童话(这一次从道理阐释入手)。随后趁热打铁,自然而然进行小结:“你看,一篇优秀的童话可以留给我们很多优秀的东西,比如经典的语言,比如深刻的道理,比如有趣的人物形象。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认识这个童话故事中有趣的人物形象。”这一设计非常有指向性,使得课程一开始就让学生清楚明白,要学的童话故事中有三个人物。至于怎么有趣?分别是什么形象呢?可以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助于下一步课堂教学的完全展开。
低年级、中年级的学生不仅仅是年龄增长了,而且心智的成熟必定带来学习能力的量变到质变。面对这一转变,教师对低年级、中年级的教学,包括童话素材的教学在内,必然应当有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是能力改变的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教师针对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要求。
具体而言,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薄弱,只能帮助其注重字词学习,到中年级之后学生分析思考能力上升,则教学的侧重点必然要顺应时势,加以改变为培养其段落概括能力。但对中年级学生的教学应该怎么变?事实上字词教学还是要的,只不过是不需要自成一章。对此,教师的改变应当是,继续保留字词学习,但将字词读音的掌握,交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督促学生通过强化预习来高质量的完成,使得课堂上无须进行零起点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转变就体现在注重在教学中活用“检查”这个手段。
在《三袋麦子》这篇童话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重点问题:课题中的三袋麦子是哪儿来的?提前认真预习后的学生必然迅速说出是土地爷爷送的。教师可以随即出示第一段,立刻检查全班学生的朗读,朗读效果优异的就快速过去。接下来,应当带着学生围绕“三个小动物拿到了土地爷爷的麦子后是怎么处理的”这个问题,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依次出现段落,指名读、齐读,遇有问题的音,多读几遍。这样,不仅把读顺课文做好了,而且能使课文的脉络在自然而然中理清。
写三个小动物的段落读完后,进而督促他们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容易概括出都是写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法。接下来,将三个小动物因为处理麦子的方法不同,进而得到不同结果,作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自然水到渠成。采取这样的方法,既做到了引领学生正确流利地谈课文,其中灵活地渗透了字词教学的内容,又针对中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着重引领其理清课文脉络,体现了高效。
三年级的学生要善于分析、提煉课文内容,最好能用最精炼的一句话呈现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目标看似难,但如果教师的功课做得好,方法得当,采取分步推进引领的方法,步步为营,也可以自然而然的达成。
《三袋麦子》虽然是一篇浅显的童话,学生读完后都能明白大概意思,但要使他们准确、精练、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难度系数其实不小。采取分步推进的方法,带着学生一步一步,一口一口“吃饭”,可以渐进地使学生突破这个难题,把这一大锅难吃的“饭”吃完且吃饱。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在黑板上依次写下四个童话中的人物——土地爷爷,小猪、小牛、小猴。同时,注明处理麦子的方法,分别是“吃完”“保存”“播种”。接着再列出方法不同得到的不同结果——“感谢回味”“仍有”“收获,回报”。接下来,教师应当带学生看板书,把内容连起来概括。于是童话故事完整的情节就在学生嘴里复现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三袋麦子。小猪把麦子全吃完了,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结果,当第二年土地爷爷来拜访他们时,小猪感激土地爷爷并且回味着食品的味道,小牛抱出半袋麦子,仍有半袋没有吃完。小猴则收获了更多的麦子,还要回报土地爷爷”。就这样,有了教师借助板书实施的零打碎敲,化整为零,再聚零为整,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顺利轻松地将童话的主要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当然这是粗线条的,需要进一步“提纯”,而这也是下一步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有了前面的探索,童话的内容是概括出来了,而把童话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成学生自己的一句话,这也像是把金矿石找到之后的最后一步——去除渣滓,深度提纯。这个环节无疑是难上加难的事。
对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相似事物中寻找共同的规律,进而找到共性的方法,最终逼近完美的解决方案。叙事性文体惯有的“构成”—— “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正给教师完美的启示。教师应当提示学生,对于童话,也可以通过提炼出“起因”“经过”“结果”这些关键因素,像练长句缩写一样,把童话课文的内容提炼成更精妙的语言。具体到《三袋麦子》,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析“起因”,写出“送麦子”这个答案;细读“经过”,得到“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个结论;概括“结果”,写上“得到不同的效果”这一内容。最终,学生就会发现一件复杂的任务,通过化繁为简,实现了难易转换,一句话的“高纯度黄金”最终百炼出炉——土地爷爷给三个小动物送麦子,三个小动物因为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了优劣不同的结果。这个结果无疑令参与“攻坚克难”的学生倍感愉悦,今后也必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解决“提纯”等问题的能力成倍增强。
《三袋麦子》这篇优秀的童话故事,对于学生品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探索人生道理,价值重大且不可多得,同时对于磨炼教师教学技能、养成精心设计课程的工匠精神,无疑也是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