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提出基本要求,适用于全国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是在2014年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準(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试行)》)基础上修订而成。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标准》,认真组织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切实做到“一校一案”,全面改进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下面,本文从“新”“广”“实”三个方面对《标准》进行简析。
新:与时俱进,全面调整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印发《标准》进行了解读,指出了《标准》与《标准(试行)》存在的一些差异。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管理内涵定位。《标准》所指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是相对狭义的管理,主要是指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管理工作。总体框架仍为三大板块、六大部分,对有关表述作了微调。
二是补充了有关新增政策要求。党的十九大对基础教育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今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德育指南、中小学党建、预防校园欺凌、劳动教育、家庭教育、研学旅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设备设施安全等政策文件,此次修订将其中有关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要求补充进了《标准》的相应部分。
三是整合了相关管理条目。吸收各地各校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标准(试行)》中少量存在重复、交叉的条目进行了统筹整合,调整了相关任务内容和具体要求,使管理职责、管理任务、管理要求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更为科学、合理,既明确学校内涵管理中的底线要求,又给各地及学校留下了充分的自主管理和探索实践空间。
四是聚焦细化了有关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基础教育的部署要求,更加聚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此外,《标准》还在保障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安全环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方面有所调整。
【简析】我国的学校管理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之路,这是方向性和原则性问题,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基本要求。修订后的《标准》,紧跟国家政治发展形势,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体现了政治导向和思想引领的高度。
在遵循基本办学方向和原则的基础上,学校管理应该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师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突出学校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倡导“一校一品”。新修订的《标准》从三大板块、六大部分明确了管理的内涵定位,给各地各校留下了充分的可操作空间,体现了自主管理和探索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广: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标准》从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6大方面,明确了学校的主要管理职责,共涉及22项管理任务、88条具体内容。
一是推进教育公平,维护学生平等入学权利,建立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满足需要特殊关注学生的需求,实现学有所教、弱有所扶。
二是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生活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引领教师专业进步,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便利实用的教学资源,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有质量的教育。
五是促进学生安全健康,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建设安全卫生的学校基础设施,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安全健康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营造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
六是突出依法办学,提升依法科学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简析】《标准》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内涵、基本框架、基本要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落实过程中,要吃透核心要义、把握基本要点、抓住关键要素。一是要突出育人为本。《标准》以管理为切入点,注重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其落脚点在“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牢记初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立德树人工作。二是要突出均衡发展。公平是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就一个地区、一所学校而言,要依据《标准》来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做到入学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是要突出充分发展。学校充分发展,要重在突出治理现代化,调动各方积极性,重协商、齐用力,变“管学校”为“制定标准、顶层设计、甄别经验、培育典型、统筹推进”。学生充分发展,要重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四种关键能力,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实:细化要求,分类落实
在实施要求方面,《标准》共提出了三条具体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各校高度重视、细化要求、分类落实。
一是明确本标准是对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鉴于全国各地区的差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标准和本地实际提出具体实施意见,细化标准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促进当地学校提升治理水平。
二是明确本标准是义务教育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本标准作为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广大校长和教师充分了解基本要求,掌握精神实质,指导具体工作。
三是明确本标准是义务教育学校治理的基本依据。各地各校要对标研判,整改提高,树立先进的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校长和教师要按照本标准规范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把标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简析】要促使《标准》落到实处,应该从提高认识、加强指导、强化监督等多个方面着手。一是各地各校要深刻认识落实《标准》对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落实《标准》转化为教育实践中的自觉行动。二是各地各校要注重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标准》的解读宣传,使广大校长和教师充分了解基本要求,掌握精神实质,自觉对标执行。三是要建立完善监督机制,把落实《标准》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经常开展实地督导、过程督导,促使学校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办学、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以上内容参考了教育部网站相关文字)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