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讲师
糯黑村全景
冬雨绵绵,通往村舍的青石板路光滑如洗。清冷的风自对峙相望的老圭山方向吹来,更添凉意。沧海桑田,存续百年的石头墙无声记录着糯黑村的漫长历史;袅袅炊烟,勾勒出一幅从明代洪武年间传承至今的世外桃源图。
从昆明东部汽车站出发至石林县城,再转乘至圭山乡的小巴,便可至“糯黑石头寨”大门标志前。从此进门,抬眼所见便是由石板房、石板瓦、石板牲厩、石板路、石墙、石门、石缸等石头建筑构成的世界。百年石头寨,传奇糯黑村,在绿水青山间悄然伫立。相传在很久以前,村中水塘清澈见底、四季不涸,塘边百花摇曳多姿,古木参天,猴子常来塘边戏水,“糯黑”便由此得名。“糯”是彝语,译为“猴子”“黑”译为“水塘”,糯黑即为“猴子戏水的塘子”。来客震撼于斯,乐在山水间,趣于石韵里,浑然忘忧。
糯黑寨门
天气虽然有些不佳,但村中间的“猴子塘”依然明净如镜,倒映出四周造型别致的石板房和远处石山的剪影。沿着杜鹃山的山间小路拾级而上,藤蔓交错,山风浩荡,快到山顶时,便可见到用石块垒筑的瞭望台,登高远眺处,峻岭乡野尽收眼底,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
特色石板房
特色石板房
王家大院
走进糯黑古村,“石头会说话,姑娘爱唱歌,进村就是景,入户有千秋”的诗意魅力是自然散发出的。站在山顶,鸟瞰整个糯黑村,两条建村以来就开辟出的环村路内,依山而建、绿水环抱的封闭型石木结构的石板房建筑,星罗棋布,错落有致,视觉上呈现出“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动态性均衡特征。糯黑村民懂得“自然之道”,并将其运用于建筑中,青石层层叠叠,纹路与颜色各异。村民利用地理自然优势上山采石建房,“自然”是建筑的源头,由此形成的民居99%都为石木结构,以两层居多,三间正房,两间耳房,特色鲜明。薄石板用来做石板民居内饰与地板铺设之用,厚石板则经过打磨,建成错落有致的石板房外墙。整体建筑和谐统一、布局合理、造型独特、实用牢固,既保持了彝族撒尼人原有的传统自然村落风貌,又因其独特样式而在滇中古村落建筑群中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石头材料在糯黑古村中的反复循环利用,其原因并不仅仅出于节约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要从对乡村和山林生活的向往出发,构建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发展出一种与自然之物心灵唱和的精神状态。村里至今还保留针对村民训诫的“封山碑”,上书:“偷打石板者每丈罚银拾圆、将石板充公。”2000年以来,陆续有知名画家带领学生在糯黑体验生活,写生创作。目前,如糯黑“四通园”这样保存相对完好的石板房建筑的一部分正被改造成画廊,当代艺术正在介入糯黑的乡村改造与建设过程中,并将对糯黑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糯黑《盘江》报旧址
云南艺术学院教学基地
高校师生在糯黑创作的作品一角
“石头”是破解糯黑村历史文化传统的独有密码,也是守护和传承糯黑彝族撒尼文化的活体见证。早在距今620年的明代洪武年间(1398年),居住于此地的彝族撒尼人便依自然馈赠,以2亿年前山上所形成的多层片状石灰岩凿石建寨,始建糯黑村。明代,在糯黑村建造了作为士兵防卫哨所之用的“藤子哨”。清咸丰七年(1857年),受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彝族撒尼人高举起义大旗,掀起反清斗争。三年后,在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彝族首领杨辉南战死,义军撤出石林县城,在糯黑村背后的杜鹃山顶筑瞭望台、围石城,为义军将领退守之用,糯黑也因此以“明代的藤子哨,清代的石古城”闻名。立于寨中的记事碑,则分别以彝文、汉文记述糯黑村的历史。
糯黑村的“石头” ,不仅传承着彝族撒尼人的民族文化记忆,同时还承载着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记忆。解放战争时期,时任滇桂黔边区纵队副司令员的朱家壁,曾带领边纵小分队在圭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期间就住在糯黑村的王家大院。党领导下的云南第一张报纸《盘江报》,也诞生于王家大院旁的另一间石屋。王家大院----作为糯黑村唯一一个民族特色保存完好、红色文化传统悠久的石头房院落,至今在糯黑村石头建筑群中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时至傍晚,来到王家大院。大院属典型的三件两耳式建筑,其中一间耳房,如今已成为云南画院的写生基地。大院的第五代传人正在屋内忙碌着,听说来意后,这位彝族汉子对当年朱家壁司令员率领边纵队开展游击战争的事迹如数家珍。在这座大院里,幼年的他,就是在听父辈们讲述这些事迹中长大的。以石为缘,以石为引,红色记忆与家族记忆交融在一起,在糯黑村世代传承。
糯黑,因石而建,因石而荣,也因石而兴。在这座延续620年的石头古寨中,有石头演化而成的民族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有彝族撒尼人谱写出的生活欢歌,也有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建筑美学传承。唐代文人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以“宏大、幽邃、人力、水泉、苍古、眺望”形容园林建筑六要素,而糯黑虽地处崇山峻岭中,但其村落建筑群的布局设计,却也颇得城市园林建筑之精髓。糯黑,就是那隐居青山绿水间的乡野“名园”,百年糯黑石头寨的传奇,正等待有心的后来人去继续挖掘、传承与书写。
采风绘画
糯黑“猴子塘”
糯黑村民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