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虹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本文从治党方略、治国方略、选人用人方略等方面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所蕴含的我国传统哲学思维,这对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国传统哲学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2-0007-02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包括哲学思想在内的优秀而丰富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秀的哲学思想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灵活应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运用得恰到好处。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中国传统哲学意蕴,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党中央在新时期的战略布局,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在治党方略中,继承遵循规律、知行合一的哲学思维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无论是思想政治建设,还是管党治党,无论是全力反腐,还是干部队伍建设,都非常严格,党风政风为之一振,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了巩固与加强。从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论述中,都可以窥见其在治党方略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意蘊。
全面从严治党要遵循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必须遵从其固有的规律,这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就是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即自然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指引人们前进同时规范人们的生活。在几千年的儒家哲学中,也认为要遵守万物共生的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时期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习近平认为,我们要从严治党,就必须要深入实践,总结长期以来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以“深化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2]。这一要求适应了新时期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有利于解决新时期复杂因素影响下出现的从严治党新问题,有利于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遵从规律、遵从治党之“道”,即遵循治党规律,提高党的自我执政能力,提高党的纯洁度,着力增强党的领导基础和执政根基。
全面从严治党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对知与行的关系也有着非常多的讨论。在《尚书》中,就对知行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指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阐述了知易行难的思想;朱熹的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的观点成为了宋代以后儒家尊崇的观点;到了明代,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点,强调知与行相互渗透,不分先后,也不能分离。这一观点影响了近代以来的很多人。党的十八以来,面对新的历史变化,面对一些党员干部知行不一、知与行严重分离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行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对全面从严治党践行“知行合一”多次进行了专门强调。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3],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知行合一”“为什么要知行合一”“怎么知行合一”的问题,明确了知行合一在从严治党中的重要性。
二、在治国方略中,运用生生不息、天人合一、人人共享等哲学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着非常深厚的哲学内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是用生生之道来阐述创新理念的。《周易》认为万物中最宝贵的就是“生”,阴阳二物在不断相互融合中实现进化,“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的“生”其实就是创新,创新推动着社会进步。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也非常注重“生”的理念,推动了当时变法与进步。在古人看来,日新之谓盛德,每一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这种日复一日的不断变化,推动着万物不断创新,推动发展进步。几千年的中华文化,都是在不断的“生”中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人的幸福都是需要整个社会的不断的“生”中发展,每个人的创新创造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也改善了人自身的生产生活。我们党提出的创新理念就是对“生”的最好诠释,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下,迫切需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用“生”来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科技进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因此,创新理念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题中之意。
中国传统哲学非常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但不是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而是从整体的视角来强调天、地、人的作用,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天时、地利、人和,做事才能取得成功。这就凸显了协调的理念。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强调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和”的存在是以阴阳两气互相协调、相互作用为前提的。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他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才造成万物的生成和发展。《礼记·中庸》中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揭示了协调与和谐的作用。我们党提出的“协调发展”,就是强调要实现发展的均衡性,要注重补短板。当前,我国发展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地域发展、速度与质量等方面的不平衡的发展情况,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我们需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在全面协调中实现中国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协调发展理念就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实践运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探究的核心问题,对此也形成了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阐述。儒家先哲们从自身生活和生产角度,提出了著名了天人合一的原始自然观,在对待生命上要就兼爱万物,这些理念对我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先哲们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绿色生态哲学理论,包括要求万物一体的生态理念,尽量减少对自然破坏的无为实践思想,通过人对自然的尊崇和适应,最终实现九九归一的目标,这对于广大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荀子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观点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对绿色发展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创新应用。
共享理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源远流长,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思想影響了无数的后来人。此后,“等贵贱,均贫富”,“耕者有其田”,乃至没有差距的“大同世界”,这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共享理念的思考,也是共享理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源泉。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出发点是共享,落脚点也是共享,充分说明了共享的重要性,也说明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只有实现共享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也是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虽然有发达的地区、富裕的人群,但依然还有不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脱贫任务还很艰巨。没有贫困群众的全面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坚持共享发展,努力让这些贫困地区的群众也享有基本的物质需要,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暖意,是我们党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根基。党中央大力推行精准扶贫,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也是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治理国家的生动体现。
三、在选人用人方略中,坚持唯才是用、才德兼备的哲学思想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多次就选人用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更好地指导了各级组织部门的选人用人。“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在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中,无论是哪一派别,都对选人用人进行了相当的关注。墨子重才,他提出“举贤治国”“唯才是用”,告诉我们用人要讲究方法,要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推荐到治理国家的重要岗位上去。儒家重德,更加关注一个人的人品和道德,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人品端正、修为过关,才能获得相应的官职,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修养,那么这种人即使到了一定的位置,也只能帮助坏人做事,对老百姓没有任何好处。孟子强调终生学习,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这种良好的品德与出众的个人能力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而成。道家关注“道”,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在什么职位,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尊重万物发展的规律。这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今天选拔干部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选人的标准进行概况,这就“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大标准,这五大标准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对干部人才选拔指明了方向。在实际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干部选拔而引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进行论述。比如,在《做人与做官》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说明对官员政治品行的要求,在《不兴伪事兴务实》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要求干部作风一定要过硬,在《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说明对干部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当前经过全面从严治党,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如何保持这种良好的政治生态,持续把优秀的好干部选拔出来,是摆在党的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从中国传统哲学中不断挖掘丰富的思想源泉,批判继承,就能为选人用人提供绵绵不断的思想源泉。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他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借鉴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我们要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通过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社会发展,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 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 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