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媛
汉中中学 陕西汉中 723000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中国的自信,从本质上讲是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阶段,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磅人群理应是当代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部分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出现严重缺失的现象。所以,深入分析中学生文化缺失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社会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学生受到全球性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影响,就会出现盲目追崇外国文化,忽略自身的传统文化。首先,随着各种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大量未经核实的、低俗的信息被广泛传播,造成传播内容的失真。尤其表现在传播的内容庸俗、过于形式化,内容主要以取得娱乐效果为目的,造成内容肤浅化。其次,对传统节日的传播力度不够,导致中学生对传统习俗的感情淡化,造成对传统文化情感的消极,淡漠。部分中学生不假思索地热衷于模仿欧美的生活方式,对西方的语言、节日、饮食、娱乐有着强烈的兴趣,特别注重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反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造成价值观偏移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以明星为代表的有些人不注意加强个人修养,贪图享乐,逐渐产生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比如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实用主义、见利忘义等,这些与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宣传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思想是截然相反的,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交换的原则,但是这些人片面地理解、适用这一原则。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背离以前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道德准则,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人际交往与金钱等价交换的关系,就会造成中学生在交往中往往潜移默化地带有浓厚的功利性,强调利益的重要性,造成他们在精神上出现消极颓废、不劳而获、急功近利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造成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缺失。
首先,我国在教育价值取向方面一直深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多角度进行学科和分数的层次评比,一切以分数为衡量老师和学生能力为唯一标准,教育理念过分重理科,轻文科,重才育,轻德育。这不单单对学生的培养造成极大的失衡,同时会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宣传、弘扬和发展。
其次,学校在文化自信教育方面的内容缺失。文化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途径,脱离教育,文化自信就是空中楼阁。在中学教学领域,一方面,没有为文化自信方面设立专门的课程,即便有也多是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政治课必修三的内容讲授时间短,涉及内容少且分散,缺乏应有的逻辑性,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距离较远,不能贯穿整个高中教学的过程当中。
再次,先进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目前,各地中学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堂的方式,但是它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课堂往往也只重视理论,缺乏具体实践,很难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对先进文化知识的了解比较缺乏,很难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情感上也难以形成积极的情感认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父母又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中学生的文化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持久的。家长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和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比如在文理科的选择、录取专业的选择上,家长也会受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长期下去就会使得中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重视,从而导致对先进文化的认知程度降低。
总之,中学生面临的文化环境并不是十分乐观,不仅受到了外来的文化冲击,还在自身的层面也存在着各种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因此,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当代中学生既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和践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当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研究,为的就是在教训中把握中学文化的引领方向,帮助中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国家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