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教学变革区域协同推进对策研究

2018-03-26 04:27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怡明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育者变革协同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怡明

□文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谢倩倩

移动网络、大数据等新媒体时代的标志正慢慢改造着人们的生活。以“慕课”为先锋的新媒体教学浪潮也滚滚而来,其引发的基础教育变革趋势已然明显。新媒体教学变革,表面看是在学校教育范围内带来全新的师生学习方式,影响个体的发展,其深层却是划时代地改变知识的生成和创新方式,影响着国家间竞争和人类文明进程。基础教育不应被动地静等变革,而须充分准备,主动应对。

一、新媒体教育价值潜力巨大

1.新媒体技术引领未来教育图景变化

美国著名教育技专家威廉·科普(William Cope)教授研究预测,新媒体技术可促成“转化式教育”的实现。在这种教育图景中,学校与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性的教学环境,构建真正意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促进学习者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培养理解力、行动力与创造力。这种未来教育可能由我们今天还不能实现的方式进行组织与运行,对人才培养是超越性的。在此方向上的努力值得付出,领先者必定占领未来教育高地。

2.新媒体教学改变师生知识生产方式

新媒体技术为“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奠定了技术基础,将学生个性发展、差异发展、自主发展从理论阐述变为现实可能。新媒体教学拓展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边界,创新了师生的教学行为,真正使课堂中知识生产方式从教师赋予转变为学生自主创造。例如“慕课”和“翻转课堂”,为教师从“教学专家”到“课程专家”的身份和工作方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学生也从得益于“会讲授知识”的良师发展到得益于“会规划、挑选和组织知识”的能师。这种超越性的知识生产方式,必定会转化为教育质量的普遍提升。

3.新媒体教学创造教育可能

新媒体技术让教育世界扁平化。教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单位、单位与单位间的时空距离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地缩短,乃至被完全消解。这种聚拢效应能够极大地方便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软件资源)的整合与投放,更灵活地实现区域教育一体化或碎片化的形态转变。在这种技术平台上,新的学习空间得以开拓,个性化教育、精准教育等教育形式和内容都将更加从容有效。借助新媒体技术,必定涌现更多的教育创新。

二、中小学校新媒体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1.新媒体教学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巨大

新媒体技术对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均提出了资源要求。硬件资源主要指新媒体技术的承载设备,软件资源则是通过硬件设备进行运用的教育内容,比如各种课程资源。硬件的更新,依靠资金的投入,本质上是经济问题。而软件的更新,需要大量的教师创造性工作与积累,本质上是教育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软件资源更难在短时间内快速积累,也很难依靠某所学校的力量独立完成。

2.学校对新媒体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一是对新媒体教学改革的价值认识不足。中小学教育者普遍将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媒体教学定位于现有学校教育教学的补充,适合学生校外的个性化辅导。依现实看,这种观点似乎正确,但它忽视了利用新媒体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价值,浪费了利用技术革新引导传统教育变化的机遇。二是对新媒体教学改革前景存疑。目前已有的新媒体教学改革实践,还难以表现出超越传统教学的更高效率,特别是在知识教育和应试层面,造成教育者认为这可能又是一种理念高远而实践效果贫乏的跛脚变革。即便在部分实验班级已反映出较好效果的情况下,其他教育者也对成功经验能否有效移植持保留意见。三是决策者对现实办学压力的取舍。学校决策者考虑到学校办学质量、传统声誉、资源投入及工作负担等现实压力,往往采取等待和观望态度。

3.对新媒体教学方法准备不足

新媒体教学变革难度巨大而学校在各个层面的方法准备不足,是改革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与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同,新媒体教学是教育媒体技术更新与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两种变革同时进行——新媒体教学指向“学生中心”,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熟练运用新媒体设备的方法,还要将“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化为“学生中心”的方法体系。两种方法有一项未能熟练掌握,都将在新媒体教学过程中产生严重的不适应并降低教学效率与质量。而与新媒体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学校教育组织方式与管理体制,也需相应地进行变革。这些都需要新思路与新方法作为基础。

三、新媒体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1.顺应新媒体教学改革特点,构建区域协同推进策略

新媒体教学改革具有“投入大”“积累慢”的资源特点和“扁平化”“共享性”的技术特点。新媒体教学的硬件升级需要进行较大的资金投入,软件更是无法依靠集中投入迅速积累。因此,仅凭个别学校很难有效完成改革任务,必须依靠区域内教育行政机关、科研单位和众多学校通力合作,构建区域性协同推进“改革共同体”,形成统一的改革愿景与行动方案。新媒体“扁平化”与“共享性”的技术特点可以有力地支持区域协同推进策略,提升区域协同效率,保障改革成果充分共享,促成“1+1>2”的合力,形成集团发展优势。

2.搭建协同梯队,形成以点带面的区域推进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成功要素,一是拥有核心技术,二是形成数据规模。教育的保守属性与新媒体时代的爆发式生产存在节奏上的错位。这需要在区域协同推进过程中构建“1+1+1+N”的协同梯队,发挥区域中各教育主体优势,克服新媒体教学改革中的难关。第一个“1”是区域的教育行政机关,着力顶层设计、提供资源保障、居中沟通协调,打通组织关;第二个“1”是区域中的教研单位,勾勒改革图景、搭建理论框架、制定行动方案,打通理论关;第三个“1”是区域实验学校,推进改革实验、创生核心技术、探索实践经验,打通技术关;一个“N”是区域的其它相关学校或改革创新团队,壮大改革队伍、生发本土经验、积累课程资源,打通规模关。“1+1+1”着力打造强有力的创新点,再通过“1+N”的生态网络,形成以点带面的整体发展态势。

3.建立区域研学制度,培养改革尖兵

新媒体教学理论日趋成熟,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仍须中小学教育者不断探索。这就需要一个长期的科研学习制度,确保改革者能够领会新媒体教学的发展理念、理解理论实质、探索实践方法。一是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站上理论高度俯瞰实践样态。二是定期进行经验研讨,汇聚改革过程中的经验,交流工作心得。三是实行导师结对制度,聘请新媒体教育专家进行长期的个人和团队跟踪指导。研学制度的核心是将中小学教育者的“工匠”认知转变为“工程师”认知,借助新媒体教学改革,催生一大批专家型校长和教师,发挥示范作用和“鲶鱼效应”。

4.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中小学改革动力

新媒体教学改革缺乏紧迫性和短效性。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期待、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考核以及学校内部的运行惯性,都让各中小学校改革动力不足。这就需要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育者实践动力,确保区域协同能够持续推进。一是资源倾斜,对承担新媒体教学改革创新任务的单位、团体和个人予以资源保障,如加大实验学校的硬件资源投入,对创新团队予以奖励,计算改革者的工作量等。二是改革评价取向,将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不全以短期效果论成败,对改革过程中的努力予以肯定与鼓励。三是建立发展机制,让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领导者和核心教师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在职称、职务等方面予以倾斜。◇

猜你喜欢
教育者变革协同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变革开始了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