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晶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生态圈建设,初步实现了从科技成果转化到新型创新组织的全链条高新技术服务系统集成。
2017年8月,为满足成都市主体功能区发展需要,成都高新区再扬改革风帆。以构建精准高效管理体制和专业化、国际化的运营机制为目标,坚持“大部门、扁平化、聘任制”管理模式,以“归零意识”和“打散重来”的勇气,突出改革开放创新、产业振兴、营商环境等职能。新设改革创新局、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科技与新经济发展局、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建立“政策研究+招商引资+项目运营+保障服务”的全链条,提升成都高新区引领推动新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设立规划国土建设局、环境保护与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提高项目落地、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水平;组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建设宜居、宜业生活城市。
成都高新区30年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招引、培育、服务三大产业机制。
2018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511亿元,居全国综保区首位,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0.5%。仅2015—2017年,成都高新区累计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98个,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19家:苹果公司中国服务中心、毕晓普癌症研究所、展讯全球三大总部之一及全球研发基地、腾讯西南总部以及中国(四川)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四川发展兴蜀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项目相继落户园区。
成都高新区构建起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生命周期为导向的网络化产业培育孵化体系。出台了全国首个区域创新创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力推动以点、线、片、面相结合的“大空间、大体系、大集群”双创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创新创业、校地军民协同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开放创新创业、街道社区基层创新创业四大双创模式。孵化载体总面积425万平方米,创新创业企业1.7万余家,创客人数达10万人。
在高新技术服务领域,成都高新区率先建立全国首家高新技术服务超市,精准匹配服务。依托1.4万家双创企业基础数据,打造生长力动态评价体系,为双创企业精准“画像”,提供针对性指导和个性化服务;创新市场化运营,建立长效机制。组建高新科技服务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绩效评价、市场化运营。以创新信用券为纽带,改革政府双创资金扶持方式,提高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突出线上线下结合,提供便捷服务。开发线上APP,通过官网、微信等渠道融合创新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多点互通的超市服务体系。高新技术服务超市建立以来,累计服务企业9000余次,为20家企业提供股权融资2亿元,为300余家企业提供债权融资超过10亿元。
推进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是创新驱动,关键抓手是将人才、土地、资金等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动能。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成都高新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以建设全球人才活力区为工作目标,以“金熊猫”人才计划为统揽,推进建设全球高层次人才分布图,强化精准引智引才。一是打造人才政策比较优势。出台“金熊猫”计划等若干政策,每年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对顶尖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扶持,对“四创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扶持。精准制定顶尖人才礼聘制度、人才创业应急救助基金等7个全国首创政策点和20个全国领先政策点,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政策体系。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聚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临空经济”四大产业,深化“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扶持”的联合引才模式,开展“天府人才行动—海外行、城市行、校园行”。依托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新建20个离岸基地工作站点,累计对接离岸项目17个。三是做优人才服务品牌。依托国际人才城等高端楼宇组团,辐射周边9平方公里,打造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园区,吸引89家专业化、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2017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服务用人单位1.2万余家,服务人才25万人。截至目前,高新区人才总量达52.5万人,其中: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院士19人,国家“千人计划”123人。
成都高新区围绕形成创新动能,优化土地要素配置。一是供地策略从供地为主转变为供房为主。鼓励区内国有平台公司拿地建设高标准办公楼宇、标准厂房和人才公寓,形成科技孵化载体,更高效、更直接、更快速地配置给创新创业企业,加快创新人才、项目落地进度;国有企业资金实力是对供地转变为供房的重要支撑,支持国有平台公司出售有关楼宇、物业等固定资产加强资金周转,如现已投入使用的办公楼宇,在设定条件的前提下,转让给目前使用的高科技企业,增强这些企业的要素配置,使企业更好地留在成都高新区。二是供地门槛从投资规模的评判转向企业创新实力的评判。目前供地主要还是看投资规模,投资大的项目优先供地,下一步主要是看企业的创新实力,把土地资源更高效的配置给优质项目,对需要土地的企业进行必要的研判。三是土地效果评价从企业承诺转向实绩评价。很多企业拿地的时候承诺未来几年要贡献十几亿的产值和几亿的税收,但是后来并没有达到承诺的效果。因此,需要对过去三至五年在成都高新区拿地的项目作出效果评估。要构建用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土地资源配置,分类采取弹性年限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促进土地出让年限与产业生命周期、产出效益紧密结合,实现土地高产高质高效综合利用。同时,严格杜绝企业利用土地套利的导向。
在资金要素供给端,成都高新区在配置结构上,向创新项目倾斜,把资金更多地用于发展前景好的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争取更大覆盖面。在配置方式上,实施鲜明市场导向,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对市场失灵的种子期创业领域,加大政府性“天使投资”支持力度。在配置策略上,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方式,在吸引国际顶级天使基金、风投机构上下功夫,减少财政直接出资比例,以贴息、利用产业投资基金、PPP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发展。
例如:成都高新区打造出以“盈创动力”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服务,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作为全国首批13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之一,源于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截至2018年6月末,盈创动力累计为57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约446亿元,为41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超过75亿元,为25000余家次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增值服务,助推80余家中小企业改制上市。
除此之外,成都高新区还以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首次在人民银行下属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双创债”,注册金额10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偿还双创园区建设的银行贷款,6亿元用于孵化项目建设,1亿元分散用于11个创新型企业股权投资,包括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互联网软件开发、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此举满足了双创企业的多渠道融资需求,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成都高新还在全国首发“创新信用”,以信用评级体系为核心,引入市场化机制解决了传统“科技创新券”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不足的问题。
在以开放促发展中,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平台作用,打造全域立体开放新格局,加速融入全球产业经济版图。
作为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核心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利用全球技术创新资源,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服务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纷至沓来,截至2018年6月,高新自贸区新登记各类型企业30000户,占成都自贸区新增总量的78%。
在四川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背景下,成都正加快“一市两场”建设。在成都“东进”区域中,总面积为483平方公里的国际空港新城,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重点发展临空型枢纽经济、都市型服务经济以及创新型新经济,打造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新极核、支撑国家内陆开放的新枢纽、汇聚全球创新人才的新家园。
“中国—欧洲中心”是国家级对欧合作综合平台,已有波兰罗兹省及罗兹市政府驻成都代表处、法国城市联合会、中英智慧质量工程技术研究院、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等42家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事机构入驻办公。在这里,已连续举办十三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累计参会的欧方企业达3570余家、中方企业达6520余家,成功安排企业配对洽谈26200多场次,签约成功率达30%以上。如今,欧洽会已发展成为欧盟成员国参与最多、欧方企业参与最广泛、中欧交流规模最大的投资、贸易和技术创新合作盛会之一,在推动企业国际化及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川与新加坡联合开发新川创新产业园,面积约10.34平方公里,打造产业、人文、生态高度融合的创新示范城。截至目前,新川创新产业园累计引进利驰数据汽车数据运营中心等34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39亿元。中韩创新创业园依托菁蓉汇载体,已成功引进46家韩资企业和3家孵化器,在韩国建立4个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重点发展医疗美容、文化创意、电子信息以及游戏动漫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