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情”结伴前行

2018-03-25 06:51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二幼儿园黄洁
学前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情绪幼儿园儿童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二幼儿园 黄洁

20世纪80年代初,机关二幼老师开展集体教学活动

黄 洁

1957年,在四川大学旁的培根路上,有一处不起眼的大门,走进去是一个不算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两层楼的苏式建筑、七里香花廊和葡萄架,这就是60年前的机关二幼。

当时幼儿园有5个班,都是全托班。孩子们周一入园,周六下午离园,晚上也住在幼儿园里。那时候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是最重要的:穿衣、洗漱、进餐、洗澡、睡觉……除了教学,老师们几乎担当起了属于家长的全部职责。全园的孩子同吃同住,老师对幼儿所有的关爱融入了每一天细碎的工作中,幼儿园就像一个大家庭。在很多幼儿园都开设有全托班的时代大背景下,此时的园所和老师们并未对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

因“黑托班”而起的情感教育机缘

1994年,机关二幼搬迁到了现在的地址,场地变大,设施设备也更好了。为逐步适应家庭和社会的白托班需求,引导幼儿园从全托园转变为白托园,我们增加了6个白托班。这样一来,园里孩子们的生活便有了差别,白托班的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回家。于是,每天离园时,全托班的孩子便会在教室门口观望白托班孩子离园的情景,看着看着,有的孩子便伤心落泪,跑到老师跟前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啊?”

白托班的孩子们给全托班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黑托班”,意思是这些班的孩子天黑以后还留在幼儿园。在生活中、游戏时,他们常常会自带几分得意地说:“我是白托的,你是黑托的!”这让全托班的孩子伤透了心。看到备受“委屈”的“黑托班”小朋友们,老师们担心起来,担心同伴无心的“嘲笑”会让这些一周才回一次家的孩子们倍感孤独。于是,老师们下定决心做些改变,认真思考调整全托班孩子们情绪的方法。

不久,幼儿园重新安排了全托班幼儿的晚间活动:自选幼儿园中的活动区游戏、观看半小时动画片、分享水果、讲故事……这些活动让全托班的孩子在晚睡前有更多自由玩耍的机会,不仅减轻了集体生活带来的约束感,还有助于减弱由于白托班离园带来的情绪波动。老师们逐渐创造了更多柔软、温馨的活动场景,以弥补全托班孩子不能回家的缺憾。

作为老师的我们,至此开始真正关注到儿童的情绪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将视线扩展到全园幼儿,以幼儿情绪健康发展为主题,园所邀请心理学专家来园为老师们开展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幼儿情绪发展”“情绪调控”“良好情绪对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等内容。我们迈出了专注“情感与教育”的第一步,并开启了第一轮课题研究。在学习理论与观察儿童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教师不仅要做疼爱孩子的“妈妈”,更要做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

从感性到理性——专注儿童情感教育

关爱、呵护幼儿的情绪,是一代代教师传承的二幼精神,情感教育课题研究让这样的传承从感性的实践,上升为更加科学理性的专业探索。

1999年,幼儿园被评为成都市一级幼儿园,我们深感是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第一轮关于儿童情感教育的研究虽获得了一些专家的认同,但在当时注重认知教学的氛围下仍显得有些“标新立异”。同时,由于绝大部分的课题未将家长纳入研究范畴,研究工作又都在幼儿园中进行,因此并未获得所有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尽管有阻力,但我们仍不愿停下脚步,我们坚信良好的情绪情感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001年,我园被确定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试点园。《纲要》明确地指出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纲要》强调合作、参与、探索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学前阶段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这与我们深入开展儿童情感启蒙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于是,“十五”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坚定地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上。这一次,我们将家长也纳入到研究中来——我们把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发生的“情绪时刻”写在《家园联系本》里,讲述孩子们喜怒哀乐背后真实的情感世界;我们尝试用一些专业理论与家长探讨如何关注和回应孩子的情绪,引导家长重视建立亲密平等的亲子关系。

在一次全托班家长活动中,我们为家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全托班的晚间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傍晚和小伙伴围坐在一起听老师讲故事。无论老师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还是因为疲惫而只是照本宣科,孩子们都听得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如果老师讲的故事书是某个孩子的,他就会无比自豪地说:“这是我带来的故事!”然后选一个离老师最近的位置贴在老师身旁听,这时谁也不会和他争,要知道平时这个位置可是小朋友们搬着小椅子争抢得最厉害的地方呀!

老师们曾在一起讨论过傍晚听故事抢位置的现象,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起全托班孩子“粘老师”的各种事例:“听故事挨着你坐。”“摸你的头发、用手摩擦你的衣服。”“紧紧贴在你的腿上!”……老师们开玩笑地说这都是因为全托班的孩子产生了皮肤饥饿。听完老师的描述之后,家长们都开心地大笑,可笑过之后却都有些心里不是滋味。

尽管老师们用各种方法转移注意力、缓解情绪,但这些一周见不到父母的孩子们,仍时刻透过肢体和动作传达着思念和渴求。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用专业力量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发出的讯号,携起手来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注的成长环境。

1978年,傍晚老师为全托班的孩子们讲故事

那些年,我们为家长讲了好多孩子们的“情感故事”。“情感故事”亦成为二幼教师观察和解读儿童的独特视角,成为引导家长关注儿童积极情感培养的重要策略。慢慢地,家长们的行为也有了改变:每周三会有不少家长来接孩子回家一次,或是带上水果来看看孩子,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全托班退出历史舞台。

在这样的探索中,我们加深了对“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理解,接下来要走的路清晰可见。

继续前行——让教育回归儿童情感本原

在儿童情感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课题研究从追求“研究结果”走向了“寻找教育的更大可能”,这种“可能”正是在生命权遭遇猛烈冲击时开始探寻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成都市教育局组织编写《成都市幼儿园灾后课程指导手册》,我园开展儿童情感教育研究期间形成的几十个活动案例被收录其中,我园的教师亦有幸得以到达灾区帐篷幼儿园为当地的老师做案例使用指导。这迫使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学习儿童情感教育理论,追问情感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深远意义。我们开始真正理解“儿童的世界本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儿童要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必须学习认识、接纳情绪,学习调控情绪,学习自我激励。教育必须回归到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的本原。

2010年12月,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以幼儿当下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提出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三个原则。在具体目标和教育建议中,有“让幼儿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的表达和调控情绪、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敢于尝试有难度的活动、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等关切人的情感因素的表述,这与我们的儿童情感教育实践研究有许多契合之处。

这一次,二幼人再一次带着在学前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点滴心得,进行了更多“情感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索:我们打破班级界限,开展混龄混班活动,拓展儿童交往的范围,增强幼儿情感体验;设置“游戏畅玩日”,让儿童获得更多自由自主玩耍的机会,充分发展幼儿积极情绪;开展“情感分享日”活动,创设条件让儿童释放情绪……在贯彻《指南》的过程中,我们每开展一项教育创新,就追问自己“孩子们觉得有意思吗?孩子们开心吗?孩子们是受益者吗?”了解儿童,满足儿童,支持儿童,和儿童一起成长,已成为二幼教师新的使命。

40年,很长又很短,一代代二幼人在对专业的坚守与热爱中积淀着属于我们独特的精神气质。无论是几十年前,一个头饰、一件教具都要依靠老师亲手制作,还是拥有当下“互联网+”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儿童应始终处于教育的“中心”,儿童健康的情感发展始终需要关注与珍视。只有教师心中有对童年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才可能使“知识”充满温暖与爱,使教育行为成为推动儿童发展的有价值的经历。岁月斑驳,我们终将消逝在童年的记忆中,以师生的名义在彼此的生命里交错过,互相影响,互相成就,这或许就是教育真正的内涵。■

猜你喜欢
情绪幼儿园儿童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情绪认同
“六·一”——我们过年啦!