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闪闪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复杂工程,文化软实力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理清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困境,探索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农村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界定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必须首先阐述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概念是从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演化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利性质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2004年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将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力而非强迫力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及所愿的能力”[1],并认为软实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文化、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我国对软实力的研究是从1993年开始的,复旦大学学者王沪宁发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此后中国学界才开始逐渐地关注软实力。起初,我国对软实力的研究比较零散,也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直到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才逐渐成为我国学界的研究热潮。其实,我国所讲的“文化软实力”是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将其赋予了中国特色。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把文化软实力当作其中的一个普通的组成部分,我国把文化置于核心的位置。其二,文化软实力不再局限于国际政治上,而且体现在国内社会上[2]。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是为了指导美国在国际上取得霸权地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走世界和平发展道路,同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内产生的凝聚力和对外所产生的吸引力两个方面。为研究方便,国内学者,提出了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相对应的区域软实力概念。农村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农民在农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及在历史中继承和保留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对内产生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对外所产生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从文化视角看,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形成要素主要包括农村文化建设理念、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农村文化资源、农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等等。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文化建设不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而是应重点建设的内容。
1.建设农村文化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这主要是从两种意义上来说的。首先,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都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经济,更要振兴文化。其次,文化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软动力。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硬动力,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软动力,文化软实力建设为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以上两点来说,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2.建设农村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提升乡风文明。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不可或缺的主体,也是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客体。农民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果。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农民培育成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的总目标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规范农民的思想行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农民的理想信念等作用。
文化资源只有通过文化生产力才能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决定了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农村文化生产力由农村文化劳动主体、农村文化资源、农村文化劳动资料等构成,主要表现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种运行形式。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产力相当薄弱并且存在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农村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肩负着组织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使命。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和战略性任务。新时代,我国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严重匮乏,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本土文化人才培养不足。农村教育水平较差,导致农民总体文化素质和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无法成为本土文化建设人才,或为本土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其二,文化人才引进困难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条件落后,农村文化人才待遇差,而且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办法和激励体制机制,导致文化人才的引进比较困难。其三,文化人才流失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乡两极分化严重,大城市成为年轻人追求梦想的地方,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寻求更多发展机会农村成为老人、儿童的留守村,从而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的严重流失。
2.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不足。作为农民长期在特定的区域内形成的蕴含着特定民族风情和精神风貌的乡村特色文化,承载着人们的乡土情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基和生长点。建立乡村特色的文化坐标,可以克服“千村一面”的局限,凸显各个乡村的文化个性,增强乡村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文化资源被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所忽视,特色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甚至消失。例如,一些民间手工艺品、民间艺术等已经逐渐失传,民间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习俗等逐渐被同化或遗忘,一些乡村遗留下来的文化建筑、历史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没有得到保护与开发,有些文化资源甚至遭到破坏,面临枯竭的危险。总之,通过加强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任重而道远。
文化体系的完整程度直接反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文化体制直接关系到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近些年来,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一直致力于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文化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至今仍然存在许多文化体制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陈旧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参与的旨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各项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近些年来,我国一直致力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呈现良好态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文化财政支持不够灵活,农村文化基层管理出现空位,一些县城图书馆面积偏少且设施陈旧落后,资料陈旧且不全,县镇文化馆甚是简陋,村级文化设施微乎其微。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偏少、偏小且陈旧、落后的情况使农民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阻碍着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农村文化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具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两种属性。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农村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就业,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把农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产业形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以及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自发和萌芽的状态,文化产业数量少、规模小,文化企业制度不健全,文化市场发育不良、管理不善,发展速度缓慢,文化内容相对低下。具体来说,在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农村文化特色弘扬和传承,农村文化品牌打造,产业机制完善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3.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滞后。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约。首先,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最薄弱环节。上述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与农村自身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以政府包办为主,缺乏鼓励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激励机制,导致农民主动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淡薄。基层文化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不符合农民的口味,从而难以解决农民的文化民生问题。其次,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存在严重问题,文化发展事业机制应该是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如今,管人管事严重分离,管事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文化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问题也与农村文化管理机制性障碍有关。文化行政部门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运用统一的方式,导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自身定位不明确,模糊了其发展方向,忽视了社会效益。总之,文化体制机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制约着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意识形态能够起到社会先导的作用,落后的意识形态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一些意识形态困境,阻碍着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1.文化意识淡薄。实现乡村振兴,经济建设是硬支撑,文化建设是软动力。振兴乡村不是单纯地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且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在精准脱贫政策的指导下,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富起来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小康。但是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文化软实力成为农村最大的发展短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的财政支持密不可分,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村干部没有认识到文化对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由于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文化建设绩效不在政府官员的考核范围之内,农村干部往往忽视文化建设,文化工作投入精力较少,一带而过,导致农村文化水平严重滞后。
2.文化自信缺失。农村文化软实力水平较弱与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尊崇程度的降低有密切联系。农民只有对本土文化有了深刻的认同和尊崇才会继承和宣扬本土文化,从而提升农村文化的软实力。然而,目前,我国农民不再认同和尊崇本土文化,认为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如诚实、勤劳、简朴等等不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相比落后、保守、愚昧;农村传统节日不如西方节日有品位、有内涵;民间传统技艺、艺术登不了大雅之堂;留在农村不如城市有前途等等诸如此类现象。其实,造成中国农村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城乡差距。我国的城乡差距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自从有了城乡分工之后,我国的城乡差距就开始形成,经过长期的发展直到近代社会,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市的职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声望、阶层流动、文化生活,都明显优于农村,由此形成了“农村不如城市”的意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设立的城乡户籍制度,造成城乡二元对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我国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总体趋势没有改变。二是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通常展现城市的灯红酒绿、文化气息浓厚的形象,把农村展现成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形象。久而久之,人们对城市和乡村文化产生了偏见,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农民对本土文化越来越没有自信。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农村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成为新时代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时代,我们要紧紧围绕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核心目标,定向发力,精准破解制约困境,从而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性提升。
1.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人才是基础,文化队伍是保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强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就要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民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受用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艺术来自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素质是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前提条件。通过加强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是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根本。其次,完善文化人才制度。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本土农民的广泛参与,还需引进一批文化专业人才,为本土文化建设提供智力和技术指导。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改善文化建设基础条件,提高文化人才的待遇,建立良好的文化人才管理和激励制度,达到吸引文化人才最终留住人才。最后,改善农村生存发展条件。改善农村的生存发展条件是防止人才流失的硬保障,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提供农民的收入增加发展机会是防止人才外流的根本途径。
2.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需加强农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着手。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特色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加大文化建设投资力度,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并对其进行整理与保护。二是要培养农村特色文化传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农村文化特色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就要培育农村特色文化的继承人。可以通过对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人进行授予荣誉称号,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三要开发农村特色文化项目,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是农村的地域坐标,打造农村特色文化项目和特色文化品牌是打破“千村一面”的窘状的关键一环,是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四要加强特色文化宣传,促进农村特色文化的“全球化”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最终是为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要通过各种平台、载体以及媒体对农村特色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播,推动农村特色文化“走出去”,推动本地区文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1.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技术等文化资料落后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文化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文化建设资金匮乏。通过发展文化生产力来建设农村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加强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和文化资源倾斜力度。在政府投资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支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健全农村文化公共社会设施,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艺术创作以及农村文化宣传活动提供经济支撑。在公共文化资源倾斜方面,重视农民的阅读需求,创造和宣传农村影视作品,引导支持出版更多的“三农”问题书籍,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强以农村为题材的电影创作,提升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积极引导各级电视台、电台、广播、报纸等媒体增加农村特色栏目,为解决“三农”作导向。继续做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艺术修养。
2.培育和开拓现代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开拓要注意四点:首先,要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文化创造,激发农村自主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其次,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具有本地特色才有吸引力。可以引导农民开发诸如本地农业景观旅游、民族歌舞、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等等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打造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优势,提高地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再次,要立足农民实际,发展适合本地文化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和文化消费水平的文化产品和市场服务。最后,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发展环境。在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坚决抵制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有序发展。
3.改革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应实现从“文化主体”到“文化引导和监管”的转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建设是由政府包办,这些文化活动往往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应以人们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责应是制定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市场的宏观调控,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法律法规,规范农村文化企业的生产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证农村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方向。为农村文化产业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服务,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外,应加强对干部自身的管理,进一步明确文化管理部门及农村干部的责任范围,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职责进行明确定位,把文化绩效加入考核制度,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效应。
1.强化农村干部的文化建设责任意识。农村的发展与农村干部紧密相连,农村干部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主导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的意识十分淡薄,因此需要转变农村干部的观念,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的主导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职责,充分认识其建设是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精神重要力量,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共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意见》的精神,改变以前“重经济,轻文化”的态度,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完善农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统一部署,把其列为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纳入农村干部的考核指标。农村干部在进行文化建设是要对其进行顶层设计,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合理的文化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农村干部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成为文化建设的指路人。
2.培养乡村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软实力。农村文化自信的缺失直接影响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培育农村文化自信,就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让人们理智地、客观地看待自身文化,让人们清醒地认识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培育农民的文化自信,就要让农民认识到本地的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对学艺者和继承人进行鼓励和扶持,使他们以自己的乡村文化为豪。培育农村文化自信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让农民群众通过参与深化对本地文化的认识,体会本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就要以本地文化遗产、历史名人等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独具特色的特色小镇,形成本地文化坐标,增强人们对本地的归属和认同感,提高本地文化的吸引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