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能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脱贫攻坚是百年奋斗目标的工作重点,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具有特色理论优势、实践特色优势、民族特色优势以及时代特色优势,在此背景下,脱贫攻坚需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本文探究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优势,分析了其在扶贫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为实现脱贫攻坚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2-0045-0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赋予了社会主义更丰富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脱贫,实现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十九大报告表明,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期,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总旗帜,建成全面小康,实现新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时代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顾平衡发展,实现全民脱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共同奔向小康社会。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从根本上脱贫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其之所以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其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能够为我国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适应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脱贫攻坚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只有经济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不仅是从整体上脱离贫困,还包括精准扶贫,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獨特优势,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从而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1]。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在30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政治上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长期的探索中,我国开辟出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该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经济,脱离贫穷,走向温饱,进而走向小康、走向中等发达,逐步实现民族振兴。尽管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能忽视我国的国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依旧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实事求是,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利用这一优势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更好地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体而言,我国需要自觉地、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走中国特色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社会建设的规律,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的特色优势,为我国实现脱贫致富,取得脱贫攻坚胜仗奠定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基础和制度保障[2]。
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指导的优势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旧突出,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仍有很大的一部分群众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扶贫工作需要更多的投入。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打赢这场伟大的战役。我国的社会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而来的,结合了中国的国情,融入了时代元素,体现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特点,能够根据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指导方针,坚持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点,这是其灵活性和科学性的重要表现。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国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站在新视角,为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指出,新时期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这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理论成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创新、共享、协调等理念,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及分配制度,推动工业、信息产业、农业、城镇工商业的协调发展,缩小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差距,创造更为公平的社会环境,为脱贫攻坚创造优势条件。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使改革开放日趋广阔化和纵深化,在实践中,需要发挥其科学指导的作用,抓住脱贫攻坚的重点,集中主要力量,攻克难关,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开展扶贫工作。比如,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山区等加大经济投入,改善当地交通状况,鼓励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将输血功能和造血功能相结合,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走好脱贫攻坚的每一步。
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人心力量的优势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融合了中华文化,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脱贫攻坚是关系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举措,对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也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理念,动员群众,凝聚全员力量,增强民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扶贫方案,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的优势,实现全民脱贫,这是我国特有的比较优势,其他西方国家无法比拟,我们对赢得脱贫攻坚胜利有绝对的信心[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群众的观点,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不仅是优良传统,还是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关键。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出发点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的宗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凝聚群众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关键时期,我国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聚集多方力量,有效解决重大事件,比如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自觉主动地向汶川伸出援手,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性。同理,在脱贫攻坚时期,我国可以集中社会力量,带领全社会成员,为实现脱贫脱困贡献一份力量[5]。
四、发挥其创新驱动优势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历史经验可以参照,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既成的公式、理论,只能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不断摸索建设经验,在不断探究、摸索、实践、总结中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国在实践中实现自主创新的伟大探索。自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新也随之深入,不断追求创新发展。在理论层面,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新了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論;三个代表思想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实践方面,我国自主探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该体制适合我国的国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开设经济特区、试点改革、区域经济等实践都是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自主创新,实践证明,我国坚持走创新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探索创新中发展而来的,具有内在驱动力的优势,这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扶贫工作中,适当进行创新,根据贫困地区的社会状况,引入先进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脱贫。例如,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将贵阳建设为大数据中心,吸引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带动了贵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在辐射效应的影响下,周边地区的经济水平将会大幅度提升,实现了民众脱离贫困的愿望[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本身具备了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优势,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十九大更是将脱贫攻坚上升到战略高度,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能够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社会建设,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发挥其制度优势,对改善人民生活、脱贫脱困、实现共同富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玲玲.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探 析——读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的几点 思考[J].世纪桥,2017,(5).
[2]罗炳锦.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重要历史任务[J].合 作经济与科技,2016,(16).
[3]韩俊.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若干问题的分析思考 [J].行政管理改革,2016,(8).
[4]王海.发挥基层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先锋模范作 用[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6,(2).
[5]杨晶.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坚决打赢新时 期脱贫攻坚战[J].行政管理改革,2016,(3).
[6]陈锡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 标[J].劳动经济研究,2015,(6).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