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态工程之最:40年造林2918.5万公顷

2018-03-26 02:14胡利娟
中国科技财富 2018年2期
关键词:三北沙化防护林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我国第一个与改革开放相伴并同步推进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

我国第一个规划期限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三步走发展战略期相吻合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

我国第一次以国家重点工程形式有组织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的政府行动;

远远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

这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崛起的“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三北工程)。

“三北工程不仅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1月24日,国家林业局三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发出中国声音,共享中国模式,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中国生态建设开启历史新纪元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与长远大计出发,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下,决定建设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生态建设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三北防护林的启动实施,揭开了我国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大范围开展生态建设和国土绿化事业的序幕,工程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踏上了播绿荫、退黄沙、保水土、护农牧、佑家园的新征程。

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三北工程区各族干部群众戮力奋战,战天斗地,谱写了人与自然重修旧好的动人篇章。

初心不移、砥砺奋进。40个春去冬来,三北工程历程不凡,成就非凡。40轮寒暑易节,三北人民披星戴月、战天斗地,使三北大地由黄到绿、沧桑巨变,三北故事扣人心弦、荡气回肠,三北精神可歌可泣、感天动地。

统计显示,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02%,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提高到20.98亿立方米,使区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生产力明显提高。

“绿色万里长城”内树旗帜外赢荣誉

作为我国政府启动实施的第一项大型生态建设项目,三北工程建设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条件之艰难,效果之显著而倍受世界瞩目,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

1988年,在三北工程建设10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亲笔题词“绿色长城”,永远激励着三北工程建设者砥砺进取,奋勇前进。

1987年以来,先后有三北局、宁夏中卫、新疆和田等十几个单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奖章。

2003年12月28日,三北工程获得“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吉尼斯证书,成为我国在国际生态建设领域的重要标志和窗口。

“‘绿色长城’在树起一面旗帜的同时,又为我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崇高荣誉。”该负责人称,40年来,三北工程不仅生态效益显著为维护祖国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经济效益也突出,为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如此,显著的社会效益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防沙治沙实现历史性突破。重点治理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呈“双降”趋势。营造防风固沙林806.7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公里,从根本上扭转了沙化危害扩展加剧的历史。三北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连续10年呈现了“双缩减”。

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2014与2009年相比,5年间三北工程区的内蒙古、甘肃、陕西、河北、宁夏、山西、新疆、青海8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净减少11497平方公里,占我国荒漠化土地净减少总面积的94.86%。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两大沙地扩展的趋势实现全面逆转,呼伦贝尔沙地实现了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的重大转变。

——防治水土流失成效显著。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近966.2万公顷。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从1999年的31.6%增加到59.6%,6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600多条小流域得到了有效治理,年入黄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

据《2014年黄河泥沙公报》显示,黄河上中游各干流年输沙量明显下降,兰州、石嘴山、头道拐和潼关监测站年输沙量分别比多年平均值下降了81.97%、61.73%、62.96%和93.42%。

——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粮食产量和农田面积呈“双增”趋势。营造农田防护林280.6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2248.6万公顷,工程区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68%。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和完善使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基本得到根除,保证了粮食稳产高产。据测定,由于农田防护林的保护作用,粮食亩均增产15%—20%。

——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目前,三北地区经济林面积达667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产值达到1200亿元,约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绿色带来了物阜民丰,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三北地区新增经济林面积267万公顷,新增产量1200万吨,新增产值500多亿元,433万人依靠发展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同时,各地积极发展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林间种植等产业,林下经济效益日益彰显。一些地区农民的涉林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还结合美丽乡村、森林城市和特色经济林建设等,积极发展森林观光、生态疗养、游憩休闲等新兴服务业,走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新路子。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地区森林旅游接待游客3.8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480亿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涌现了一大批以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培育了一大批陕西延安、内蒙古通辽、山西右玉、黑龙江齐齐哈尔、新疆阿克苏柯柯牙等先进典型,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近年来,三北工程区坚持把工程建设同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以城镇为中心,村屯为单元,通过道路绿化、街头绿地、休闲广场、森林公园、四旁植树、庭院绿化等方式,让森林上路、进村、入园,人居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金岸、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京津郊野公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善半壁河山面貌积累宝贵经验

三北工程在为改善祖国半壁河山面貌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探索和积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征程中治理生态脆弱区的宝贵经验。

具体为:一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消除制约工程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工程建设增添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是坚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三北工程建设。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本,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建设成果;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工程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至2017年,完成总投资548.3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35.89亿元,地方配套及社会投资312.47亿元。

猜你喜欢
三北沙化防护林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刍议“三北”地区莱窖安全管理策略
自家林地充“三北”“村官”骗补想得美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