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学院(MIT)录取成为“预科生”。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山东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学生李向楠的事迹,引发网络热议,李向楠也因此被冠以“神童”称号。11日晚,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在微博上发布调查处理情况:因核实不严,导致12月1日发布的“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功签约”为失实消息。(2017年12月12日 《成都商报》)
古有伤仲永,今有“假神童”。當“神童神话”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留下了一地鸡毛。在整个事件当中,没有任何一方是赢家:李向楠本人已经好几天没有到校上课,想必承受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当地教育部门官员不但被迫出面道歉,相关工作人员还将接受调查处理。尤为关键的是,这一在全国范围内闹得沸沸扬扬的“假神童”事件,必将对当地教育系统、地方政府的诚信形象带来损害。
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或许为了好玩、或许为了虚荣,撒了一个并未伤害到谁的谎,成年人理应对其提出批评,引导其改正。但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个撒谎孩子身边的成年人,从父母到老师,再到当地教育部门官员,以及参与报道和吹捧“神童出没”的当地媒体,都统统被这个漏洞百出的谎言所欺骗,成了圆谎的帮凶?尤其是当国内有媒体提出诸多疑问的时候,当地教育部门仍然选择为“神童”正言,仍然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李向楠签订的纸质协议正在从美国寄来中国的路上……
他们究竟为了什么?
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微信在推出“神童”报道时的一番话,或许可以部分说明问题。这篇微信文章称,李某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市教体局近年来全面加强科技教育,并列举了莱阳市教体局在科技教育方面所做的诸多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很显然,当地教育部门十分需要一个“神童”来作为自己加强科技教育取得成效的佐证,恰好李向楠此时抛出了一个谎言,满足了当地教育部门的这种诉求。于是,当地教育部门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参与了“神童”的制造,同时对那些现在看来满是疑点的证明材料进行了选择性失明。
当地开展科技教育,然后就出了一个科技“神童”,这不但是教育部门的政绩,而且很可能和一些官员的仕途升迁挂钩,这背后的巨大动力,最终让莫须有的“神童”横空出世。由此可见,成人世界的功利思维,才是催生“神童”的社会土壤。与此同时,媒体出于“抢新闻”的需要而对“神童”过度渲染,公众对“神童”的过度期待,都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地方,其中,教育部门的急功近利思维,尤其值得警惕。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