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①中的表述阐明了物质资料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必然联系,生产生活方式在物质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式界定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性。本文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视角,分析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及其生态影响,反思工业文明时代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主要矛盾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绿色生活方式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下的构建。社会主要矛盾视角下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研究,对于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向与推进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变迁。与此相应,人类生活方式实现了由原始落后-温饱型-富足型的根本变化。不同文明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相应地会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则对自然界或生态环境产生不同影响。
1.原始文明生活方式及其生态影响
原始社会是人类进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以来所构建的第一个共同体,是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原始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起点与开端,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生产条件就是其生存的自然条件,构成其现实生活的物质生活资料就是自然产品,处在发展过程中的简单生产工具无非是四肢的延伸。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方式,旨在获取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因而,原始文明时期,虽然经历了由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进而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变化。但,由于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类主观能动性尚未充分显示出来,致使人类在原始文明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主要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这一时期,人类大多利用自然生产力对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物质生活资料进行简单的生产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这种被动依赖自然的状态,使得依靠集体力量生存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②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资料极其匮乏的条件下,狩猎文明与渔猎文明在简单而又落后的生活中产生,与此相应的是一种建立在极其匮乏消费基础上的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这种集体化的、落后的生活方式是由原始社会的生活条件决定的,采集和渔猎是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体现。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也曾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但是由于当时人类数量的稀少、生产要求的低下以及利用自然能力的局限,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力量和影响生态环境的程度是极其有限的,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着其自我修复功能。因此,原始文明时期的生态环境呈现出绿色性,保持着原生态。
2.农业文明生活方式及其生态影响
农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在这一时期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有了新的变化,通过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创造使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在生产方式上,人类对自然界虽然仍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已不是直接依赖,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开始充分体现。人们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成为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畜牧和种植则成为主要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由于人们长期反复利用土地来进行农业生产,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获取的物质生活资料与原始文明时期相比较为丰富。生活资料的丰富也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匮乏型走向温饱型,实现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男耕女织”正是这一时期自给自足地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决定了,农民同大自然保持着直接的接触,使人们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但是,在农业文明中晚期,人类对自然的原始敬畏、尊重逐渐消失,开始与自然对抗,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围湖造田等逐渐背离了自然,对自然的干预酿成了人类历史上难以挽回的损失与一幕幕悲剧,如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的湮灭、楼兰古国的消失等。总体而言,农业文明时代对自然的改变尚未超出其容量,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持着大体平衡,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部紧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工业文明生活方式及其生态影响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转折,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消费生活方式。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对于自然整体依赖的局面,对自然规律的掌控和自然开发技术的提升使得自然物质变换的效率和方式得到突破进展。市场经济的出现,提高了物质交换的无节制的消费总量,从人类征服自然以实现人类利益最大化的动力和制度安排方面,使得人类无计划的进行自身对自然物质的索取,不断接近消费自然物质的极限。自党的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提法至今已经60多年了。这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人民物质文化资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提出的。我国抓住工业文明时代全球化的发展契机,不断提高落后的生产力。显而易见,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温饱型迈向富足型。这一时期,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琳琅满目的消费品,促使人们形成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指导下,人们坚持物质主义价值取向,扭曲人类需要的现实意义,过多追求物质带来的感官和享受,把炫耀、攀比作为生活追求,把消费本身作为其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在生活中追求各种名牌服装、饰品、珠宝等,使消费生活畸形化,并由此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高消费模式,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从人类文明的整体进度来看,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不可再生资源枯竭;机械化生产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导致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消失,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③这种无异于自杀式的生活方式,引发资源危机、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破坏,并最终造成全球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了落后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成为主流。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指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以不断地生产来填补欲望的满足,使消费更多商品、拥有更多物质财富成为人们衡量幸福生活的根本尺度。这种生活方式,在提高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为此,促使我们重新思索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被消费主导的社会,具体表征如下:
1.物质消费主导
工业文明为人们带来了物质财富上的极大富足,从国情分析,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国,这种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使物质文化需要在矛盾双方的此消彼长中得到满足,也不可避免的刺激了人们对于更高物质生活的欲望。物质享受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物质消费成为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而物质消费产生的根源,源于物质主义的强烈刺激。物质主义究竟为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被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以Richins和Dawson、Kashdan和Breen等人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物质主义是“个体根据自身拥有的物质财产的数量和质量来界定自我概念及成功与否的一种价值观念,并通过对物质财富的看重程度、追求程度体现出来,其内涵可区分为三个维度:以物质追求作为生活的核心、以物质财富来界定成功、以物质追求来实现幸福感。”由此可见,物质主义以物质财富为基石,以物质享受为目标,并将其作为衡量幸福的根本标准。这种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无节制的财富积累需求,高水平的消费和高档次的物质占有,将人生的根本意义归结为物质消费、物质享受、奢靡的舒适的生活状态。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诉求,人们就会通过消费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欲望刺激消费,为了满足人们大量消费需求,商家就会不断的进行生产和再生产。④商家生产的大量商品又会拉动消费,而大量消费就会导致大量排放,由此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模式。这种不可循环的模式使人们在注重消费的同时,忽视了整体生产、生活的可持续性,对自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工业文明下的消费主导使人类消费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产生矛盾,在解决了落后的生产力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时对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造成了威胁,由此引发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
2.炫耀消费成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何为美好生活?在经济文化上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落后的现实之间,高消费、奢侈消费的生活方式成为特定社会群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现代生活中,炫耀性消费呈现出不断增长和蔓延的趋势。⑤其具体内涵表述为:特定的社会群体为满足畸形的消费需要,大量损害、消耗不必要的社会资源,以对金钱的蔑视和高档消费品的大肆占有,炫耀自己在社会上优势地位的一种挥霍性消费行为。在我国,攀比性、浪费性、虚荣性、挥霍性等炫耀性消费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会主要矛盾之中,构成对美好生活架构的曲解。通过国际旅游消费方面的报道以及美国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克莱尔·肯特对于中国人天生是奢侈品的受众的定位,⑥可以清晰的呈现出中国部分群体对于消费扭曲的价值定义。在炫耀心理刺激下,很多人追求各大时尚名牌,穿用动物皮毛做的衣服、背包,用动物牙齿做的餐具、用具,使用珍稀树木做的家具等。这种对奢侈品的贪婪消费使地球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由此可以看出,仅仅从物质文化的层面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不全面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等同于炫耀消费;蔑视生态伦理的消费使得消费濒临野生动植物、贪婪的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生产质量和数量的行为成风,这自然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失衡。
3.过度消费严重
过度消费的情形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是一种超出基本需求与支付能力地消费。目前,在我国生产和生活领域仍存在严重的过度消费现象,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具体表征如下:第一,在饮食上。人体每天的摄入远远超过人体需要的膳食提供3-5千大卡热量、75克蛋白质、65克脂肪。转而追求饮食氛围与花样上的翻新,造成大量的食物浪费。第二,在服装上。随着生活水平、消费总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首饰越来越成为生活品质、身份地位的重要体现。对于服装的审美已经完全趋向于社会关系的界定和选择,而不再考虑自然化的审美;一味的追求时尚的高消费,使以耗费不必要的自然生物资源为特点、过量或者没有消费市场的产品在社会化审美的欲望驱使下被不断追逐。第三,在住房上。很多人基于舒适、体面、虚荣的心理,追求面积的扩大与装修的奢华,这远远超出了人们正常生活的需要。第四,在交通通讯上。对汽车需求的档次不断提高,使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对于汽车过量的需求增加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以及空气污染的负担;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在通讯设备上的推陈出新,使老旧设备被大量丢弃,也产生了更多不可降解的电子垃圾。从上述表现可以看出,过度消费在我国已经十分普遍,且趋势不断加剧。消费数量的急速膨胀突显了一种不平衡的社会生活方式,物质文化资料在一定范围内呈不平均的分布态势,使社会主要矛盾在此消彼长的斗争中必然产生质的变化。为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矛盾论指导。
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深刻变化反应在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个方面。纵观世界生态、经济体系,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爆发,根源于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⑦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以一种不科学、不持续、不健康的社会需求表象误导着人类生存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新时代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生产与自然、生活与自然和谐互动基础上,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幸福为目的,以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为方向的绿色生活方式。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为此,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培育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
工业文明时代,资本无限增长的需求,使得“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成为主流。这种价值观反映在生活方式上,就是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将生命的意义、幸福的价值等同于对物质的占有和对财富的追求,体现在我国,就是追逐生产力高速发展下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提高了消费总量,但并没有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或提升消费效果,反而在参差不齐的消费现状中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和消费性污染。那么,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何以可能?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旅游。”由此可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需要的转变是全面的,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民对于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使人们意识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弊端和不可持续,那么,构建和培育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重新定位人民的实际需要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就使新时代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成为可能。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把人对生态环境的依赖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意在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转变社会主要矛盾下不平衡的消费现状。在此观念下的绿色生活方式应是一种超越了工业文明、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把消费看作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⑧我国应大力倡导适量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奢华和铺张浪费,将其精神实质与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主旨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相关联;通过思想引领、舆论传播、文化涵养、实践锤炼等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渠道、广泛调动多方力量进行不失时机的舆论宣传;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和价值理念,提高公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努力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2.转变社会需求理念,形成绿色消费方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被制约,这两者是互相对立的。要解决主要矛盾问题,还要从消费的源头,社会需要层面寻找解决的方法。美好生活,人民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平衡不充分内含表达了社会不平等的消费方式,收入差距和消费理念的异同使部分特殊群体在选择消费产品的过程中忽视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生态产品、生态文化、生态环境,而绿色消费方式的形成有助于提供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以绿色消费促绿色生产转型,从而形成“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可循环发展模式。由此可见,社会需要理念的转变对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形成绿色消费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绿色消费模式,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物质消费转向全面消费。以物质主义为取向的消费追求,造成资源严重短缺和极大浪费。为此,必须超越物质消费的狭隘思维,通过全面消费,追求全面生活。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是全面的[9],由于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人的生活是全面的,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休闲生活等方面的统一。因此,人的消费不仅仅限于物质层面,社会、精神、休闲、政治等方面的需要和满足,是人们生活更重要的方面。二是由炫耀消费转向节约消费。炫耀性消费更多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而进行的消费行为,完全扭曲了消费的价值和意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而,我们要以勤俭节约为宗旨,在合理的消费界限之内消费产品,即满足自身的重要需求,形成简约节约的生活方式。三是由过度消费转向适度消费。虽然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是我国现实的国情。我们要远离过度消费,倡导绿色、适度的消费模式,以质量的追求替代过量的物质商品消耗。
3.注重绿色生活实践,创造绿色美好生活
社会主要矛盾主导和决定着我国的绿色发展模式,不合理的消费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仅仅依靠理念的引领、消费方式的转型,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要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现实,并且得到广泛推广和创建,必须将绿色生活实践化为普遍行动,并且从制度上促进绿色美好生活的实践落实。[10]在饮食上,要优化膳食结构,考虑身体机能的实际需要,合理饮食,杜绝浪费现象,形成节约、适量的好习惯;在服饰上,要追求绿色环保,购买生态服装。生态服装从原料、制作到消费,都以无公害和有益健康为目标,采用天然纤维,色彩以蓝绿为主,款式轻松、简洁大方,具有鲜明的环保特征,满足了人们对服饰选料高品质的需求。在住房上,要追求居住面积的合理适当,建材充分考虑其可循环利用性,以高利用率的绿色装潢产品遏制自然资源浪费;在交通通讯上,践行绿色出行——少开车,多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制度层面上,规范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绿色消费行为,建立绿色消费引导机制,从政策调控层面给予消费者适当奖励。从消费结构方面,建立可持续投资机制,完善与绿色消费有关的税收制度。从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层面完善绿色消费制度与绿色消费法律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取向,以消费主义为指导,以物质消费、炫耀消费、过度消费为表现形式,这种生活方式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带给人们幸福快乐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甚至严重威胁人与社会生存发展的根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推动了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变革,物质财富的简单累积已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希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未来文明的理想形态,也必然要求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型与超越。为此,只有通过培育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更新,注重绿色生活实践,才能构建绿色生活方式,重构人类生存方式,推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