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生 蒋颜岚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缺失;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文件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归属感是指认为自己是高校的重要份子,认同、喜爱自己的工作,得到家人和高校的支持,体现自己、他人的价值,并且在高校环境中受其他人的欢迎和尊重,在这个环境中能身心愉悦,最终实现自我的发展。归属感是一把“双刃剑”,当辅导员对学校有归属感且工作得到高校的肯定和家庭的支持,辅导员在处理自己面对的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信心和勇气都非常充足,其溃败感和挫折感也较少,但是如果这些方面辅导员都得不到支持,辅导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便较少。那么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一个归属感缺失的辅导员定然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辅导员,他的学生定会受其影响。笔者在民办高校工作的四年中,亲身经历了辅导员的艰辛及其面临的困境。
1.民办高校辅导员了解度低
辅导员制度于1953年在清华大学建立,被定义为高校政治辅导员,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的具体职责和阶段性工作。“辅导员”三字在高校中出现的频率是极高的,可一旦出了高校,“辅导员”便鲜为人知。因为在很多百姓眼中只认识“班主任”和“老师”,所以当高校辅导员在社会工作中常常会被问及自己的职业的时候甚至被反问辅导员是干什么的时候,辅导员非常尴尬,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内心的自尊和自豪感。如果连社会都不知道“辅导员”这个职业是干什么的又何谈去论辅导员归属感的高与低,这样容易导致社会其他人群对辅导员职业地位认同和了解度低。
2.民办高校辅导员收入低
民办高校也是高校,民办高校辅导员做的工作不比公办院校少,但是在工资收入方面却少得多,同样的职业,同样也是高校,但是工作量反而更大,使民办辅导员很难保持很好的心态面对。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以年轻人居多,由于难以摆脱物质生活方面的困扰,收入低直接导致其归属感低。
3.个别辅导员价值观的偏差
第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本身存在一种自我藐视的现象。一些辅导员不是因为职业兴趣选择这一工作,而是考虑到许多其他原因,把辅导员岗位作為跳板。有的是作为进入高校管理层的第一步踏板,有的是为了转成专职教师。第二,一些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感,奉献精神不够,缺少专业精神,缺少工作奉献精神,对待工作往往是应付式的,更谈不上专业精神。
4.民办高校辅导员培训交流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出于担忧资金投入大、辅导员流失严重等情况的考虑,故而不愿意出钱让辅导员外出参加在职培训,使一些有梦想,有激情的辅导员被打击,特别是新入职想学习,要努力的辅导员们的激情更容易被磨灭。所以,民办高校害怕教师流动性过大,不愿为辅导员投入再进修培训的费用,辅导员又要寻找新的机遇,长此以往,形成辅导员不断选择跳槽的恶性循环现象。
影响辅导员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归属感,而提升辅导员的归属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设计师和建筑者,靠一个人或是一个组织的努力是不够的,他需要的是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和付出。笔者通过走访调查,总结了提高重庆民办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策略,现归纳如下:
1.外部:依法管理,落实政策,加强宣传
(1)依法管理,保障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权益。民办高校辅导员归属感低主要在于制度政策,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立足实际,制定相关的政策,依法管理,在民办高校中给予倾斜政策,切实保障高校辅导员的合法利益。如能提高辅导员待遇、社会福利等问题上给予相应的保障政策,定能很好地稳定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归属感。至于高校应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并在有条件,甚至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下,不断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资和福利,出台相关制度保护辅导员的相关权利和权益。只有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辅导员的归属感才会逐渐加强,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2)扩大宣传提升辅导员职业认知度重。民办高校也应积极配合并响应教育部、市教委等组织的“优秀辅导员”和“优秀思想工作者”评选,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辅导员在高校育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让社会理解“辅导员”的职责、关心辅导员的工作价值、支持辅导员的工作,从而使辅导员的归属感有所提高。
(3)建立辅导员职业培训体系,让辅导员职业生涯更广阔,增强归属感。其一,设立分层次分类的辅导员专业培训体系。省教育厅(教委)应该按照先后原则,即先观念、先意识,后技能、后技巧的原则,首先在观念意识上对辅导员进行兴趣、道德、信念的培养,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念和意识才能做好辅导员工作,然后对不同辅导员采取差异性培养和差异性扶持的方式来进行专业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能力。其二,建立“三结合”不同层次培训需求,满足各层次辅导员的需要。在全体辅导员中可以采用拉网式与自助式培训相结合,这个方式可以有效地平衡辅导员个体差异及其不同需求;讲座式与研讨式培训相结合,促进辅导员的自主思考与理解化;现场体验式和实践相结合,辅导员可以采用送出去到其他高校交换学习,体验其他高校的工作方式方法,同时与实践相结合,辅导员在实践运用当中得持续学习和反思。
(4)纠正和清理民办高校相关歧视,增强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信心。市教育委员会正确面对歧视民办高校的相关政策,明确法律法规的冲突,依照法律监管和改革民办教育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重点清理纠正教育、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保护民办学校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2.高校内部: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辅导员团队培养与建设
(1)把好关,重培养,提升辅导员的归属感。首先要把好引进新辅导员的第一关,应看重的不仅是政治素質和业务水平,还要考虑他们的学历和专业方向。避免出现层次低、专业方向单一的现象。在培养方面上,可采用“送请”的办法把辅导员送到一些知名大学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使他们在业务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与此同时请一些知名辅导员到校开展相关讲座和培训,同时学校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辅导员通过在职的形式来提高自身学历。
(2)走近辅导员,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目标是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所以应该为辅导员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顾问,制订未来的发展方向,使辅导员有信心,有目标,让辅导员的工作有所舒缓。高校应当根据辅导员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建立一个方向,两个通道的管理方向,使用管理SWOT分析方法,分析辅导员的专业知识,优势和劣势的职业发展,使辅导员确定自己已知的位置,为辅导员的发展指明方向,找准自己的位置,以使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甘于奉献。
(3)建立激励机制,创设有利于辅导员成长的环境。建立一个系统的职称评审和辅导员晋升制度。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成绩建立辅导员行政级别制度,最高可为处级辅导员。在设定的时候,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辅导员,使其产生公平感,归属感也将慢慢渗透。
通过荣誉激发来增强辅导员的忠诚度,满足辅导员的成长需求。高校应该首先充分重视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健康需要将发挥主要动力。另外,虽然注重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也不容忽视。只有物质激励达到一定程度,精神激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高校辅导员的精神激励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而要脚踏实地有效地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达到持久的激励作用。
3.个人:端正态度,提高理论,强化技能,增强个人综合素质
民办高校辅导员要增强其归属感,除了国家、社会、学校需要努力外,也离不开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和发展。
(1)端正自身态度。态度决定一切,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所以高校辅导员首先要端正自身的态度。要想提高民办教师的归属感,教师自身也应该在观念和行为方面强化“主人翁”意识,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坚决避免作为一名打工者对学校不负责任的不良心态。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决定不同的工作结果,甚至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辅导员工作和生活需要热情和行动,需要努力,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这就要求辅导员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2)提升自身理论水平。首先高校辅导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另外高校可以鼓励辅导员从事一定的思政教学工作,保证业务与工作发展的同时让辅导员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方面拓宽辅导员的知识面,提升理论,塑造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另一方面理论结合实际,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好地渗透到学生教育中去。
(3)强化辅导员技能。辅导员应该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强化技能,合理有效地学习专职技能,提升强化自身的工作技能,开展学生工作会更得心应手,使自己的工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从而培养自己工作的归属感。高校可以建立“传帮带”制度,“老扶新,新帮老”对新进辅导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样可以减少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失误率,又可以直接有效地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技能,提高成功率,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归属感。
[1]戴晓英.民办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归属感探析[J].赤子,2014(2):377.
[2]杨丽华.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