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晓磊
(和顺县水利局,山西 和顺 032700)
和顺县河流分属两大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三大水系(汾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和漳卫南运河水系)、四大主流(清漳东源、清漳西源、松溪河、木瓜河)及十三条支流。西部马坊乡为黄河流域,其主流木瓜河属汾河水系,主要支流有里思河、西马泉河和树石河;县境其余部分为海河流域,其中主流清漳东源与清漳西源属漳卫南运河水系,松溪河属子牙河水系。项目区处于和顺县东部,涉及三镇一乡,分别为松烟镇、青城镇、李阳镇和平松乡,包括12个村庄;项目共有10条大小不等的河道,分属清漳东源和松溪河水系,均属海河流域,总治理长度为16.4 km。
2016年7月18—20日,和顺县境内遭遇强降雨侵袭,平均降雨量达到191 mm,其中最大降水站点青城镇大雨门雨量站达到517.8 mm,成为和顺县气象局1956年建立以来监测到的最大值。在灾害最为严重青城镇、松烟镇,洪水肆虐,所过之处桥毁路断、房倒屋塌、田地淹没、电杆倒地、线路毁损。全县人民群众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工程所治理的10条河道,均属于山区季节性河道,河道坡降较陡,径流模数大,汇流时间短,洪水暴涨暴落是其显著的水文特点。
现状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河道多年来未经过治理,现状堤防多为道路路肩墙,防洪标准不达标,存在水利薄弱环节。2016年汛期,特别是“7.19”洪水爆发过后,现有挡墙多处被冲毁,桥梁被冲断,沿线耕地多处被淹没、冲毁,肆虐的洪水漫过河堤,淹没民居,致使部分房屋受损,给沿河群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山区河道河床多为卵石或砂卵石覆盖,推移质多为卵石及粗砂,上游峡谷河段,洪水期流速大,将峡谷内的推移质输送到下游河床宽阔段,以致河道中遍布大小不等的石块,淤积较为严重,河道过流能力大为降低,如不进行疏浚整治,下一年汛期来时,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2.1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现场查勘,结合现状河道冲刷所露出的地层情况可知,本工程场地所处地貌单元均为河道及支流漫滩,堤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洪积卵石混合土及混合土卵石层,地层分布稳定,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2.2.2 地基承载力
堤基主要地层岩性承载力建议值:Q4混合土卵石、卵石混合土层,fk为150~200 kPa;Q3低液限黏土,fk为100 kPa。
2.2.3 开挖边坡
Q4混合土卵石、卵石混合土,水上1∶0.5~1∶0.75;水下1∶0.75~1∶1.0。
Q3低液限黏土:坡高<5 m,1∶0.5~1∶0.75;5 m<坡高<10 m,1:0.75~1:1.0;10 m<坡高<15 m,1:1.0~1∶1.5。
2.2.4 堤基基础与地基土的摩擦系数
Q4混合土卵石、卵石混合土,f=0.45~0.5;Q3低液限黏土,f=0。
根据现行的《防洪标准》(GB 50201-2014),本工程治理段位于乡村防护区,防护等级为Ⅳ等,由此确定本工程堤防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
本次河道水毁治理工程,保护对象为沿河两岸12个村庄,0.98万亩耕地,治理河道共10段,治理总长度为16.4 km。
根据河道水毁现状,决定对河道村庄无堤顶段,即存在水利薄弱环节河段,新建防洪堤防;对老旧堤防及水毁损坏堤防进行修复重建,增加河道过流能力;对河道进行疏浚整治,保证行洪安全。将河段的防洪能力提高到10年一遇,理顺并基本控制河势,为沿河两岸居民营造较好的生存环境。
根据河道现状及堤防工程的实际状况,本次河道水毁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平整16.4 km,新建堤防工程5468 m,新建护岸工程148 m,水毁堤防修复工程1431 m,老旧堤防加高加固工程1168 m,新建丁坝8座,堤脚防护工程2445 m,排水涵管工程1处。
2016年汛期过后,根据现场查勘,河道内乱石堆积,局部地段甚至和乡村道路齐平,河势被破坏,极为影响行洪。本次工程设计,根据河道现状及防洪安全需要,对全治理段河道进行河底疏浚及整平。治理不改变河道宽度及流向,在现状河道内,根据设计纵坡、设计横断面对河道内乱石进行疏浚及平整,理清河势,恢复河道梯形断面,保证行洪畅通。
河道疏浚侧边坡按1∶1~1∶2进行疏浚,疏浚土石方根据设计河底高程直接摊平堆放于河道低洼处或堤后,不另外规划弃渣场。
防洪堤防采用浆砌石重力式挡墙,其高度为2.8~5.0 m,挡墙断面型式有两种:
型式一:墙顶宽0.5 m,迎水面坡比 1∶0.3,背水面坡比1∶0.2,墙趾和墙踵均设基础放大脚,基础放大脚宽0.5 m,高0.6~1 m。墙体内设DN 90 PVC-U排水管,间距为3 m,管道向河道内倾斜3%~5%,管后设反滤体,反滤体外包200 g/m2无纺布。压顶采用C20素混凝土浇筑,厚0.2 m。浆砌石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
型式二:墙顶宽0.8 m,迎水面变坡为1∶0.1,背水面边坡为1∶0.4,基础埋深1.5~2 m。墙趾处设基础放大脚,墙踵处不设,基础放大脚宽0.5 m,高1.5~2 m。墙体内设DN 110 PVC-U排水管,间距为3 m,上下两层布设排水管的需梅花形布置,管后设反滤体,反滤体外包200 g/m2无纺布。压顶采用C20素混凝土浇筑,厚0.1 m。浆砌石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
工程治理段关地沟河道圪检洼村段新建护岸工程,桩号为0+200~0+227、0+290~0+434两段,长148 m,护岸采用浆砌石仰斜式挡墙,对现状堤防进行防护。
仰斜式挡墙顶宽1.0 m,高为3.5 m,基础埋深1.5 m。挡墙迎水面与背水面平行,边坡均为1∶0.25,基础放大脚为1 m高,0.6 m宽,墙体内设DN 90 PVC-U排水管,间距为3 m,管道向河道内倾斜3%,管后设反滤体,反滤体外包200 g/m2无纺布。压顶采用C20素混凝土浇筑,厚0.2 m。浆砌石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
根据河道现状的治理情况,为减小岸坡附近流速,保护堤防免受水流掏刷,共新建丁坝8座,其中:大董坪村河道右岸新建4座,范庄村河道右岸新建4座。
丁坝采用格宾石笼结构,坝身横断面为梯形断面,分三层铺筑,错层布置,每层厚度0.4 m,高1.2 m,坝顶宽3 m,基础深1 m。格宾网的材料为低碳热镀锌钢丝,外包PVC防腐层。丁坝基础格宾笼规格为1.5/2 m×1/2 m×1 m(长×宽×高),丁坝顶部格宾笼规格为1.5/2/2.5 m×1/2 m×0.4 m(长×宽×高)。
根据河流流势整治情况,丁坝长度为5 m,下挑丁坝,丁坝坝轴线与水流方向夹角为45°。
采用格宾石笼对堤防堤脚进行防护,长度为2445m,其中:大董坪村河道右岸290m,范庄村河道右岸406m,赵庄峪村河道两岸共930 m,瓦房河段819 m。
堤脚防护格宾石笼有两种布置形式,一为堤脚铺设一层格宾石笼,厚0.5 m,宽5.0 m;二为堤脚铺设两层格宾石笼,每层厚度0.5 m,其中下层宽1.5 m,上层宽2 m。格宾石笼规格为1.5/2 m×1 m×0.5 m(长×宽×高)。
原支沟来水被新建堤防截断,为使支沟来水顺利排出,本次设计在大董坪村河道桩号0+242处埋设排水涵管1处。
排水涵管采用两根DN 1000的混凝土排水管从新建堤防下穿过,管道坡度为5%,混凝土管出堤防后与河底连接,连接段河底采用浆砌石护底,砌筑砂浆标号为M10,浆砌石厚0.5 m,顺水流方向长5 m,宽5 m。混凝土管与浆砌石堤防间10 cm范围内采用C20素混凝土填塞。
本工程是一项利民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其工程效益主要体现在防洪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工程建成后,将会改善本工程范围内的河道杂乱现状,保护环境,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农田安全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