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作为一位长期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学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2018年冬春交会之际,真切地感受到了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雾霾天屈指可数,尽是蓝天”。
“不可否认,十八大以来,得益于中央一系列强有力的环境政策,中国在生态文明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上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环境形势大大改善。” 他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
2017年9月29日,河北省邢台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2号竖炉被拆除
然而,每一次在国外的参访都一再提醒常纪文,中国的环境治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因过去五年的成绩而有所松懈,美丽中国的建设任重道远。
《瞭望东方周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美丽中国的建设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一时期被摆到重要位置的原因何在?
常纪文: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二是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
众所周知,过去很长时期以来,中国一直在走粗放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依靠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换取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也逐渐显现。
最大的影响在环境方面。过度的资源开采屡屡冲击生态红线,破坏了生态系统,空气、水、土壤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被不同程度地破坏,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雾霾、水污染、毒地等。
更为关键的是,上述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健康,影响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甚至成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必须治理了。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提到了新高度,这是基于对中国环境形势的深刻认识,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是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瞭望东方周刊》:过去几年的环境治理中,一直有声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矛盾,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常纪文:过去几年的环境治理中,很多行业内的小企业确实被关停了,比如一些小型钢铁企业。一些人由此得出结论说,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我认为这种观点非常狭隘。
实际上,被关停的那些小企业都是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排放超标的落后产能,本身就应被市场淘汰。
相反,那些技术水平高、污染排放达标的大企业非但没有在一轮轮的环境整治中受到负面影响,反而因落后产能被清理腾出很大市场份额,而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短期来看,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关停确实影响了地方的经济收入和GDP增长,貌似给经济发展泼了盆“冷水”,但从国家的长远规划来看,这是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到环境污染的治理上,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许多的环境治理政策,比如“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壤十条”等。你认为,这些政策反映出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思路是什么?
常纪文:从过去几年出台的诸多政策文件来看,制度设计一直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着关键位置,这是中央总结过去十几年中国环境治理经验后找到的方向。
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黨中央和国务院在2015年8月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这个文件明确提出对官员损害生态环境的责任“终身追究”,并规定了25种追责情形,是中国首次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追责所设立的制度性安排,是用制度治党、严格规范党政领导干部环境行为的长效机制。
另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制度安排是环保督察。也是在201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的名义,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开展督察。
安徽省宿州市埔桥区朱仙庄矿区采煤坍陷区水域光伏发电项目已经安装完成的部分
环保督察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央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地方的环境治理情况,也对地方政府开展环境治理起到了很强的督促作用。
可以说,上述两项制度设计不仅让地方党政一把手看到了中央在环境治理上的决心和魄力,也让他们不敢再掉以轻心,开始认真对待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治理与保护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瞭望东方周刊》:即便如此,一些地方仍然会在环保数据上动手脚,弄虚作假,这种现象能否完全避免?
常纪文: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不过,中央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
为了防止地方政府的环境数据掺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将以前由各级地方政府运营和建设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监测系统。
那些故意弄虚作假的官员,法律也会给予严惩,比如2017年6月,西安市环保局两个环保分局的七名官员就因空气监测数据造假被判刑。
不仅如此,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在以往只考核政府的基础上,将党委也纳入考核范围,给了地方很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也转化成了各地推进环境治理的动力。
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其实是从防止和惩治两个方面对环保数据可能存在的造假情况进行管控。
《瞭望东方周刊》:换个角度来看,一些地方顶风作案,弄虚作假也是因为环保压力太大,并且很多地方环保官员也反映说,各地面临的环保压力并不相同,是否存在这种现象?
常纪文:就全国而言,各地面临的环境压力确实不一样,像北京、上海、浙江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向来比较重视环境保护,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根本无法立足,因此都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其本身面临的环保压力就比较小。
相比之下,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这些中西部省份因历史因素和东部的产业转移聚集了大量的落后产能,环保形势比较严峻,环境压力也远比北京、上海等地大。
这些地区要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敢于革自己的“命”,拿出壮士断腕的魄力进行产业转型,不然其经济发展就会走入死胡同。换句话说,环境污染的治理压力也在倒逼这些地区的经济转型,未尝不是件好事。
除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无论是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还要特别注意城市建设的问题。从各种分析数据看,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除了工業排放外,还有城市中的汽车尾气排放、污水排放等。
说到底,环境污染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城市病,所以要解决它也需要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下工夫,城市的建设要更注重与自然相融合,城市的管理也要更精细,最终让污染型城市变成生态型城市。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评价十八大以来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
常纪文:十八大以来,在中央一系列强有力的环保举措下,美丽中国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点不仅有相关的数据为证,普通民众也感受很深。
五年来,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年均新增造林超过9000万亩、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等等。
普通民众尤其是北京民众,包括我自己也能明显感觉到,北京的蓝天变多了,雾霾变少了。这就足以说明,我们走的这一条美丽中国之路是正确的。
当然,因为环境污染并未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环境污染的治理乃至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要始终保持适当的耐心和信心。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经过过去五年的治理,中国当前还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形势?中国的环境治理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常纪文:虽然十八大以来的环境治理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中国的环境污染态势发生了逆转,有了极大的改善,但环境形势仍然相对严峻。
尤其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处于转型期,环境形势更为复杂。越是在这个时候,政府越不能松懈。从这点来看,当前中国的环境治理仍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
2017年10月,我曾带队到日本、韩国访问,跟这些国家的环保人士交流。他们对于中国过去几年在环境治理上所作努力非常赞赏,对中国取得的成绩也非常认可。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是日本、韩国二三十年前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争取以后发优势提前规避那些环境问题。
同时,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过去五年取得的一些成绩而盲目自信,一定要清醒认识到中国的环境保护与治理还远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是刚刚开始,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建设任重道远。
《瞭望东方周刊》:一些专家认为,十九大的召开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美丽中国的建设上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你对此怎么看?
常纪文:确实如此。过去五年,美丽中国建设侧重的是进行顶层设计、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让生态文明建设在多重制度框架内有序、顺利地开展,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事实证明,这一阶段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所以十九大之后,美丽中国的建设除了因应新形势对已出台的政策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外,更多的是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将中央的环境治理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不仅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还拿出专门篇幅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对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作了明确的安排部署。
这其实就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如今,美丽中国的建设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各界共同奋斗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而美丽中国,也属于每一个曾为之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