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敏妍
广州市番禺区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 广州 511400
正文:
社区为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管理能够对一个区域内且有着共同利益的社会实体进行行为约束与权益保障,所以需要管理部门立足于当前社区治理的目标与要求,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依托社区教育工作内容及社区治理精髓,来对社区成员进行管理,以此在社区教育中推进社区治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进而在社区治理中提升社区教育质量。
以往社区教育、社区治理概念被割裂来看待,导致两项工作实际进行期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两者之间的互动较少,难以达到预期的以社区为载体、社区成员为主体的教育及治理效果,所以研究社区教育对于社区治理的助推作用,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了解与把握。现阶段开展的社区治理工作,主要涉及与社区有关的公共事务、公共产品的管理及提供, 其中社区教育为公共事务的一种,需要在社区的支持之下有序开展教育工作,从而再为社区治理提供管理的动力,所以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不可割裂来看待,需要管理者在社区治理工作中,有效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确保社区教育助推社区治理的作用可良好实现。
社区治理工作开展期间,参与其中的个体较多,包括企事业单位、 组织机构、政府部门及居民等,其中社区居民在整体管理中占据的体量较大, 但是参与管理的热情及能力相对较低,这就使得社区治理工作效果难以取得较大进步,究其原因为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治理工作相关内容不甚了解、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少等所致,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借助于社区居民的组织型参与活动进行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以此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一条路径,进而更好地来表达个体的利益诉求,因此社区教育可以基于自身助推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来对社区居民加强组织型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通过讲座、社区宣传栏张贴宣传单、上门随访、组建社区学习小组等形式让社区居民不断提升自身对于社区治理、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以此在较高的社区事务治理的意识指导下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责任感与参与能力,为后续进行的社区治理工作提供具备有专业能力的人才[1]。
社区是社区居民居住与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居民随着在社区内生活时间的延长与邻里关系的良好,会逐渐形成归属感,由于归属感与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相关,所以社区居民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分析居民归属感主要包括:社区认同感、依赖感、关心社区事务程度及责任感,其中社区责任感为最高一个层次,直接关系着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程度,所以可通过社区教育方式来对社区居民需要具备的责任感进行培养,最终可以达到社区居民积极投身到社区事务管理工作中来的目的。社区教育期间,管理部门可以开展社区学习活动,鼓励全体社区居民可以定期进行学习,进而让居民在学习中对其他居民产生信任,构建良好的邻里关系,增强邻里和谐性,使得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中逐渐产生社区认同感,从而愿意主动进行社区事务管理,最终保证经过社区教育的广大社区居民可以采取组织型公众参与的形式在较高的社区归属程度之下进行社区治理[2]。
公众的公民意识可指导其进行公共政治生活的有序参与,但是较为薄弱的公民意识则对于参与效果、程度存在制约性影响,容易发生多元主体互动性低、公众的公共事务参与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干扰社区治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因此利用社区教育可对社区居民的该意识加强培养,进而提升社区居民公民意识。具体培养时,需要社区教育人员可以对社区内的文化传统、社区精神等内容进行整合,依托传单、讲座等形式来对全体社区居民进行整合内容的渗透性教育;同时教育人员需要设计社区文化学习活动,充分吸引社区居民的活动参与兴趣与热情,从而让居民能够在活动参与中养成群体意识、群体价值观念等内容;此外社区教育人员还需要通过实际的社区事务处理工作,来让居民直接进行相关事务的管理,进而可以让居民结合形成的社区居民群体意识与利益观,做好事务管理的决策工作,以便保障全体社区居民的各项利益[3]。所以借助于社区教育活动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增强,最终可在社区居民高参与率的社区事务处理中,提升社区事务治理的价值。
目前社区治理工作中,社区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社区管理部门可以将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创造相配套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教育条件,以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作以有效的社区教育,从而促使社区治理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确保社区治理工作有着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