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亭 牛丽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神垕”,地处伏牛山余脉的群峰环抱之中,位于禹州、汝州、郏县三县市交界处,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距离禹州市17 km,为典型的山地丘陵区。曾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而声明显赫,神垕镇历史上就以盛产钧瓷而著名,号称“钧都”。夏商时期,先民便从事冶陶;瓷器兴盛的宋代,神垕古镇凭借钧瓷成为北方陶瓷中心。
神垕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含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神垕镇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神垕古镇发达的钧瓷行业对古镇空间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古镇空间格局同时也见证和承载着钧瓷产业兴替的过程;二者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耦合关系。
神垕古镇北侧有乾明山,西南有大刘山,东侧有凤翅山,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大刘山山顶,最低点为肖河出口,相对高差464.5 m。古镇依肖河蜿蜒分布,坐落于盆地之中,形成相对安全的空间形态;并且依据地形形成古镇带状蜿蜒的城镇形态。可以看出,周边山水资源的分布及其空间形态对神垕古镇的选址和古镇形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古镇周边山体蕴含着大量钧瓷生产需要的矿产资源,依托周边水体带来了便利的钧瓷制作条件。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陶土、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存储量大,铝矾土、紫砂石等也有一定的储量。在各种瓷土中,传统钧瓷泥料所用瓷土主要有阴坡土、阳坡土、软土、硬土、书堂石英、五旗砂岩、关山粉砂、老庄土、富山土、罗王土、砚口土等;钧瓷的釉料也全部使用禹州当地山中特有的瓷石釉药,主要有黄长石、红长石、玛瑙石、马牙石、孔雀石、虎皮玉、牛骨、豆节灰、玉山石等。漂洗是钧瓷上釉过程中的必经环节,肖河从古镇中间穿过,满足了古镇中钧瓷作坊烧造过程中的水资源需求,促使钧瓷烧造在神垕古镇特别的方便和便利。
神垕古镇所处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盆地形态,乃古镇选址俱佳之地;矿产资源的禀赋优势,提供了瓷土、釉料等钧瓷相关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水资源特征,营造了绝佳的烧造环境。
神垕老街俗称“七里长街”,位于神垕中心镇区,由二道街、高老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5个寨堡连片而成的,形成神垕古镇的带状城镇空间形态。这样的城镇空间形态与钧瓷生产交易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唐、宋时期钧瓷业的兴盛,许多富商大贾置田、建宅、经商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神垕古镇,老街由东、西、南、北和中间的望嵩寨五座古寨构成,中间的望嵩寨是四面寨堡交易的地方,从而也孕育了独有的街道空间。
钧瓷的生产从宋代延续至今,由于其独特的烧造技艺,仍以作坊式为主,难以进行工业化大生产。钧瓷自宋代以来就是两次烧成,即把成型好的精胚首先入窑进行素烧,然后进行施釉,最后入窑烧成。从宋代以来摸索出了不少成熟的钧瓷烧造方法,主要包括半倒焰馒头窑柴烧法、双乳状火膛长方形窑室木柴烧法(宋代钧瓷官窑用)、倒焰窑煤烧法等。北宋主要用木柴作为主要燃料,金元时期主要用煤炭,清代主要用直焰碗窑,直到1993年研制成功液化气钧瓷烧成工艺以后才得以推广。可见,钧瓷的烧造技术非常复杂,由于钧瓷胎釉对烧成的温度气氛都比较敏感,特别是气候、风向、空气湿度对钧瓷烧成都有影响,故而,古有钧瓷烧成“十窑九不成”的说法。所以这种烧造技艺和烧造难度,决定了钧瓷的生产仍以作坊式为主。
这种独有和稀缺的烧造技术决定了钧瓷的生产以作坊式为主,故而古镇中的传统民居呈现出“前店后坊”的布局模式,正好与钧瓷的烧造技术相匹配。继而形成多个聚居的寨堡,从事生产活动;寨堡中间的街道成为了主要承载交易空间的场所。故而形成了这种“寨堡+长街”的空间结构体系。
神垕老街全长3.5 km,状如一只巨大的蝎子,驺虞桥连接着东西两个寨。随着神垕瓷业的不断发展,形成今天的神垕老街,街道空间尺度较为狭窄,两侧街面店铺高低不一,路面用青石板铺就,古民居因山就势,炮楼、古民居、庙宇等历史建筑林立。老街两边同时还有“霍家胡同”“鸡蛋胡同”“文家拐”等胡同,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完善的街巷体系。
作坊式的钧瓷生产模式,导致临街建筑成为钧瓷生产交易的主要场所。从而神垕镇的传统建筑临街界面与其他地区中国传统建筑临街界面有很大不同,临街主要以商铺为主,院落主入口居中设置,从而构成了古镇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古镇主要街道成为钧瓷交易的主要场所,胡同和巷弄则自然作为商户或者作坊拓展的主要空间,这些胡同依据地势自由蜿蜒,形成丰富的街巷空间体系。
这些老街串联了5个寨堡,顺应肖河绵延开来;这种“街巷+巷弄”的街巷体系构成了神垕镇独有的空间体系。弯曲自由的街巷空间体系和神垕镇钧瓷古镇的商业氛围相匹配,其街巷形态与神垕古镇的业态形成密切的耦合关系。
神垕老街建筑沿街两侧布置,建筑类型丰富,形成独特的古镇风貌;主要建筑包括宗教建筑、民居和商铺等。
宗教建筑包括伯灵翁庙、关帝庙、文庙、老君庙、白衣堂等宗教建筑,这些宗教建筑多与钧瓷产业有密切的关系。伯灵翁庙,也称“窑神庙”,位于神垕老街北侧,始建于宋代,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重建,是钧瓷的象征性建筑,同时也是神垕“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
神垕古镇民居保存规模较大,主要沿神垕老街布局,包括有郗家院、白家院、温家院、霍家院、王家院、辛家院等多处大院。民居主要姓氏命名,每个姓氏代表着一个大院,也是一个大的作坊;此外,神垕的建筑多在大院的最后一进院有被称为“看家楼”的民居,这种民居2层以上,成为整个古镇的制高点,也是古镇的特色景观。宗教建筑伯灵翁庙、关帝庙、文庙、老君庙、白衣堂等都是钧瓷产业相关的建筑。
老街两侧明清民居从名字、历史、建筑形制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特征,这也是神垕老街的重要特色。首先,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造就了神垕古镇民居呈现出“三段式”的空间模式,院落布局呈现出临街部分为钧瓷交易的商铺,中间部分为居住空间,最后为钧瓷生产的作坊空间,这样的院落布局特征与钧瓷生产交易关系密切。其次,神垕古镇传统民居多数院落都以姓氏命名,一个家族聚居在一起;神垕老街两侧的商贾大户历经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以及明代开始的多次移民和繁衍生息,逐渐积累和繁衍生息,很多都成为大户,每个院落一个姓氏,最多的发展到数千人;故而,白家院、霍家院、温家院,辛家院等大院就这样形成了。再次,这些民宅大院都是三进或五进的“深宅大院”,这些民居望门富户,砖雕、木雕、石雕细致精美,是明清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每个院落人口少则数十口,多则上百口,也反映了当时古镇钧瓷产业的兴盛。受神垕古镇地形及商业氛围的影响,难以形成规整的院落并且也受传统的礼制思想影响较小,故而神垕古镇院落形态相较中原地区其他传统院落较为自由。最后,很多大院的最后一进都有看家楼,这种古镇独特的建筑和院落布局方式,说明了古镇的多数商贾不断迁移至古镇,并且在古镇发展兴旺,十分富裕,故而建立了大院独有的防御体系。
可以看出,钧瓷的生产与交易的模式对院落布局、建筑形式和建筑高度等都有较大的影响,无论是宗教建筑还是传统民居都与钧瓷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建筑材料方面,神垕古镇的传统民居除了我国传统建筑一般的砖、木、石头等建筑材料外,在传统民居上还使用了钧瓷的碎片以及生产钧瓷的匣钵,围墙上、地面上和建筑的墙体上,均有这些地域性建筑材料的使用。
“十窑九不成”,这种钧瓷烧造的难度和独有的工艺决定了神垕古镇拥有大量的钧瓷碎片。钧瓷烧造过程中的两次烧造,大量使用钧瓷产品的“范”——匣钵,匣钵在钧瓷烧成以后不能重复使用,同样的也成为神垕古镇独特的材料资源。这些钧瓷碎片和匣钵便巧妙的被当地匠人作为建筑材料在使用,成为古镇独有的建筑景观。
神垕古镇所处的自然环境为钧瓷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烧造环境,孕育了钧瓷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兴盛。钧瓷产业发展兴盛,塑造了钧瓷特有的生产和交易模式,落实到空间便形成了古镇独特的历史城镇空间。古镇选址于两侧山体包围的盆地中,与传统历史古镇的选址安全的人文形态相吻合;作坊式的生产交易模式,形成三段式的院落布局形制,自由延展的建筑和院落空间形态;从而构成了商贾林立的老街和自由婉转的胡同;钧瓷产业的不断繁荣兴盛和商贾的繁衍生息,延伸出独有的防御体系,从而形成了老街串联寨堡的独特空间结构体系。
[1] 吴国玺,马金柱.基于伏牛山文化圈的区域文化空间整合与开发——以禹州市神垕镇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13(3):76-77.
[2] 鲁璐璐.就地取材——论神垕镇传统建筑的建筑材料[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32-33.
[3] 刘学功,朱俊阁.钧瓷业可持续发展与神垕的城镇化[J].许昌学院学报,2015(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