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芳
荆鸿,这位烟台出生、大连长大、沈阳成熟、广州成名,红遍南中国乃至东南亚的篆刻家,在很多方面都是让人羡慕的,他让我们看到的是:功名富貴寻常事,成功亦是寻常人。
几年前,荆鸿在辽宁化工大学举办了篆刻展,他的篆刻作品印在宣纸上,挂满了图书馆的整个大厅。看着这些作品,感觉像是进了苏州的园林,古典与现代,疏密与繁多,幽深与清浅,淡雅与浓厚——张力平衡、对称呼应,脉络井井有条,可以因序而循。他好像是一名建筑师,把古老的篆刻呈现得让人瞠目结舌。园林里的多维空间,使篆刻的意境更为广阔深邃。这不是夸赞,是描述。
这些篆刻作品的生活根底离观众越来越近,这些印不但是盖在书画上的,而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比如:万家姓、千字文、易经、三字经,百福、百寿、百马……他让篆刻扩张了新的疆域,接纳了新的经验,让古老的一直是阳春白雪的印文化,重新贴近了人们鲜活的生命和生活,这些印谱排列起来,似波光粼粼、碎金遍地。
荆鸿的篆刻上采用的大多是文学的视角和相应的美学风格,他为篆刻撑起了一个极有弹性的空间:精湛、纯粹,读之月白风清。他在学习古代经典篆刻的同时,创造出一个新的路子:他将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加上《周易》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综合成了一种字体,叫做“图腾派”。
荆鸿的篆刻在中国篆刻史上其实是属于异类,从来没有人想过篆刻还可以表达这么多的内容,形式上还可以发展到这种地步。他的印述极丰,以《道德经》篆刻成1109枚印章而著名;而他历时二十年,篆刻的一万二千枚姓氏印章,收录在岭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万家印谱》中,这套上下两卷的《万家印谱》,则代表了他印文化的最高成就;1999年他又将《道德经》全文放大篆刻到福建漳州33米高、18米宽的云洞岩上,创造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篆刻作品。
荆鸿潜心研究《易经》,自编了一套通俗易懂的卦辞,并撰刻了一套六十四卦。每方印有巴掌大,印在宣纸上,有20几米长。《易经》中蕴涵着宇宙间的原理和天地人的对应关系,《易经》砥砺了荆鸿的思维,提升了生命的格局。易经中深沉隽永的智慧给了荆鸿成功的底色。《辞系下传》第八章有:“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句话荆鸿贯彻落实得最为彻底,他有彻底打破教条的心态,有化广博的知识为己用的能力,继而开创出自己的随时创新和灵活多变的篆刻艺术
风格。
用胡兰成晚年说《易经》的话“天道惊险,人道惊艳”来形容荆鸿的篆刻成就十分贴切。所以说,荆鸿在篆刻上的最大贡献是:他创造了中国图腾印,开辟了篆刻通向普通人的通道,有普及功效,像李白的诗歌一样,内容通俗易懂,数量巨大。所以说,荆鸿是塑造了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品格的人之一,极富当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