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8-03-26 18:46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战略

■策划/整理 本刊编辑部

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非凡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新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认为,优先二字,让我们自觉地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位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机制,为今后搞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政策设计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十分丰富,内容涵盖“三农”各个方面,科学回答了新时期“三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问题地深入研究、深谋远虑和深厚感情,形成了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地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中,“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最为系统鲜明,居于总结性总要求的地位。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必须”,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三个必须”通过论述“三农”强、富、美与国家强、富、美之间的关系,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关系我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全面性问题,这是对“三农”工作基础性地位的总把握。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了“三个不能”,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这“三个不能”从历史维度审视“三农”发展规律,表明了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松劲的决心和态度,明确了我们党在经济上保证农民物质利益、在争执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宗旨使命。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了“三个坚定不移”,即“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三个坚定不移”从全局角度明确了“三农”工作重点,在关键时期释放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强烈信号,表明了我们党坚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政策目标,既是加快农村改革的响鼓重槌,也是推进“三农”发展的必由途径。

由此看来,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重视的基础上,为什么还要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呢?

关于这个问题,韩俊这样说,“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了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意义非常重大,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

“乡村振兴战略”提醒着我们,城镇化的发展不代表摒弃了乡村的作用,反而是要将乡村与城市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乡村”作为与“城市”平等地位的组成部分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韩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有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里落户,这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但是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比如2030年—2035年,农村还会有将近4亿左右的人口,所以提出振兴乡村。乡村从来不是处在从属的地位上,在现代化进程中,它应该和城市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三农”工作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

新要求,新征程

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设定的一个新的目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曾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一个概括,也是5句话20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互相对照,有四句话不一样,这不仅是对总要求的提高,更表示了在之前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结果。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我国农业农村生产已经度过了平稳发展阶段,向产业兴旺过程迈进。2016年,全国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018万个,全国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在2015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到了新的历史时期,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得愈发热烈的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构建农业三大体系,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绿色农业、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这些都成为了我们农村产业模式发展进步的必经阶段。对于这点,我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这样表示,所谓“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这与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上升至60%左右,处理污水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2%。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观念不谋而合,乡村发展开始从村容村貌的整洁逐渐过渡到“生态”和“宜居”上,仅仅是“整洁”已经不够满足现代农村的发展脚步。“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曾是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如今,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提高到74.1%,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十九大过后,中央把“厕所革命”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文明建设的高度部署推进,显示这不仅是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更是一项文明工程、民生工程。这也从侧面展现了总要求中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的跨步,我们的乡村不仅生态文明建设好,也逐渐脱离了曾经“脏乱差”的印象,成为了“宜游宜居”的美丽处所。

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中提出,我们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提醒了我们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2016年新当选的村党组织书记中,致富带头人占54%,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总数10.3万人。“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村长治久安。健全“三治结合”(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的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和形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乡村基层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政治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以前我们说农村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要解决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首先就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自提出以来,全国每年脱贫人数超过1000万人,脱贫效果显著。说到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土地是农民的根,农民的魂。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中这样写道:“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站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对于务农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决策意味着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彰显了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时间节点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既可以稳定农民预期,又为进一步完善政策留下空间。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土地承包“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回应了社会关切,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要按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

而在总要求中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乡风文明”,关于这点,韩长赋是这样说的,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留住最美乡愁。

这五个总要求的提出,四处总要求的不同以及农村土地关系发生的变化,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得怎么做,全在这上面。

过去我们提到四化,总会说农业现代化,而现在我们说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关于这个问题,韩俊是这样解答的,他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比单一的农业现代化涵盖的范围更加宽广,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农村的政治、农村的文化、农村的社会、农村的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响鼓重槌,落实到位

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条件。韩俊表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我国“三农”发展新格局。现在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条件是越来越完备了。比如现在农村基础设施、道路,发展得非常快,互联网在农村越来越普及,现代物流体系进入农村,在农村的覆盖面越来越宽,农村的教育、农村的卫生、农村的社会保障、农村的文化这些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努力,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的。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而如何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农业农村,关乎人民,关乎我们自己的事情,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就在于“人、地、钱”这三点上,我们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上分析。

留住人。拿什么留住人?要留住人,就要引导部分农民、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一是促进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对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实施关闭,全覆盖地配置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设备。在此基础上,实施“天蓝、地绿、水净”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三是教育,要让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四是打造乡村人才队伍,通过人才培育引领乡村振兴,激励更多优秀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五是培养农村文化艺人,组建农村传统文化工作队,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留住最美乡愁。

守住地。用什么守住地?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对农用地而言,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与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点相契合,既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又给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再研究新的土地政策留出空间。对宅基地、经营性和公益性的集体建设用地而言,要从长远考虑,根据未来乡村振兴的需要,逐步盘活,用出效益。

赚到钱。凭什么赚到钱?要广辟来源、多措并举,配置公共资源优先向“三农”倾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要贯穿于乡村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贯穿于有关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到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来看,也很好地诠释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包括了哪些内容,而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二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传承农耕文明,发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弘扬乡贤文化,讲好乡村故事,复兴乡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生态需要。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尊天重地,道法自然,美化山水林田湖草,构建天人共美、相生共荣的生态共同体,打造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好去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新时代新战略转化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推动经济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人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十九大结束后,甘肃省重点学习,积极落实,重锤出击,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2017年12月1至3日,农业部畜牧业司组织甘肃、内蒙等13个重点草原省区,在兰州召开了振兴草原牧区座谈研讨会,这是农业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思想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举措,是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凝聚行业力量、共谋牧区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

2017年12月6日至7日,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深入张掖、武威调研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并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有力推进祁连山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积极培育打造富民产业,不断夯实持续稳定脱贫基础,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2017年12月6日至7日,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深入宕昌县、康县调研。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集中精力攻坚深度贫困,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说到底还是解决“三农”的问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真正目的。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红船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6月21日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的《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中提出的内容,“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做好“三农”工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然需要弘扬“红船精神”,需要坚守“三农”情怀。“三农”工作者只有不忘初心,真正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牢记使命,才能更好地投身于“三农”事业,守好农业农村这一头,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的“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战略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