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的五个向度及现实价值

2018-03-26 17:19徐茂华李晓雯
重庆社会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明理念绿色

徐茂华 李晓雯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因此,正确把握好绿色发展理念的五个向度及现实价值,这对于我国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背景

要正确把握好绿色发展理念的五个向度及现实价值,就必须弄清楚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背景。我国是在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国际和国内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高度重视以及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考、新要求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而逐步形成了绿色发展理念。

(一)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财富不断增长,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生态危机也日益严重,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出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等,这些问题唤醒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提出了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强化了人们共同保护环境的意识,倡导在地球上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家园。如20世纪60年代,以罗马俱乐部的诞生为标志的西方生态运动开始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式各样的民间生态组织如 “未来绿色行动”“绿色政治协会”“绿色-生态联盟”“绿色和平”等纷纷涌现。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2005年在联合国亚太社会第五届亚太环境与发展问题会议上提出了 “绿色增长”概念,2013年在波兰华沙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要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提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通过了《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把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专题进行讨论等。

(二)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解决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的生态难题而提出来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我国在工业建设方面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我国面临资源、能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人均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锐减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经济水平迅猛发展,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然而,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代价,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加快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放在重要地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面对这样的环境危机,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环境保护理念。如1973年制定了中国第一个环保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9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1992年颁布了 《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首次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2013年为改善我国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为改善我国的水环境治理,发布实施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希望通过制定本行动计划切实增强国家的水污染治理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这样,我国的环境保护就有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6年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正式确定下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正确把握党的绿色发展理念的五个向度

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要全面正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需要把握以下五个向度。

(一)理论向度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问题的相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生态保护理念的科学继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新发展形成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问题的相关论述是其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正式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生态问题是进行过精辟论述。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一方面,自然界中最不可缺少也最分不开的就是人类,在自然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人类,所以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离不开自然界,并与之共存亡的。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着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自然,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恩格斯还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所以,我们不能任意破坏自然,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次,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精髓的继承。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天地万物被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万物生存发展有其本质规律,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4]这里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生态资源管理是国家与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5]这些都在告诫我们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最后,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生态保护理念的创新性发展。中国近代饱受战争之苦,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与建设自然生态的任务摆到了全国人民面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保护环境、绿化祖国的方针,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在全国倡导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林业生产。这都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此,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绿化祖国、植树造林的生态保护方案,还首次用法律为环境保护保驾护航,让保护环境有法可依。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指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社会各方面都要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从国家文明的高度来看待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在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全面、协调的基础上,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民构建一个自然与人类相和谐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归入总体布局之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生态保护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主要围绕“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等方面提出,并构成了习近平绿色民生观、绿色发展观、绿色法治观、绿色文化观,科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怎样去发展,用什么样的自然观去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二)实践向度

绿色发展理念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国经过近40年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举世瞩目成就。然而,在唯“GDP”论英雄、唯发展速度论成败的时代,环保实践被逼至“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绿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存生活,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双赢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有力度,有温度,有态度,习近平为中国环保治理“实践观”的祛邪扶正给出了历史的担当,主要体现为:

首先,坚持辩证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强调:“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落实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4]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并不等于不发展,不等于停步不前。关键是要在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其次,要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这种高效生态农业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与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无疑是其生态文明思想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具体体现。二是用循环经济支撑新型工业化之路。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也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4]出于对资源有限性与发展需求性、环境承载量与群众生活质量之间矛盾的现实考量,习近平提出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努力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上出实招、硬招和高招,从观念转变、政策引导、实践机制、保障体系和操作步骤上推进,“形成企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在典型示范中引导公众参与建立循环型社会”[4]。三是因地制宜地提出要发展旅游经济、打造旅游精品。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由于无序开发、盲目发展,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生态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4]因此,要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把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好,更要保护好,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集约发展的道路。

再次,提出了新的时代观。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7]他在致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中强调:“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7]

最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切实解决生态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为全体公民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态环境在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实现全民的生态福祉。

(三)制度向度

绿色发展理念源于建立严密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为此,我国建立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也不断健全,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河长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仅2016年,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就超过20件。其中“河长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实践。从中央到地方重拳出击,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发展,人人应为的良好氛围。

(四)人民向度

绿色发展理念源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达60多次。自2013年至今,习近平每年都参与首都义务植树,新枝新叶添新绿,为民务实传真情,强调绿色发展对提升百姓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绿色惠民的价值理念,如“环境就是民生”[8]、“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 “要坚持全国动员、全面动手植树造林”[9],使植树造林成为最普惠工程。“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10],“要把环境治理……作为重大的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11],还要“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2],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础,“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同时,绿色发展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习近平同志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5],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绿色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绿色发展是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致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中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3]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由此,习近平本着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务实高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各项绿色发展工作。

(五)世界向度

绿色发展理念源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发展的共同课题。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已融入世界的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

其次,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我们党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全球性问题上,我们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上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4]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演讲中真诚承诺践行自己的职责,以“中国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中国动力”,在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我国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地开拓本国的生态发展之路,又要传递中国声音,发挥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作用,抵制生态贸易壁垒和他国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世界人民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最后,强化责任担当。习近平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15],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将与各国一起,携手推进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自觉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负起应有的责任,兼济天下,贡献文明,以“中国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中国动力”,“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当然,除了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五个向度外,还必须客观地认识到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凝聚了习近平个人的智慧。习近平同志当知青时期,目睹了梁家河沟壑林立、土质疏松、雨水缺乏、植被稀少的状况,百姓生活在靠天吃饭、遍地黄沙的恶劣自然生态环境之中的现实,进而促使他为改善百姓生活而不懈思索。后来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工作期间,探寻经济发展的绿色之路,如在浙江省工作期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任务和“两座山”理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提出了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的价值理念和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安全发展的绿色发展路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讲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了党的绿色发展理念。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价值

绿色不仅是自然的底色,而且还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今天,绿色更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需要。绿色发展理念既是习近平的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考、新遵循。因此,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理论价值: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一项,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大历史、大文明层面,对生态与文明关系进行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主要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提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还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等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

其次,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立足于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还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5]他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思考,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力属性,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16],还明确了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提出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7],“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5]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辩证统一。协同推进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特色之路。这一绿色发展思想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由此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的生态生产力观,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观揭示了生产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生态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源、能源等自然因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环境系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5],他主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只有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获得双赢,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生产力的目的。这一系列论述和科学判断,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人类生产力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最后,阐明了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增加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规模来拉动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然而,经济发展、GDP数字的加大,并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我们还要注重社会进步、文明兴盛的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不能突破。这些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二)实践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5]等绿色发展思想,为我国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深刻诠释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天蓝、云白、地绿、山青、气净、水清、食安,这既是人们追求向往的美好生活,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是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绿色发展是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生态保护是绿色发展的基本要素,涉及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工程投入等微观市场运作,也需要从规划、体制、机制等方面宏观把握。在产能过剩、投资和外需空间变小的情况下,实现绿色发展显然不能简单追求高速度,而是要依靠合理均衡地配置资源。同时,要以重新修订环保法等制度创新为契机,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所以,绿色发展理念开辟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世界价值: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13]直接道出了治国理政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的真谛,坚持把本国、本民族发展这条“河流”融入全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14],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努力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携手推进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自觉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负起应有的责任,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大规律,又大胆探索,向世界提供富有创造力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绿色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