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

2018-03-25 06:55古亦新朱聪明
世纪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路线习近平

古亦新 朱聪明

【摘要】本文分别从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以及价值诉求四个角度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力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等重要内容。

【关键词】习近平;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2-0014-02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特点,体现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目标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价值标准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价值诉求为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人民至上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价值体系,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价值向度,有助于明确新时代工作重心和方向,有助于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

一、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对改革开放近40年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深入总结之后得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该方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得到确认,这突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人的价值取向和方針路线。

(一)使我国发展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

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便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首先要回答发展为谁、依靠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好地进行了回答和解决,答案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这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社会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包容性发展观点的本质意义。当前如果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决战决胜,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遗留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发展过程当中,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基础和前提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也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途径。

(二)是党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基本保障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会直接决定着其兴盛衰亡。苏联人民最终抛弃苏联共产党,一方面是受国内外反共势力的影响。另一方面,苏联共产党放弃了一直宣称的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的立场。如果说前一方面的原因是外部因素,而后一方面就是根本性原因,直接导致了苏共亡党。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一直没有放弃人民为中心立场,不论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还是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关切人民群众的诉求,始终调动起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群众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的重要法宝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一个政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背离了人民群众,执政党将会一事无成,终将被历史所淘汰。因此在执政过程当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立场,倾听人民诉求,虚心向人民学习。

二、价值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生活化、接地气。一方面,其思想当中蕴含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包含着群众追求幸福的发展愿景。习近平同志在刚刚担任总书记的时候,就向全国人民指出:党中央的奋斗目标就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这一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贯穿始终,是这一思想独有的精神特质以及理论品格。这一承诺同时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真挚的为民情怀,以及强烈的责任使命和担当意识。

(一)须确立新时代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在这40年当中,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水平。在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一方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到2050年,将中国打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从本质上来看,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时代。群众有权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从改革开放到现如今,再到将来的2035年、2050年,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权利不断地在地实现超越。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最大向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一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契合,另一方面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体现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二)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解决人民关切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诉求、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凝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整个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有效维护过程当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弘扬是至关重要的渠道和途径。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屡屡证明,一套感召力强大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对于社会稳定运行、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一要使收入分配进一步规范化,缩小贫富差距。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统筹城乡发展,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始终将公平公正作为发展质量的检验标准。二要健全民主制度体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通过制度来予以保障。三要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统筹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住房制度,打击炒房行为。四要进一步提升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好家园。

(三)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美好生活要不等、不靠、不要,要忙起来、干起来,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要同人民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只要党和人民和衷共济,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不论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是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要靠实干,唯有实干,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价值标准:代表人民根本利益

为人民谋利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以及责任。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论述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新发展,另一方面深刻而又全面地折射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所蕴涵的价值标准。

(一)黨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检验标准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

党的执政水平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对于党的各项工作而言,人民群众是最终的裁决者和评判者。如果不为民谋福利,不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党必将会被人民所抛弃。这一事实已经无数次地被历史检验和证明。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立场。党所有工作的价值评判者、价值裁决者是人民,而且只能是人民。习近平指出,衡量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根本标准就是群众是否满意、高兴、答应和赞成。这就深刻的反映出其思想当中人民利益的价值标准,用这种价值标准顺应时代潮流,回应群众的关切,为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标尺。

(二)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

当前中国各项事业处于重大变革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急需解决人民关切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就是关注群众的现实关切,维护实现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在教育、住房、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环境、国家安全、医疗卫生等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的领域,重点布局、统筹,使得改革成果真正的惠及造福全体群众。

四、价值诉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改革开放之后显著增强。但是随着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突出,给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带来很大的影响。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得改革开放的红利更多、更公平地使群众共享。

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贫富差距过大,改革不能算是成功的。习近平多次指出,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改革发展成果、发展红利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能否对各个方面的短板进行补齐。全面小康不是平均的小康,而是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对此,习近平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将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贫困的脱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必然会提升。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要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协调经注与民生事业。统筹与协调经济与民生事业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切的问题,老百姓暖气热不热、食品安全不安全、空气新鲜不新鲜、社保水平能不能再高等问题是群众现实关切的问题,而非是一个数字或者速度游戏,确保群众在教育、收入、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路线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