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中国流通业先导作用分析

2018-03-26 02:44姚瑶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流通业供给侧改革建议

姚瑶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痛点,提出供给侧改革,来对我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修正,为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打下基础。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对于经济的先导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研究供给侧改革与流通产业之间的关系,并探析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提出进一步发挥流通产业先导作用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流通业 供给侧改革 先导作用 建议

供给侧改革与流通业发展的关系

(一)供给侧改革与流通产业相互促进

供给侧改革促进流通产业发展。从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中可以发现,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供需结构调整,其中扩大消费需求是重中之重。扩大消费需求是系统工程,既包括扩大需求层面的消费能力、消费预期、消费意愿,也包括创新提高供给层面的商品及服务供给水平、消费环境等,这意味着供给侧改革将对流通业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终端环节产生重大影响。供给侧改革促进流通产业发展具体来说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供给侧改革支持流通业创新;第二,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市场增长点;第三,完善现代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

流通产业促进供给侧改革深化。通过供给侧改革任务可以发现,流通产业在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三个方面有着突出影响,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流通调节分配。流通业的调节分配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整分配的规模和结构上。由于“需求是根本、流通是主导”的格局,流通产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数量规模和结构变化,去调整生产企业生产资料的配置和产品的市场分配情况,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减少企业的浪费,实现产能与需求的平衡。同时,流通通过调节分配,使得生产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实现生产与需求的同步发展,进而减轻企业库存压力。因而,流通调节分配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中的去库存、去产能等任务相对应的。分配决定着流通,流通调节着分配,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其次,流通业引领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得消费者对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及对产品的时效性要求更高,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桥梁,促使流通业作为需求侧来引领生产侧的改造和发展。其本质是需求决定生产,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企业解决产能、库存与消费不平衡的问题,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降成本等任务相互对应。

最后,流通促进消费。当流通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更容易刺激更多消费。通过流通促进消费,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源、资本、技术的快速流通,进而推动流通业的规模扩大以及结构调整,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助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另一方面,消费市场能够倒逼流通企业不断调整供应链与优化创新,达到去产能、补短板的目的。

(二)供给侧改革为流通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对于消费者而言,流通业就是供给侧,对于生产者而言,流通业又是需求侧,流通业的特殊地位也让其在供给侧改革中承担了更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供给侧改革是利用结构调整去解决需求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满足需求,创新需求,核心是让供给侧提供更好的产品去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面向消费市场的流通业而言,需求问题一旦解决,就能释放更大的消费市场,对于流通业是难得的机遇。流通业若要抓住机遇,就必须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业态创新、供应链优化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

流通业先导作用分析

(一)采购经理人指数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关于制造业在生产、新订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订单交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共八个方面状况的指数,主要体现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情况。PMI指标以50%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分界点,当高于50%时,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当PMI小于50%时,经济处于萧条状态。采购经理人指数主要评价经济运行活动和经济变化两个方面,该指数能够充分反映市场的动态状况,并且在与各个行业的统计数据相比过程中,发现采购经理人指数与行业发展具有一定关联性,能够指导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例如,企业在追求高收益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市场动态变化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配送方式以及库存方式等。第一,采购经理人指数能够引导各行业经营活动的制定和调整;第二,采购经理人指数能够及时监测和预测各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对科学有效的处理矛盾提供参考依据;第三,采购经理人指数能反映出资金走向和就业动态,提高我国经济的敏感性和传感性。

采购经理人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如图1和图2所示,我国GDP在2005-2015年期间呈逐步上升态势,但GDP的同比增长速度逐年下降;而我国在2005-2012年期间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均高于50%,但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表明我国GDP的发展趋势与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阶段,供给结构注重追求产品的质量,逐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主要包含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两个方面,其引发的经济现象变现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由于供给大于需求,使得企业产能过剩、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下降,即为通货紧缩;而由于需求高于供给,使得社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消费者价格连续上升,即为通货膨胀。因而,价格指数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供给与需求间的关系。

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的先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一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涉及产品的种类、数量以及质量等多个方面,当供高于需,價格下降,当供小于需,价格上升;二是货币发行量,当社会的货币供应过度时,会促进价格指数的上升;三是经济发展方式,由于我国仍处于“重生产、轻流通”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产品、资源的交易和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了价格指数;四是物流配送成本,我国流通产业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监管制度、管理体制建设不完善,导致流通业环节多、库存大、周期长,严重影响流通效率,从而提高了物流成本,进而引起价格指数的上升;五是城镇化的推进,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必然带来其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格指数的变动;六是国际价格,国际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动,势必冲击国内同等行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

综上所述,价格指数的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供求关系、货币供给、经济发展方式、物流成本、城镇化发展以及国际价格等多方面的反映。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居民生活性消费的重要体现。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将产品的供需关系、有效供给与需求关系、投资消费结构、产业产品结构以及市场的完善程度充分表现出来,并对处理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环节中出现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与投资在推进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消费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必须时刻掌握我国市场的变化和发展方向,协调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体现内需的主要参数,其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我国供给侧结构状况,其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欠缺;二是反映我国资源要素的配置情况,产品生产、流通要素还未到达优化配置;三是构建促进消费的机制;四是消费市场结构变化,尤其是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的严重冲击。

(四)恩格尔系数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我国经济朝着可持续、健康、稳定方向发展的核心因素,刺激消费是必然的,而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主要包含基本型消费、享受型消费以及发展型消费三种,这三种消费类型最本质的区别是用于食品消费总额的不同,基本型消费主要是满足生存需求,即食品消费;享受型消费主要用于满足居民的享受需求,如交通、衣着;发展型消费主要是满足居民自身发展的需求,如教育、医疗。图3是2011年居民消费结构图,恩格尔系数为35%,居民属于富裕状态,其食品消費只占了总消费的1/3,大部分消费用于教育、交通以及居住等方面,表明了恩格尔系数越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对食品的消费总额占总体消费总额的比重越小,对其他消费品的消费比重增加,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降低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服务消费的增长速度加快。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一个质的提升,其产值甚至超过工业经济。其二,消费者对产品的追求从数量向质量发生转变,注重品牌以及个性化消费,且消费者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其三,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发生转变,电子商务的开展,使得消费者开始注重线上消费和线下体验。因而,商贸流通业能够通过恩格尔系数体现出其对消费升级的引导作用。

供给侧背景下流通产业先导作用优化对策

(一)创新产业业态和流通渠道实现去库存

以零售业为例,当前零售业库存高成为了零售业转型升级的绊脚石,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下,零售业可以进行业态创新或流通渠道扩展来实现去库存,加快流通业转型升级,为流通业加强先导作用的发挥提供可能。首先,实体商业业态布局调整。例如以大卖场为代表的大业态,可以通过整合重组来保障扩张质量,以减少因盲目市场扩张带来的产品库存压力大的问题;将原先的单一业态调整为综合业态,充分融合餐饮、休闲娱乐等行业满足市场需求,增强消费体验。其次,利用精而小的业态形式来减少产品类别和数量,通过精准度高、便利性强的便利店等业态实现去库存。去库存一方面能够降低流通业的负担,让流通业能够更专注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能让企业随时调整市场战略,使流通业能够以更灵活的姿态发挥先导作用。

(二)优化供应链实现降成本

供应链优化是流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优化供应链分工与协作关系,建立社会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尤其是利用流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主动实现生产与流通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强化供应链一体化运作。而在行业内部应当要围绕供应链实现进一步的分工协作。以电子商务为例,应当要确立线上线下渠道的分工协作,实现线上线下协调发展的同时,将各自渠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其次要提升流通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完整的供应链包含多个主体,而流通业在供应链前端属于需求侧,在供应链后端属于供给侧,因此流通业必须要提升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源头,还能解决因劣质产品流向市场造成库存压力大、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常见的提升供应链掌控力的方法有兼并、收购、重组,亦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供应链主体的优胜劣汰。最后是打造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当前流通业的供应链优化主要着眼于国内市场,但是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开放,应当要将供应链优化目标放眼至全球。由个别实力雄厚的企业或是跨国企业先行,实现全球化采购,为供给来源和渠道提供新的方向,同时满足供给侧改革后被不断释放的消费需求。通过供应链优化能够促进流通业均衡发展和转型升级,让流通业能够更好地发挥在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三)增强流通产业先导作用实现补短板

在供给侧改革呼吁下,流通产业应当通过补短板来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先导作用。2016年我国完成《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流通升级战略研究》课题,为流通领域落实补短板提供了更多思路。具体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不断地改善流通业原有的短板。其次要完善流通体系建设,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如冷链物流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再次要引导我国流通业走出国门,开拓对外贸易,学习其他国家流通业的先进经验,鼓励企业将资金用于生产研发。通过补短板能够让企业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为流通产业持续发挥先导作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论

发达的流通业既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开放、畅通可控、高效能、低成本的现代流通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民经济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应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根据流通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营方式,注重创新,统筹发展流通业,巩固流通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先导地位。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流通业的先导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7(2)

2.郭琳.低碳交通引导下我国商贸流通业立体空间布局模式及优化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5(9)

3.王嘉楠.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商贸流通转型升级[N].国际商报,2016-12-26

4.闫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6(9)

5.郑京平.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J].开放导报,2016(2)

6.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猜你喜欢
流通业供给侧改革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