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龙
关键词:高中哲学;案例教学法;作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1.“以例学理”促进哲学原理课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因此案例教学的案例应联系建设实践,将深奥抽象的哲学原理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原理理论的联系实际。
2.“以理释例”帮助学生巩固基本哲学常识
新哲学教材知识编排逐渐关注学生的可接受性,并增加大量辅助文。这些辅助文由相关链接、名言、专家点评等构成,并且成为案例教学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哲学增加的案例构建情景,让学生及时运用掌握的哲学原理解释案例、分析案例、解答疑惑,进而帮助学生巩固基本哲学常识。
3.价值观:“理例融合”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高中哲学内容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缩影,哲学课堂必须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贯彻到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构建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探究。在教师指引下,学生主动将相关理论应用到自己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课前准备阶段
新课程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高中哲学课堂中,教育者是课堂的主导者,主要负责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安排。首先应该从该框题的三维目标出发,同时结合班级学情,选择案例进行编写。案例编写应该围绕着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目标,以师生共同参与为中心,以学生全面發展为最终目标。
学生课前准备工作是在教育者引导下,依托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两种形式,通过掌握教育者提供的案例、问题,阅读教材,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支持,掌握教材中蕴含的知识原理、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在课堂进行辩论和讨论。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教师组织讨论,共享成果
在正式的讨论前,教师应该做好适当的引导,重新对问题和案例进行补充说明,同时也要运用语言艺术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了能够让小组每一位成员阐述自己观点,教师应考虑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合理分组,坚持组内差异化、组间同质化的原则,自由组合,临近搭配。
在小组讨论阶段,各个小组需要完成教师课前准备的问题,形成小组共识。教师应该到各个小组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观察学生参与程度,分析他们提出的疑惑,帮助各个小组将讨论更加深化、逻辑更加清晰。
2.教师组织发言,全班交流
在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各个小组就案例的问题达成了小组共识,教师根据问题请各个小组组长将本组关于问题的认识及解决思路呈现出来,然后请不同的小组就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行个人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3.教师组织总结,画龙点睛
在课堂总结发言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完成课堂总结,教师通过将各个小组关于案例问题的答案归纳汇总,结合书本理论知识,通过板书或者投影仪将这个课程体系完整描述下来,这样有利于给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其形成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课后巩固阶段
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案例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这也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小组讨论效果、教师总结成效,并且完成教师反思报告。
学生也要参与到课后巩固环节,主要包括分析课堂中自己参与的程度,自己存在的不足等,并且完成学生反思报告。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哲学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以理释理”“以例学理”,不仅将抽象的哲学知识变成学生身边的例子,更让学生能够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学生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冠东.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