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新情况及基层政府应对策略分析※

2018-03-26 08:22:57关庆珍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动权话语权领域

●关庆珍 张 淼

一、引言

习总书记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到思想团结统一,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国内外环境,关乎到我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入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改变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我国的思想文化环境。“人人、时时、处处”皆可上网,网络意识形态对于民众心理的影响也更加深刻。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出现一些新情况,呈现出新特征。对基层政府而言,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和方式,如何把“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大变量”转化为可控量和正能量,对于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的新情况

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得到大力弘扬。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媒介层出不穷,各种社交网络迅猛发展,不断塑造出多元细分的思想市场格局。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日益复杂化、严峻化等局面。一方面,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一直存在,且日益隐秘。通过对信息科技核心业务和关键技术的垄断而获得意识形态渗透的技术霸权,为了其潜性政治要求,人为设置障碍阻滞信息自由流通。经常打着“网络自由、民主”等旗号,借由各种文化面具和多元文化的所谓“宽容性”借口,进行强势的信息“单向输出”,模糊或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随着我国反渗透斗争的进行,他们更多通过雇佣“网络大V”和社会闲散人员等方式培植代理人,向我国网民灌输西方价值观念,制作和利用热点问题在网络上炒作、挑唆不明真相的网民,故意激化矛盾等。网络已成了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政权进行颠覆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占比不断扩大,加上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更掩盖了其渗透本质,使得互联网空间的意识形态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交互式的信息传播促进了网络话语体系的多元化和非中心化。每个信息节点,既可以是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发布者,或者两者兼备。近年来新媒体自媒体不断涌现,互联网文化的技术性开放,拥有移动上网终端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自媒体”,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一方面这种“碎片化”“社交化”的传播媒体吸引了大量年轻一代网民,影响和重构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这种平民化的众多媒体,也不乏存在为了用户流量,通常会以过度的异质性追求而寻求互联网的注意力积聚[2]。这种多元化和非中心化的局面,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的同时,也给信息审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更重要的是,挤压了主流声音的传播空间,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分量。

3.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虚拟和现实的交互。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和网络普及,人们的利益诉求表现出多样化,诉求的表达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些具体而微的事件,诉诸到网络,如果触及到某些普遍的利益主张,或者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就很容易“发酵”扩大化引起过量关注,形成激烈的社会舆论网络事件,严重者进而上升到意识形态之争。在这过程中如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舆情危机,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

三、网络意识形态新情况对基层政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了党和政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威胁,主要体现在: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引导作用;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团结和国家政治安全。作为基层政府,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尤为重要,关乎着政权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关乎着国家、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3]。长期以来,我国基层政府一直担负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引导,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基层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意识到网络民心是一种巨大的政治资源,开始采取一系列手段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但是,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局势和日益复杂的网络舆论斗争形势下,面临“不可控”的网络传播局面,我国基层政府仍存在力不从心和应对不足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基层政府在互联网上长期习惯性处于被动局面,思维不够创新;线上线下统筹意识不够;对新技术应用不足、舆情管控有限等。

思路决定出路。要改变现状,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带给我们意识形态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强。创新、开放、合作的网络精神,也可以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中,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发展。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不仅是一个社交媒体渠道,更是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基层政府要转变思维,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特性建设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

四、基层政府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新情况的创新策略

要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政府必须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创新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和方式;打造好线上线下民心同心圆;充分利用新技术智慧建设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1.主动顺应社会潮流,加大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信息公开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互联网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基层政府在工作中,也要把互联网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加大互联网+政务服务力度,提升服务内容和质量;用好“三微一端”,提升信息公开力度。以优质的政务服务和公开透明的政务信息,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网络政务需求。拉近群众和政府距离的同时,也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便于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上,基层政府要结合互联网特性,加大理念和方式手段创新,提升吸引力,增强传播效果。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在变化,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也要适当地创新改变,以适应新时代的传播规律。互联网+时代下的意识形态宣传,要与时俱进,紧跟潮流,提升吸引力,才能达到宣传效果。基层政府要转变思路,加大理念创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手段创新,使其内容更通俗化、手段更多样化、方式更大众化,达到宣传内容深刻、受众面广、传播效果良好的局面,实现宣传无死角、传播最大化的目标。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借助互联网媒介,无缝隙、全覆盖、广渗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和比重。

3.在处理好内部争议和矛盾时,要注意线下线上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现在的各级领导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对于基层政府也是一样,要懂网、用网,才能推动工作的发展,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的矛盾和问题。为此,基层政府在处理内部争议和社会矛盾时,也要注意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处理线上及时发声,线上处理线下也要发声,充分打造线上线下同心圆,才能减少谣言的发酵与传播,提升话语权和主动权。

4.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智慧监管。科技和信息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智能时代”。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基层政府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的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大数据平台,使用大数据进行舆情监测、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情预测,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舆情动态。通过智慧的网络舆情监管系统,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和领导权,为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团结保驾护航。

五、结语

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新时代网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也将是一场持久战、拉锯战,很难一蹴而就。基层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更要看到时代发展的机遇。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规律,创新理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提升宣传效果;充分利用新技术,以“子之矛”还“子之盾”,才能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主动权话语权领域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 21:37:09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精细管理才有拆违主动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赢得大数据时代主动权
当代党员(2014年8期)2014-06-11 19:26:32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4-17 14:28:07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4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