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地理变迁对平遥县域乡村空间体系的影响

2018-03-25 11:14
山西建筑 2018年34期
关键词:县域村庄

温 俊 卿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1 平遥县域自然地理条件及村庄现状

平遥县总面积1 262.5 km2,处在两个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缘交叉地带,地貌景观复杂多样,总体上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东南方依太岳北麓,主要山脉为东南走向,山势由东南向西北缓倾而下,到西北部成为汾河河谷,整个地形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总体来看,全县可划分为4类地貌类型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区、切割强烈的黄土沟梁区、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冲积平原区,各地貌类型区域的村庄呈现不同风貌特点。

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区,包括孟山乡和朱坑乡、东泉镇、卜宜乡、段村镇的一部分,面积557.88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4.2%,海拔1 000 m以上,相对高差900 m以上,最高1 962 m(孟山)。此区域为土石山区,范围较大,乡村居民点分布少、规模小、村庄多依地形灵活布局,村庄建设用地紧张、农业耕作条件较差,主要以森林植被自然景观为主。

切割强烈的黄土沟梁区,包括朱坑乡、东泉镇、卜宜乡、段村镇及襄垣乡、岳壁乡、中都乡的部分地区,面积181.6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4.4%,海拔800 m~1 000 m;此区域范围较小,是中低山区下降的过渡地带,兼有山区和平原区的特征,河流水系发育,农业耕作条件较好,居民点数量、规模开始扩大。

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包括古陶镇、中都乡、襄垣乡及洪善镇的部分地区,面积173.6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8%,为汾河二级阶地,海拔750 m~800 m;此区域基础地质条件较好,农业耕作条件较好,土壤类型为湿陷性黄土,也是常用的村庄居民点建筑原材料。矿产资源丰富,村庄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大,布局较为集中、多堡寨形式,是县域资源、经济、生产活跃度较高的区域。

冲积平原区,属堆积地形,分布在汾河两岸的平原地带,包括香乐乡、宁固镇、杜家庄乡、南郑乡及中都乡、古陶镇、洪善镇的部分地区,面积348.51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7.6%,为汾河一级阶地,海拔735 m~750 m;此区域地形平坦,农业资源、交通运输条件好,村庄居民点普遍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高。

2 昭余祁泽薮的变化

《水经注》记载:“《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联峰接势。”“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是为山西境内河湖的概述。

《墨子兼爱中》:“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派注,后之邸、滹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据学者考证,后之邸即昭余祁,滹池即滹沱河。

《周礼·夏官·职方氏》出现并州薮,《吕氏春秋》称昭余祁为全国的九薮之一,《汉书·地理志》:“九泽在(邬县)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清末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对“九泽”解释为“陂泽连接,其薮有九,故谓之九泽,总名日昭余祁”。表明曾经的昭余祁泽薮,已从大湖缩减变成九个较小湖泊了。

据以上文献分析,昭余祁泽薮是山西中部的古代湖泊,也称古晋阳湖,位于晋中盆地偏南部,其水源主要是上游的汾河,及其潇河、文峪河、昌源河等汾河支流。众水汇集昭余祁大湖,再通过雀鼠谷下泄,湖面方圆数百里,范围包括今太谷、祁县、平遥、文水、汾阳等地。后因气候变化,一说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这个古代大湖在唐、宋时期已近湮废,元代前后彻底干涸消失。

3 昭余祁泽薮影响下的平遥聚落发展

据考,平遥县域最早的聚落在距今6300年前开始繁荣,区域即为今县域东南部的丘陵地带,因西有昭余祁大泽、东有高山阻隔,东南丘陵地区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此时的昭余祁泽薮在平遥境内的边界,据推测应该是襄垣乡青沙,朱坑乡山坡头、花堡、贾家坡、兴旺、东郭休、郭家坡、龙峪、六庄,东泉镇水磨头,岳壁乡原家庄,卜宜乡梁家滩、枣树坪,段村镇廉庄、横坡、普洞一线。这一线海拔高度约1 200 m,常见有沉积的卵石沙层,推测为湖水冲刷所致。花堡村附近的“石鱼滩”化石遗址更是佐证了这一论点。

夏商时期,昭余祁泽薮面积缩减,湖水边界下降至海拔800 m左右,这一海拔高度广泛分布着龙山文化遗址,如罗鸣遗址、段村遗址、北堡遗址、北羌遗址等,这一时期昭余祁泽薮的边界,据推测应该是襄垣乡罗鸣,朱坑乡北堡,中都乡梁赵,段村镇弓村一线。人类逐水而居,聚居点向西扩张。

春秋战国时期,昭余祁泽薮面积进一步缩减,湖水边界下降至海拔760左右,这一线开始广泛分布春秋时期的遗存,如梁赵墓群,这一时期的昭余祁泽薮的边界,据推测应该已近今古城一线,西部与汾阳、文水、介休交界处仍为水域。

汉朝时,昭余祁泽薮面积进一步缩减,湖水边界下降至海拔750左右,这一线开始广泛分布汉代遗址遗迹,如东大闫墓群、金陵城遗址、中都城旧址等,这一时期的昭余祁泽薮的边界,据推测应该已至北长寿、南长寿、北营、东山湖、曹冀、洪善、南政、北良如、桥头一线,西部与汾阳、文水交界处也有部分陆地出露。

北魏时,昭余祁泽薮已缩减为数个小湖泊,《水经注》载:“汾水于(大陵)县左迤为邬泽”又载:“候甲水(今昌源河),出谷西北流,经祁县故城南(今祁县祁城村附近),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余祁矣。”此时的昭余祁泽薮已被分成为“晋泽”“洞过泽”“祁薮”“邬泽”“文湖”“武涝泊”“伯渔泊”等九泽,“祁薮”靠近祁县、“邬泽”靠近邬县(今介休县东北),分别用“迤为”和“连延”说明古湖的淤积情况。唐《元和郡县志》中有“邬城泊在县东二十六里”的简单记载,并未提及“祁薮”,推测“祁薮”此时已消失。随后平遥县境内的邬泽又别陆地分割为“小桥泊”和“张赵泊”。元代张赵泊逐步萎缩、干涸变为湿地,最终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因汾河改道而消失。

随着昭余祁泽薮的变化,平遥境内的村庄分布也逐步发生着变化,基本演变趋势可概况为:“沧海桑田、泽退人居、逐水西移”,主要有三个时间阶段:东南部丘陵地区的村庄建村历史普遍较早,是平遥县域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中部冲积平原倾斜区和县域西部的村庄建成年代略靠后,中西部村庄形成时间最晚。

4 昭余祁泽薮变迁所体现的村庄空间体系特点

梳理村庄的形成、变迁历史脉络能够最直接地了解县域历史文化的发展顺序,能够比较准确地寻找重要历史节点可能存在的重要历史遗存及其背后可能蕴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现在遗存的古村落多为明清建筑,但还是在村庄选址、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村庄空间格局、遗留历史构筑物等方面存在相应的时代特征:

1)从村落形成时序上讲,东南部丘陵山区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村庄聚落形成时间早,很多村落格局都沿古制;中部冲积平原倾斜区和西部县界处村落多形成于汉唐,随古城的建设达到一定的兴盛;中西部平川区村落多形成于元明清,为适应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活动的多样性而建设。

2)早期形成的古村落多人口大村,如乔家山、彭坡头、梁坡底,这些村庄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中的便利区位条件,如交通便利、用地条件优等,成为规模较大的村庄不能排除历史积淀的因素。

3)早期形成的古村落中多古树。在东南丘陵地区的古村落中,随处可见超高树龄的大树古树,从人类活动与树木植被的亲密角度,也验证了村落的历史性。

4)不同时期村庄的名称自成特点。早期形成的村庄,名称多不能直解,或反映物质特点、或蕴含一定寓意或希望、或无可考证,如东胜、龙峪、黄仓、丰盛、兴旺等。中期形成的村庄因时代更迭、时有战乱,村庄名称多反映一定功能,如南羌、北羌、西羌、大羌、军寨、官地、营里等,显示其最初的军事功能。后期形成的村庄则更接近现代常见村庄的命名方式,直接以聚居人口的姓氏命名,如杜村、曹村、王家庄、郝家堡等。

5 结语

本次研究重在从空间角度理出自然山水格局变迁对乡村聚落发展产生的影响、留下的痕迹,为求能够在已经支离破碎的历史文化信息中重新建立起内在逻辑,为县域散落的乡村找到其发生发展的本源动力及路径,为县域乡村振兴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长时间序列、更广地域范围的文化支撑。

猜你喜欢
县域村庄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村庄及其他
村庄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村庄在哪里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