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远
(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府城墙遗址是太原府城内的重要历史遗迹,在构成太原府城格局形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太原府城墙遗址空间形态以城西水系为依托,旨在强化太原府城城市格局和历史氛围、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尊重历史文脉、发掘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城区文化品位。
1)明晰城西边界特征,凸显府城西廓意向。城墙曾是府城最重要的空间界定元素,目前由于古城墙地面遗存不多,府城边界轮廓只能由四条城市干道北大街、建设路、迎泽大街、新建路界定,缺乏空间上的可识别性。为解决现状太原府城城廓边界不清晰的问题,规划通过合理的保护策略,反映城西水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强化府城城西的历史边界特征。
2)整治城西历史水系,改善府城生态环境。从太原府城现有历史遗存分布看,西片遗存的数量远少于中片和东片。建筑遗存虽然不多,但城西水系曾为宋城护城河,明城的内河,对于府城整体形态和格局都有着重要意义,且水系的分布对改善城市生态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强化其自然生态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能够在增强西片历史氛围基础上,改善府城生态环境。
依托城墙遗址、饮马河等历史遗存,完善地段功能设施,提升地段环境品质,延续历史文脉,体现文化内涵,建设适宜居民生活又满足休闲游览的城西滨水新社区。
通过保护利用、环境整治和更新改造,规划将最终塑造成:
府城风貌的历史边界——修复西北城墙遗址,通过遗址公园和道路街景改善,强化其作为府城西侧历史边界的特征。
传承文化的生态廊道——强化城西水系的自然生态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色,提升府城历史氛围和生态环境品质。
规划设计以《文物保护法》《古城墙保护准则》为参考,提出太原西北角城墙遗址的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尽可能保留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部件,对遗址的修缮应保证安全性,对脱落缺损部位进行加固与支撑,同时考虑明确区分新旧材料。
2)完整性原则。通过对遗址周边环境进行统一设计,重现历史氛围,包括历史痕迹、周边环境、背景环境的完整性等。
3)开放性原则。打造与市民生活联系密切的遗址主题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活动、日常游憩等。
4)纪念性原则。遗留的城墙就是一座纪念碑,通过地形塑造、符号运用、环境设施设计等手法强调城墙的纪念意义。
明初,太原被列为九边重镇中的首要城市之一,太原的政治、军事地位得到加强,明太原城比宋太原城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如今的府城墙遗址是府城内仅存的两处遗址之一,是当时西北角楼残存的底层结构,历经了太原府城自扩建以来的各个年代,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1911年辛亥起义成功,阎锡山任山西都督,执政期间着重于重工业建设,此期间太原的钢铁等产业得到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后,阎锡山为保卫太原,在太原城墙上新建了环绕全城的碉堡和防御工事,将部分区段的城墙掏空,辟建出大量的炮兵射口和机枪射口,现存的方形钢筋、混凝土加固措施以及大量炮兵射口和机枪射口,是军阀统治时期产业发展和战备的明证。
1949年解放太原战役,成为国共内战期间,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西北城墙遗址见证了这场战役,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全长1 500余米,占地15.4万多平方米。其中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存最长的一段明清城墙,全长1 540 m,这段城墙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大部分城墙的内城砖、城心夯土均被拆光挖净,有的地段已大面积裸露城心夯土层,仅存一侧的城墙砖体,受到相当程度的腐蚀、风化。北京市文物局对此段城墙进行全面修缮,以最大限度保护城墙的历史原貌为原则,其修缮方针是保留现状、恢复原貌,维修险情,加固残状,适当复建,使城墙恢复连续的整体,并得以保护。在修缮工程中,注重按原状保护好城墙中原有遗迹的历史真实性;总体上采取现状加固的方法,采取传统工艺传统材料,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墙的历史信息和原有风貌。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镇司马台村北,建造于明成化至万历年间,在明代万里长城中以惊、险、奇著称于世,最高处海拔889.8 m。为了尊重历史真实性,最大限度的保持文物原状、减少干预,工程设计中决定只对残墙进行防护加固而不复原。加固中所采用的钢架朴素实用,以简洁的形式尽量淡化外观,力求与原状既相协调,又可识别,同时真实的反映了加固工程的时代特征。
位于荷兰马斯垂克,原为哥特式教堂,后改造为档案馆。对砖砌墙面进行严谨修复,历史遗留碎石、残片等运用展示与利用相结合的手法,突出历史延续的可识别性,新旧对比凸显特色。
1)增强城墙遗址的完整性,对现留墙体、部件予以保留,根据遗址尺寸复原东北部分城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城墙遗址的完整性。2)增强城墙遗址的展示性,对破损的墙面进行修复,保留有历史意义的枪眼弹痕等展示历史风貌。使用树列、地面铺装等方式暗示城墙边界轮廓线。3)提高城墙遗址的安全性,加固现有坍塌的城墙土堆;在2层楼板断裂处设置护栏,保持视线通透,同时展示历史风貌。4)改善城墙遗址的可达性,依据城墙样式,新增缓坡,使游人可以攀登至城墙顶部。
太原府城墙西北角经历了众多历史事件,保持这些历史信息的真实性,遵循了历史保护的原真性原则。保护古城墙、城墙垛口、枪眼弹痕等历史痕迹及历史信息,结合周边环境空间设计,形成城墙遗址纪念园,展示太原府城的沧桑历史,纪念为解放太原而牺牲的英雄。采用下沉空间有效阻隔周边交通等带来的喧嚣,形成一种安静肃穆的氛围,同时仰望的角度更可突出城墙遗址的崇高感觉。面向城墙平缓上升的草坡,使人对城墙的视角不断变化,达到仰望城墙的效果。为营造纪念性,还将采用壁画、雕塑、地面铺装以及环境小品等作为载体表达历史信息。西北角城墙遗址,呼应拱极门,形成府城边界重要节点,拱极门在形制、风格上复原古城门、反映城门雄伟壮观景象;相比于此,遗址公园意在保留真实历史信息,遗址自身具有纪念碑式意义。此外,府城墙遗址纪念园的历史性主题还与胜利街的太原解放纪念馆相呼应。因此,府城墙遗址纪念园与拱极门、太原解放纪念馆可形成纪念公园的空间序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线路。
通过保护府城遗址的历史痕迹,展示太原府城的沧桑历史,强化城西水系的历史感,引导滨水界面的建筑景观和绿化景观,提升滨水环境的文化品质,加强遗址公园与周围环境的景观联系,建立清晰的古城墙遗址纪念性景观和历史环境意境,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之中。一方面提升城市建成环境和水系的生态性,保证滨水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营造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延续遗产所处环境的场所感和历史感,积极发挥文化遗产在塑造城市景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